走进坪泉,重温“大峪事件”那段悲壮的历史

郑浩兵——小浪底的浪

<p class="ql-block">“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道尽了战争的悲凉和挣扎,一寸山河一寸血。战争,是人类集体的苦难,肉体的伤口容易愈合,而心灵的创伤却在人类记忆里留下永恒的疤痕。</p><p class="ql-block"> 重温,是为了铭记历史。</p><p class="ql-block"> 铭记,是为了历史不在重演。</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题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坪泉,是家乡阳城的一个村庄,请原谅我的孤陋寡闻,以前从未耳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过中年,容易怀旧。乡愁是永远剪不断的思念,乡愁是对故乡点滴变化的关注和喜悦。前不久,晋城党史网上的一篇名为《阳城抗战史上的“大峪事件”》的文章让我第一次认识了78年前阳城抗日民主政府驻地——坪泉,文章的作者是我的初中(东冶中学)语文老师郑天佑,同时也是我的表姨夫。这篇文章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大峪事件”发生地阳城东冶大峪村(南大峪和北大峪以前是一个大村),那是我的老家,而我对此居然一无所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惭愧、自责之余,是深深的负罪,内心深处有一种莫名的力量驱使我去重温那段悲壮的历史。我要去坪泉,找到文中说的那两通石碑:“三十壮士碧血大峪纪念碑”和“时新会烈士纪念碑”,祭拜英烈,重温历史。</p> <p class="ql-block">从新开通的阳济高速蟒河收费站出口西行11公里,沿着美丽的太行一号公路,大约20分钟车程,就到了坪泉村。革命老区——河北镇坪泉村位于阳城东南30公里处的封山岭脚下,这里属于中条山脉。封山岭如天降巨伞向周边伸张,连接晋豫、俯瞰中原,茅山岭、龙脊岭如双臂怀抱村庄,麻娄山若高天悬印矗立于两山中央。清澈的河水由西向东流淌。两岸青瓦石头房居住着纯洁善良的老区人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在1938年和1942年,这里曾两度成为以聂真同志为书记的中共晋豫特委和晋豫区党委指挥全区革命斗争的中心。1942年,八路军太岳南进支队十七团、晋豫联办在这里扎营抗敌,中共晋豫一地委书记王毅之同志在这里召开党的秘密会议,重新组建的中共阳城县委,刚刚成立的阳城县抗日民主政府首驻地也在这里。建立健全了公安、司法、武装、民政、财政、粮食、民运、教育工作队、土改工作队、抗日工作队、交通站、农青妇等一整套职能机构。开办了印刷厂、造纸厂、皮革厂、被服厂等后勤设施,1942年5月“枪杆会议”后,邓小平同志亲自指示晋豫联防区部队一部驻扎这里。坪泉成了阳城县第一个完全由共产党建立和领导的人民政权的驻地,是阳城县最初的、比较稳定和完整配套的抗日根据地和革命斗争指挥中心,时间达二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战年代纷飞战火,熔铸了党群、干群、军民之间牢不可破的鱼水关系、生死情缘,党成为民心所向,抗日政府成为百姓靠山,各级干部成为群众贴心人。岁月流逝,根据地群众不惜以牺牲个人生命来掩护党和政府工作人员的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依然在这里传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进坪泉,村中的中央巍巍耸立着阳城县抗日民主政府革命纪念碑,碑体通高13.86米,碑座浮雕为敌后军民浴血抗敌图案,这里是坪泉村的地标建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村民了解,我要找的那两通石碑在纪念碑北面的革命英烈园。怀着沉重的心情拾级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魏维良同志纪念亭。魏维良是阳城抗日民主政府首位县长,他在阳城四度烽火岁月,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建设,为阳城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紧挨纪念亭就是革命英烈园。凛冽的北风吹过座座墓碑,拂去岁月的沧桑,历史定格,英雄长眠。站在“三十壮士碧血大峪纪念碑”前,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泣血的墓志铭把我带78年前那段不堪回首、血火交融的岁月。</p><p class="ql-block">&nbsp;</p> <p class="ql-block">1942年3月初,为使根据地向敌占区推进,阳城县抗日游击大队副大队长时新会奉命带领一个中队三十余战士深入敌占区——大峪村活动,并在大峪村大庙书写标语,进行抗日宣传,该村伪村长王珍表面热情接待,暗中却派人向日伪告密。随之,石柱峰、白桑、阳城县城等据点出动数百日伪军将大峪村重重包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面对强敌,时新会指挥战士迅速抢占高地,同时集中火力突围。三十余战士在时新会指挥下,打退了日伪军的数次火力围打,最终冲出了村外。穷凶极恶之日伪军凭借兵多、武器精良和有利地势,对我县大队进行围歼,迫使我县大队被包困老虎圪嘴。在此,我县大队面对重兵包围和机枪密集扫射,仅凭手中简陋的土枪、大刀和少量步枪、手榴弹冲向敌群,与敌展开白刃血战。然而,终因敌众我寡,县大队三十余壮士全部殉难,鲜血染红了大峪的土地、路径山岗。时新会受伤被俘后被敌人押往上白桑据点,铁骨铮铮,视死如归;日军残忍地用白布缠身,浇油点火,活活烧死。敌伪得意、残酷地称为“点天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兼县大队大队长魏维良得知这一不幸事件后悲愤至极,随命县政府秘书杨鹤翔带领精干武装人员于当天深夜将大汉奸王珍、石柱峰据点日伪便衣队队长蔡永胜秘密捕获,押回坪泉审讯,并随将王、蔡分别于西头村、石岔沟处死。新中国成立后,阳城县政府又将当年向日寇秘送情报人员于以法办。</p><p class="ql-block">&nbsp;</p> <p class="ql-block">大峪殉难烈士捐躯报国,表现了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之伟大献身精神,他们的姓名虽然未能流传下来,但其英雄精神却将永远彪炳千秋、青史流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今战争的硝烟已经远去,回顾伤痛是为了不再伤痛,审视这份沉重、这份屈辱,深切缅怀时新会烈士以及“大峪事件”为国捐躯的三十余名无名英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住坪泉,重温“大峪事件”这段悲壮的往事,更是告诉后来者铭记历史,勿忘国耻。</p><p class="ql-block">(文/郑浩兵)</p><p class="ql-block">&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