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粤北 市井风情(五)

独步村夫

<p class="ql-block">  我到过广州很多次了,之前都是有工作在身。其中最能忘的是一次在磅礴大雨中,与一北京女子争执后妥协地拼车从白云宾馆去机场的经历。那是我第一次,也是至今为止唯一的一次拼车,所以能忘。</p><p class="ql-block"> 我希望利用这次机会,真正体会一下广州的市井烟火气,深入地了解一下岭南文化风俗,把懵懵懂懂升级为稍有头绪。怎样才能接上地气呢?从岭南文化的商业化、市俗化入手分三步走:继续吃、四处逛、寻找感觉。到广州当晚受到朋友的朋友的接风款待,让我选择。我凭着支离破碎的记忆选了文昌路上的“广州酒家”老店,因为我的一位同行兄弟念念不忘文昌鸡。楼下就是著名的“皇上皇”腊味。于是广州的两天就从吃、逛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  我认同对岭南文化市俗化的定位。之所以认同“市俗”二字,绝无任何褒贬之意。我把它分解成:适合市井的风俗,普罗大众的行为习惯。从广东人的言谈话题、投足举止、餐饮喜好和衣着打扮,都与广东的富足、物产、气候和起居环境密切相关。比如,中原人的衣着面料偏好于柔软挺刮;广东人则更喜欢飘逸轻薄。再比如,广东话中的常用字要比中原的多出一倍,用到哪里去了?语气助词!因为我不懂广东话,就用郭德纲和林志玲的导航语音来比较,这样就很容易分辨出语气助词的使用方法和效果。市俗化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商业化。广东人的商业化不是俗不可耐的斤斤计较,而是与中原人的明显不同。他们多数只关注与自己眼下利益相关的人和事,不像帝都的哥,说起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像隔壁邻居。若想知道其他细节,可以约我茶叙,我有实据;或者自己到实地小住几日,细细品味。</p> <p class="ql-block">  走过三家巷旧址,我们还去高大上的荔湾冲、永庆坊走了一遭。本想转角遇见西关大少,却被“李小龙祖居”和“粤剧艺术博物馆”吸走了眼球。尤其是“粤剧艺术博物馆”,精致、全面,把红线女之前的粤剧艺术家认真地总结了一遍。可惜这种艺术形式和内涵不容易被年轻人理解、接受。我请教馆内工作人员,什么叫“梨园”?答道:种着梨树的院子。我被噎住了半晌,怏怏而去。我们走街串巷地好像穿越了好几社会阶层,从恩宁街、上下九步行街到“跳楼街”宝华路,从泮溪酒家的广式早茶、宝华面店的碱水面吃到十甫路的猪脚姜。处处都有老广州的记忆,也是曾经近代史上广州赫赫有名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这一次我总算初步、系统地认识了广州,一座融汇南北,联系中外的城市;一座有着优良传统和深刻内涵的城市;一座市井风情十足,百姓悠然自得的城市;一座90年前我父亲从中山大学毕业,然后开始了他的革命一生的城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