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2021年第一期《武当》杂志,刊登了王书芝的散文《师傅的情怀》!</b></p><p class="ql-block"><b> 《师傅的情怀》,是书芝在2020年疫情期间写的一篇散文,文章表达了程金国老师的家国情怀,字里行间也透漏出学生对老师的感恩情怀! </b></p> <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师傅的情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作者:王书芝</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师傅程金国,中医医师,喜欢太极拳,更喜欢中医。</b></p> <p class="ql-block"><b> 师傅十三岁就开始学习针灸,立志救死扶伤。针灸的学习完全靠自身实战,肉体就是他的训练场,银针就是战场上的微型枪。一个个枪眼,告诉他一条条经络的走向,验证着“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医学道理。人的肉体一旦拥有了精神的高度和质地,就会忘我地前行,疼痛根本算不了什么。几经历练,终于学有所成。</b></p> <p class="ql-block"><b> 一位邻居想学太极拳,请师傅陪练,可师傅一打太极拳就瞌睡,许是从内心深处不喜欢的原因,他觉得那是老头老太太的活动项目。没想到师傅偶然发现教太极拳的老师肌肉发达,英姿飒爽,一种雄性的美,让师傅有了学习的动力,这种动力维持了一段时间,不久感到膝关节疼痛,就机警地私下询问了其他拳友,很多人说有这种现象,一个大大的问号让他无心再练。师傅携妻带女四处游玩时,神使鬼差地转到了陈氏太极拳的老家——河南省焦作市陈家沟村,他暗访了两三天,终于把陈家沟陈式太极拳最好的老师请回家乡峰峰,不惜一切代价,夜以继日地苦练着。练着练着,发现老师每次来峰峰经常买各种药物,他不禁深思,练太极就是为了强身健体,怎么还药不离口?</b></p> <p class="ql-block"><b> 就在师傅疑惑时,无意中结识了他现在的师兄,赵堡太极拳郑钧的徒弟。他师兄遗憾地说:“可惜师傅现在不收徒弟了,省政府领导慕名拜访都拒收了。”一席话,拜访郑钧师爷的欲望更加强烈。师傅前往河南温县赵堡镇赵堡村,天公作美,一路顺风,到村口问路时,碰巧是师爷郑钧的熟人,直接领入家门。师傅和师爷谈《易经》,谈传统文学,谈中医,无所不谈。师傅多年的困惑经师爷点拨,茅塞顿开,师傅当即扑通一跪,双手合什,拜了三拜。</b></p><p class="ql-block"><b> 男儿膝下有黄金,跪天跪地跪父母跪恩师。他激动地说:“师傅无论收不收我为徒,我都要行跪拜礼。第一您是长辈,第二您在不到两个小时的光景,教给我多年求之不得的知识,解惑我十几年的困惑,恩重如山。”师爷不无感慨,“我知道今天你会来的,昨晚我梦见一个小孩抱住我腿不丢”。冥冥之中,似乎早有安排。</b></p> <p class="ql-block"><b> 师爷郑钧,是黄埔军校武术教官郑悟清的儿子,九岁随其父在陕西西安学拳,十二岁协助父亲教拳,同时深钻《道德经》《易经》《黄帝内经》等,直至晚年还在研究自然规律之量子力学。1958年大炼钢铁,28岁的师爷进入搪瓷厂,患上了严重的三期矽肺病,医生说活不过三年,但通过几十年赵堡太极拳修炼,生命健康又延续五十多年,至八十四岁耄耋之年,仍精力充沛。可能就是为了再续一段尘缘,八十一岁的师爷收下了师傅,使他侥幸成为关门传艺弟子。自此,师傅在师爷那里,披星戴月,不畏酷暑寒冬,苦练三年,功成下山!就在师傅离开师爷第二十六天的时候,师爷便溘然长逝,完成了对赵堡太极拳的传承使命,留下了珍贵的师徒情缘。</b></p> <p class="ql-block"><b> 赵堡太极拳以张三丰等道家为渊源,尊王宗岳为祖师,自王宗岳于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将太极拳传于赵堡镇蒋发先师后,从此,太极拳才在民间传播开来,并从赵堡走向大河南北、从赵堡走向世界,成为中华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在这数百年间,赵堡镇涌现出了一代代太极宗师,郑悟清,郑锡爵(伯英)就是最后两位。师傅就成了武当赵堡太极拳郑悟清拳法第三代嫡传,武当赵堡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河北省武当太极拳郑悟清拳法研究会会长;2014年被授予中华太极传承人;2017年被武当杂志公众号评选为“当代赵堡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2017年被中国太极文化国际交流中心授予“全球联盟太极文化传播使者”荣誉称号;2018年6月,在尼日利亚大使馆作为中方代表,与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高级参赞穆罕默德·射虎进行太极文化交流;还被聘为金良九州(北京)生物科技研究院(国家智库机构)太极科学自然养生首席顾问;经济·中国健康产业研究院(国家智库机构)首席太极形体运动与疾病干预课题组专家。</b></p> <p class="ql-block"><b> 说是师傅,可我并未有幸忝列门墙,但我年长,出于礼貌,师傅叫我王姐。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叫着,亦如我稀里糊涂地打着太极拳一样。</b></p><p class="ql-block"><b> 称呼可以含糊,打拳可是含糊不得,否则身体立马给你点颜色看看。在初学太极养生十三式时,不知道自己哪一式不合乎规则,原本纤细的手瞬间成了吹气的蛤蟆,当时又肿又痛很是害怕。打拳本来是为了健身,怎么会有如此状况?紧张而又不好意思地求助师傅,师傅却不紧不慢地让我重打,仅轻轻地摆动一下我手的位置,毫不夸张地说,不到两分钟时间,蛤蟆手现了原形,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让我真正明白“差之毫厘 缪以千里” 的含义。此时,我心里在敲锣打鼓:师傅在时打错了可以立马纠正,如果不在那不糟了吗?加之自己骨子里感觉太极拳就是老头老太太的专利,我还没有老到这步田地。所以我一打拳就瞌睡,有着和师傅初学太极拳一样的遭遇,像极了一上课就瞌睡、一下课就欢实的学生,瞬间知道了差生是怎么炼成的,同时怜悯之心油然而生。可师傅不怜悯我们这些学生,一个动作硬让我们学一个月,单调枯燥,我在心里暗暗地说。</b></p><p class="ql-block"><b> 好在师傅总是和善地说,“咱们这个拳,是赵堡拳,是耍着玩呢,越放松越好。”要求在初学阶段,耍累了就歇歇,不累了就耍一阵。在学完之后,提升阶段,耍拳就会有非常好的抗疲劳功能,也就是在身体疲劳时,按规矩耍一会儿,就能迅速缓解疲劳。在师傅的引领下,我耍了一个暑假的拳,身体有了改观,气色也大为好转,脾胃功能明显改善,使原本偏瘦的身体恢复到了健康体重。这不能不感谢师傅,不能不感谢师傅教的太极拳。</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耍拳的地方,周围被小树林包围着,“太极林”的雅称自自然然地诞生了。每次到太极林,师傅总是为我们备好满满一瓶热水。在喝水的间隙,师傅就给我们讲拳理、拳法、每个动作与养生甚至细微到与疾病的关系,让我们明白赵堡太极拳的“道法自然”。</b></p><p class="ql-block"><b> 道法自然,就是要遵循身体的自然规律,一切以顺遂为要。从心理到肢体的动作,都要自然,那怎样才算自然呢?用道家的术语就是“无为”,似儿童玩耍,无意无为,就有了赵堡太极拳的“耍拳”之名。</b></p> <p class="ql-block"><b> 赵堡太极拳是民间最古老的太极拳,集养生、健身、技击于一体。如学得真实的赵堡太极拳,需要有条件和有志气的人穷其一生地研究、探讨和追求。他告诉我们郑悟清太极拳法知要:“风吹罗衣空中飘,上下相随甚奇妙,平坡往复任行走,自然无形艺自高。如此方能如医之,望而知其病者谓之神,闻而知其病者谓之圣,问而知其病者谓之工,接触灵敏知其轻重之病者谓之巧。”</b></p><p class="ql-block"><b> 每讲到此处,我知道师傅的拳心与医心此起彼伏,欲罢不能。原以为拳心是现在进行时,医心是过去完成时。直到我写这篇文章时才知道,师傅的拳心是为了验证他的医心,那是一颗被条条经络包裹着的医心,热气腾腾,永不泯灭。也正是此时才明白师傅教每个人拳技时,不让互相观看模仿的良苦用心。当时误以为师傅厚此薄彼,现在才知道,他在观其形而知其病,知其病而对其症,因人而异,达到四两拨千金的效果。顿悟我那蛤蟆手为什么仅仅动一下手的位置就奇迹出现,得力于师傅深谙经络之道。也正是此时才明白:师傅表面在打拳,实际在疏通经络,在感知经络的运行和走向,难怪师傅被任命为形体运动康复中心主任。他将拨正更多人的经络,驱除更多人的病痛,实现儿时的心愿。</b></p> <p class="ql-block"><b> 带着这颗不安现状的心,师傅和中国十四亿人一起步入了庚子鼠年的春节,欢笑还在脸上,新冠肺炎病毒却漫天飘飞,一时间来不及收回的笑僵在眉梢,口罩瞬间成了国宝,关门闭户,呆在家里也是战斗。中国的医护人员、科学家、军人和警察纷纷奔赴武汉,电视每天也在播放武汉告急、湖北驰援的内容。师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寝室不安。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为人类的健康而努力”,是师傅的终极目标,十三岁的梦想到了该实现的时候了。</b></p><p class="ql-block"><b> 钟南山院士的抖音平台上,快速留下了这段话。“钟院士好!我叫程金国,自幼学习中医,习练多年的太极内功,创编了一些针对不同慢性疾病来调理的形体动作运动方式,并积累了一些临床数据。可喜的是,有的具备甚至超越了现代医学治疗的效果。面对今天的疫情,我想请战到最最严重的一线,帮助医生快速缓解疲劳和患者的康复。急国之所急,望速应!” </b></p> <p class="ql-block"><b> 朴素的语言,闪光的信念。师傅心之迫切,心之赤诚,赫然于平台之上。在新型冠状肺炎前期真相不明,每天感染人数骤增的情况下,师傅毫不犹豫地选择逆行。我想如果师傅的心可以掏出来放在平台上的话,那一定是一颗热气腾腾的仁者医心。</b></p><p class="ql-block"><b> 留言后,师傅去看望他八十多岁的母亲,求得母亲同意。“我之所以坚持到武汉一线去,因为我学的是中医,擅长针灸,针灸照样可以辅助治疗。再者我练太极拳多年,我能帮助医护人员促进血液循环,提高他们的免疫力。即使我的小命交代了,你有这么多孩子守在身边,怕啥呢?起码我这也是光荣的,没有给您丢脸。”一句句肺腑之言,是别人恐慌中凸显出的淡定,是别人避而远之的逆行,是小人物的大格局。</b></p> <p class="ql-block"><b> 告别母亲,师傅回家赶紧录制太极养生十三式。在非常时期,他做出了非常之举。几年前曾经有人花高价钱买他的视频,我也曾幻想:如果师傅能把他的太极拳刻成光盘那该多好哇,但师傅没有录制也没有刻盘。没想到,疫情当前,他居然毫无保留地让他多年的养生护体之拳技,传播出去,让众人受益。并且做到了极致。</b></p><p class="ql-block"><b> 在讲太极养生十三式之前,师傅先讲太极桩。太极桩,也叫浑圆桩,也叫导气桩,也叫引气桩。双脚平行站立,与肩同宽,双膝微微弯曲,胯有下沉下坠之意;松腰,然后收腹填腰;含胸拔背,胸有微含之意;下颌微收,牙齿扣住,嘴唇微微闭住,舌抵上颚,目视前方;头顶有微微的悬吊之意;双臂像抱树一样,且要沉肩坠肘,肩要下沉,肘要有饱满撑胀之感的坠;双手握拳,中指指尖所抵的位置就是劳宫穴。劳宫穴对准对应的乳头;食指的距离一般在十到十五公分,这要根据自己的身高和体型的胖瘦选择合适的位置。</b></p> <p class="ql-block"><b> 师傅边解说边示范,正面示范后侧面示范,每示范一次就解说一次,加深印象。接下来的太极养生十三式,每式都是如此一丝不苟地边讲边示范,讲完后将新授内容与之前教的连起来打。平素不算健谈的师傅,此时,口齿清晰,语速不疾不徐,语言恰到好处,多一个字嫌多,少一个字嫌少,颇有大师风范,如他打的太极一样,连绵不断,顺势而为,小而舒展,大而紧凑。正腰正身,中正平圆,周身相随。既保持传统本色,又具有自己的特色。他要把自己作为公民应做的,能做的,尽最大努力去做实,做好。</b></p><p class="ql-block"><b> 为了等待钟南山院士的回复,可以随时奔赴抗疫一线,在家人的帮助下,师傅连用四个晚上录制太极养生十三式(白天环境嘈杂不便录制)。刚开始唯恐零基础的学员听不懂,详细之至,录好回放,感觉语言表述繁杂,就重新录制直到效果最佳。每一式至少录四五遍,每每录到凌晨一点多。</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切安排妥当,就等钟院士的回音。我不知道师傅此时失望与否,只知道他每天依然满怀信心地期待着,练习着,感悟着,书写着。书写着他的练拳心得,书写着人体经络的走向,书写着他的健身体会,书写着他的终极目标——为人类的健康而服务。</b></p> <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王书芝,文学爱好者。散文散见《散文百家》《西部散文选刊》《散文风》《渤海风》《河北文学》《邯郸晚报》《三悦文摘》《峰峰文学》等刊物。作品曾荣获张骞文学奖.佳作奖、第二届河北文学艺术彩凤奖优秀奖、河北省第三届彩凤奖二等奖、河北省第十一届散文名作单篇优秀奖、《当代人》主题征文优秀奖、获第二届“春满园野菜杯”散文大赛优秀奖等奖项。朗诵作品《青春万岁》《读中国》先后发布在河北省总工会冀工之家基层工会服务平台等。喜欢文学和朗诵,用文字涂抹生活,用声音传递真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