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扬州城南下不远就是长江,与扬州隔江对望的城市就是镇江。扬州这边有个古渡口叫瓜洲,就是白居易诗“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里那个瓜洲;镇江也有个古渡口叫西津渡。镇江在古代曾叫京口,王安石在南下过江时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如今随着长江泥沙淤积,这两个古渡口早已远离江边,渡口也随着江面收窄不断向江心迁移。2005年润扬长江大桥通车,结束了渡江靠轮渡的历史,坐上城际公交车,过江就是几分钟的事。现在不仅有润扬大桥,扬州和镇江间还通了高铁,扬州到上海只需要2小时;不仅如此,扬州和镇江间还在谋划第二、第三条过江公路通道,交通将更为方便,长江将不再成为阻碍南北交通的天堑。</p><p class="ql-block"> 据说润扬大桥的取名还有段有趣的过程,开始想叫“镇扬大桥”,扬州方面不乐意,叫“扬镇”吧,也是不伦不类的,最后因镇江在古代曾被称为润州,大桥命名“润扬”,双方都能接受,皆大欢喜。</p><p class="ql-block"> 扬州和镇江还是京杭大运河穿越长江的交汇处,江北的运河段邗江从扬州东面流过,江南运河从镇江京口闸南下,流经常州、无锡、苏州直抵杭州。历代统治者以运河为基础建立了历时千年的漕运体系,维持着王朝的生命,直到近代被海运和铁路运输代替,扬州和镇江的地位也随之没落。</p><p class="ql-block"> 镇江最早的名称为“宜”,是3000年前周康王封给宜侯的领地,春秋时称朱方,后曾用谷阳、丹徒、京口、润州等名称。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建镇江府,始称镇江,历经宋、元、明、清各朝至今。1983年3月,镇江市改由省直辖,丹徒、丹阳、扬中、句容四县划归镇江市。</p><p class="ql-block"> 镇江市内旅游景点主要是三山一渡,即金山、焦山、北固山和西津渡。我的行程是自东往西,依次走焦山、北固山、西津渡和金山,一天走四地,行程有点紧。</p> <p class="ql-block"> 焦山古称樵山,后因东汉名士焦光在此隐居而被改称为焦山。东汉末年,焦光在山上采药炼丹,治病救人,汉灵帝闻其贤,三次下诏邀其出仕,他看出了东汉气数将尽,“三诏不起”婉拒。到了宋朝,宋真宗有一次生病久治不愈,忽做一梦,梦见一老人走进他的金銮殿,自称是焦光,送丹药为他治病。真宗惊醒后,病果然好了,宋真宗非常高兴,下诏赐焦光谥号“明应公”,并免除焦山的田地差役,让地方官员按时祭奠。从此,焦山定慧寺一直建有焦公祠、明应公殿,地方官员负有维护、祭祀的责任。</p> 焦山是座岛,四面环水。进入景区,必须坐景区游览船上岛。不过近年已在其东辟通了陆路,可以不必坐渡船了。<div> 远处望去,唯见山顶宝塔,不见山寺。俗言焦山是“山裹寺”,金山是“寺裹山”,而北固山是“寺冠山”,倒是简洁地道出了三座山的寺和山的特点。</div> 渡口旁是象山。焦山、象山隔江对峙,封锁长江,晚清象山也曾建过炮台,象山东麓的古炮台遗址为同治年间所造江防炮台。象山曾是宋元江防要地,传说南宋大将韩世忠曾在此驻兵。<div> 山顶有亭,名“来鹤”。清末金鹤望某日游至来鹤亭,导游者笑着说:“来鹤,鹤来。此亭待君三百年矣!请赐一联。”金鹤望进撰一联:“问鹤几时来?我本去来无定迹;逢山且小住,君知去往有前缘。”</div> 象山渡口。 船离码头回望。 船到焦山码头,上岸即见石牌坊,坊额四个金色大字“焦山胜境”,系茗山法师所书。两旁两副楹联“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江音尽是广长舌;天色月光色塔色云树色山色无非清净身”和“云影山光天接地,风平浪静月沉江”也是茗山法师题写,楹联蕴含佛理禅机。 <div> 茗山法师(1914-2001)20岁到镇江焦山定慧寺受具足戒,1933考入焦山佛学院第一届肄业。新中国成立后,相继担任定慧寺、栖霞寺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副会长等职。茗山法师佛学造诣高深,精诗文、擅书法,著有《茗山文集》、《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弥勒上生经讲义》等。他为定慧寺的恢复、律宗第一山的传承、灵山大佛的建造倾注了全部的精力和心血,为中国佛教事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div><div> 石牌坊柱脚内侧刻有“此石牌楼全部资金由金山江天禅寺慈舟大和尚襄助”字样,背面的坊额匾和楹联也由慈舟法师撰写,坊额为“汉晋遗风”,楹联为“泉声鸟声钟鼓声声声是幻;山色云色草木色色色皆空”以及“天上人间皆净土,溪声山色总禅机”。</div><div> 慈舟法师(1915-2003)是金山寺方丈、镇江市佛教协会会长。<br><div> 石牌坊后是一座照壁,上书“庄严国土”四个大字,这在佛教寺院是常见的。此“国土”是净土、 净域之意,强调的是内心的净土。</div></div> 站在码头东望,这边江面貌似很宽,实际上才三百多米。长江主航道在焦山北面,有两千多米宽。 “庄严国土”照壁两边是“吉祥”、“如意”两座拱桥。过桥是山门殿,上有“定慧寺”匾,茗山法师题写。殿中门两旁楹联“长江此天堑,中国有圣人”系清代巴州人廖伦撰写。<div> 定慧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年间,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原名普济寺,宋朝时称普济禅院,元代改称焦山寺,清康熙皇帝南巡来焦山时,将寺改名为“定慧寺”,一直沿用至今。</div><div> 定慧寺规模宏大,明代为全盛时期,有殿宇98间、和尚3000人,参禅的僧侣达数万人,加上定慧寺两旁还有18个庵寺,称“十八房”,在佛教寺庙中有着显赫地位。</div> 殿前望山上万佛塔。 从新山门殿的门洞看出去可以看到老的山门殿。<div> 新山门殿位于一个方形水中平台上,而方形平台四周被放生池所围,平台南北均有拱桥跨越放生池,平台东侧和西侧建有钟楼和鼓楼。</div> 平台北面有三座拱桥,两侧桥中央各建有一座纪念亭,且有一条通道连接三座桥,形成“卅”字形结构,为国内罕见。 <div> 过拱桥即为天王殿。 </div> 旧山门殿很奇怪地偏离在天王殿西面,新山门殿纠正了这一偏差,建在了中轴线上。 天王殿1986年重建,1990年建成。 东侧亭桥上的桥亭为“焦公亭”,纪念焦光。 西侧桥亭为“茗公亭”,纪念茗山法师。<div> 新码头、石牌坊、照壁、吉祥桥、如意桥、山门殿、钟楼、鼓楼、亭桥、放生池等均为新建筑,完工于2002年9月。<br>这项“山门工程”是茗山法师生前开始规划实施的。1999年茗山法师主持修建万佛塔后立即向市政府申请实施山门工程,提出“以寺为主,寺园结合,水为主题,树木荫蔽”的十六字建筑构想,2001年3月工程开工,惜乎仅三个月后茗山法师圆寂。继任者决心继承茗山法师遗志,仅用一年多时间全面完工,完成了茗山法师夙愿,并建此亭纪念茗山法师。 </div> 老山门殿建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三百多年了,门前一对石狮是明代遗物,弥足珍贵。新山门殿前楹联“长江此天堑,中国有圣人”也是从这里移植过去的。老山门殿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终于在我拍这张照片的三年后,于2017年6月东偏殿因雨轰然倒塌,就是照片右面部分,幸喜主殿和西偏殿无恙。我这张照片也就成了东偏殿的“遗照”了。 老山门西侧是“三诏坊”,牌额和两边楹联“一心用功高卧山中修道业,三诏不起隐居洞里学无为”均为茗山法师所题,不用说是纪念焦光的。后面的大殿是“财宝天王殿”,财宝天王就是北方多闻天王,四大天王之一。 返回山门之东的放生池边,放生池碑由茗山法师立于1995年秋。 放生池北侧看向新山门殿,图左侧是钟楼,看得出钟楼是建在水上的。 两座桥亭背后稍远处是鼓楼,也是建在水上的。 过天王殿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始建于唐朝,由玄奘法师的弟子法宝在寺内创建。大殿前有两株树龄500年的明代银杏树,高大参天,虽然历经风霜,却仍然枝叶繁茂。 大殿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药师、弥陀三尊大佛高座在莲花宝座上,面容和蔼慈祥、庄严肃穆。大殿两旁分别排列着十八罗汉像,造型生动,姿态各异。<div> 寺庙里不准摄影,管得很严,只能作罢。</div> 放生池旁有小河,上有鹤隐桥。 鹤隐桥不远处又有圆通桥。 “焦山行宫”的观澜阁是乾隆皇帝南巡时逗留的行宫,不过原房舍已毁于战火,现在的都是新修的,由佛学院使用。 焦山行宫旁是与西安碑林齐名的焦山碑林。早在北宋庆历八年(1048),焦山就修建了宝墨亭收藏碑刻, 距今已近千年的历史;而焦山最早的石刻源于六朝的著名的摩崖石刻,被誉为“大字之祖”的《瘗鹤铭》。其它如摩崖唐刻《金刚经偈句》、宋刻《米芾摩崖题名》、《陆游踏雪观瘗鹤铭》等,均属上品,弥足珍贵。<div> 明代时宝墨亭扩建为宝墨轩,自清以来,蜚声江左,但屡遭毁坏。新中国成立时,已是环堵萧然。 1958年镇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将散存在南郊的碑刻集中于焦山,并修缮玉峰庵、香林庵、海云庵等寺庙旧址用作碑刻陈列,建立焦山碑林。现存碑刻近500通,其中史料和书法艺术方面的碑刻各200余通,其他方面的碑刻约50余通。各类书体具备,均出自名家手笔。2002年又投资400万,对焦山碑林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维修和扩建工程。</div> “魏法师碑”也是其中的佼佼者,魏法师帖全称《大唐润州仁静观魏法师碑》,立于唐仪凤二年(667)十一月十五日,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是江苏境内为数不多、保存较完好的初唐碑刻。碑文叙述了魏降法师(595-677)的一生。该碑于1961年由丹徒华阳观迁移至焦山碑林。此碑通高242cm、宽87cm,由唐中书右史兼崇文馆学士安定胡楚宾撰文,清河张德言书,东海徐秀昉镌,石匠满通凿造。 这些碑刻都弥足珍贵,书法爱好者不可错过。 “御碑亭”内置乾隆书碑一块,该碑系乾隆于四十五年(1779)第五次巡幸焦山时所写。碑阴、阳两面均刻诗,以整石雕成,碑四周及底座镌刻九龙云水深浮雕,刻工精湛,在江南地区实不多见。 “兰亭”内收藏有明刻米芾临《兰亭序》,原收藏于归安吴云二百兰亭斋,同治年间移置焦山。因光线问题,拍摄失败,如带有偏振镜就好了。 没办法从网上下了一片看看,有个概念。 放眼望去,宝墨成林,书法爱好者到此如入宝山,有得好消磨时间了。可惜我对书法不通,加之时间紧迫,只能走马观花,略扫而过。 《瘗鹤铭》是焦山碑林最有价值的宝物,专门辟出一座殿堂来陈列。在我国众多的碑刻中,镇江焦山《瘗鹤铭》和陕西汉中的《石门铭》被称为“碑中之王”,“南北两铭”的说法广为流传。 进入殿堂,迎面是一幅铜版浮雕画《焦山摩崖石刻全景图》,图中描绘的是焦山西南面的临江绝壁,摩崖石刻就在这片区域。摩崖石刻中最早也是最有名的就是《瘗鹤铭》。<div> “瘗”[yì]作“埋葬”解,《瘗鹤铭》就是讲埋葬家鹤的事情,本身没多大意义,但是它的书法却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源自篆隶,归于行楷,是楷隶相间的经典之作。古今但凡习字之人无不以此为师,各朝书法家多有仿墨传世。</div><div> 《瘗鹤铭》如此有名,但它的命运却是多舛的。《瘗鹤铭》镌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晚唐大历年间遭雷击崩塌,坠于江底,三百年后的南宋淳熙年间,石碑露出水面,捞起后复归原处,引起时人关注,纷纷慕名前来,或观赏摹拓,或研究推敲,一时间名闻遐迩。怎奈天不遂人愿,不过几十年工夫,该碑再次坠入江中,此一别又是六七百年。直到清代康熙年间,闲居镇江的苏州知府陈鹏年出资雇人打捞,在下游三里处打捞出了五块碎片,这才使它重见天日,不过也只剩九十多字了。据悉碑文总共应有一百六七十字,世间所传全文未必是真。</div><div> 1937年,随着侵华日军攻陷镇江,一支由专家组成的日本“金百合计划”行动组直奔焦山定慧寺,妄图搜寻垂涎已久的书法瑰宝《瘗鹤铭》残碑,将其掠夺回日本。幸喜定慧寺众僧早有准备,将残碑藏匿,日本人一无所获,只得悻悻离去。</div><div> 2008年10月,镇江博物馆,焦山碑刻博物馆,镇江水利局联合组成考察队在焦山西麓对进行打捞考古,工程浩大,施工艰难,只打捞出“方”、"鹤"、"化"、“之遽”等几个残字。 2010年,上海交通运输局千吨位的“勇士”号出动,再次打捞,仍然所获无几。</div><div> </div> 原碑残石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被移置寺内,建亭加以保护。《瘗鹤铭》残石共有五块九十三字,其中有十一字不全,左上石存八字,字迹已模糊、左下石为宋人补刻。<div> 站在残碑前,不禁使人产生一种朝圣的感觉。一千多年来各种拓本层出不穷,真伪莫辨,现在看到的,是真真实实的至宝,怎不令人膜拜?</div>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这么有名的碑刻,竟然不知是何人撰文,何人书写,何时镌刻。碑上落款是“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正书”,但谁也不知这个“华阳真逸”和“上皇山樵正”是谁;至于时间,从铭文首句“鹤寿不知其纪也,壬辰岁得于华亭,甲午岁化于朱方。”得知此鹤是壬辰年从华亭(今上海松江)来的,仅过两年(甲午年)死于朱方(今镇江)。看起来好像年代可以确定了,但甲午年是哪一年?六十年一个甲子,甲午年多了去了,所以还是不能确定。从撰文者、书写者和书写年份这三者中只要能确定一个,就能基本推定另两者,但现在就是不能确定。一千多年来围绕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争到现在也还没有定论。呼声比较高的是王羲之、陶弘景、顾况、皮日休等人,其中陶弘景是最有可能的。 室内摄影效果不佳,从网上借用一张比较清晰的拓片图。<div> 从拓片图上可看出,《瘗鹤铭》一反古时从右往左书写的习惯,而是从左往右,这又是一奇。</div><div> 《瘗鹤铭》的谜太多,因此引起世人极大的兴趣。宋代学者黄庭坚(黄鲁直、黄山谷)之书法受《瘗鹤铭》影响,并认为《瘗鹤铭》乃“大字之祖”。</div><div> </div> 离开碑林,登攀而上,来到焦山古炮台遗址。<div> 焦山自古以来就是江防要地,焦山与象山、圌山、江都都天庙三处炮台略成犄角之势,拱卫着南京,扼守着长江航道。</div><div> 东晋、南朝时镇守在此的北府军以八万之众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八十七万前秦军队,威震天下。</div><div> 1130年3月,宋金之间爆发了著名的黄天荡水战(位于今天镇江的长江江面)。决战当日,韩世忠及其夫人梁红玉双双披挂上阵,以八千兵力围困金兀术兵十万48天,令金国朝野闻韩丧胆。</div><div> 1161年完颜亮征调大军,分四路,企图一举攻灭南宋。完颜亮就是那位豪言“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的金海陵王,结果后方起内乱被夺权,又在采石矶大败于南宋文臣虞允文,最后在镇江对岸的瓜洲被部下杀死。</div><div> 1275年,蒙元军队在焦山大败南宋引以为豪的水军,缴获战船700多艘,次年临安府失陷,1279年崖山之战后南宋王朝彻底灭亡。</div><div> 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设立焦山炮台。1842年7月21日,英侵略者发动了扬子江战役,攻占吴淞炮台后直逼镇江和南京,在镇江遭到圌山和焦山炮台守军英勇的抵抗和沉重的打击。面对70余艘敌舰,1万2千余名敌军,725门大炮的猛烈轰击,副都统海龄率领青州兵和旗兵奋力抵抗,终因寡不敌众,炮台失守,守焦山军民1500多人全部捐躯,海龄也自焚殉国。</div> 焦山炮台位于焦山东麓,八座炮台呈马蹄形排列,炮口面对大江,炮台用优质的材料和方石为台基,以黄土、石灰、细沙配糯米汁捣拌成三合土,分层夯实,表面涂有黑色保护剂,整个炮台是呈暗堡式。 这是大炮模型。 抗日战争期间,炮台被日军摧毁。这无疑是日本侵略者在我们民族身上留下的又一道伤疤。 吸江楼耸立在焦山东峰绝顶,原名吸江亭。楼为两层,楼上四面开窗,临窗远眺,江江浩瀚,尽入眼底,江涛激浪似与人呼吸相应和,故有此名。因亭内四面有木雕佛像,所以又叫四面佛亭。楼呈八角形,整个结构为水泥仿木,有楼梯盘旋而上,回廊四通,八面有景。<div> 此楼系1979年春设计重建,园林学家陈从周题楼名“吸江楼”,沈秉成之孙书画家沈迈士题“江山胜概”匾。1999年因修建万佛楼按原样移建于塔东北侧。<div> 本想上楼领略一下“江山胜概”,无奈大门紧闭。不过稍后要去爬更高的万佛楼,这点遗憾就忽略了。</div></div> 再往上爬,就来到山顶万佛塔脚下了。焦山海拔70.4米,塔高42米,超过焦山一半高度了。<div> 万佛塔是一座明清式具有江南风格的仿古塔。七级八面,上有天宫,下有地宫。塔内设两套楼梯上下分流,外有栏杆相倚。每层回廊四通,八面有景,凭栏远眺,江天景色,尽收眼底。</div><div> 塔院大门两旁墙上“海不扬波”四个大字为明代进士胡瓒宗手笔。</div><div> 万佛塔系茗山法师生前主持修建的,于1999年完工。万佛塔前身为焦山镇寺塔,始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后毁于倭乱(1488)。五百余年来,一直未能复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焦山定慧寺进行了一系列修复和建设工作,寺庙面貌焕然一新。1996年,定慧寺方丈茗山长老发愿重建万佛塔,得到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并得到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和李木源先生的大力资助,1998年3月1日,万佛塔工程破土动工,1999年9月11日万佛塔落成。</div> 万佛塔一至七层供奉着一万余尊佛像和菩萨像,名副其实。第一层:地藏王菩萨2400尊;第二层:观音菩萨1600尊;第三层:普贤菩萨1500尊;第四层:文殊菩萨1400尊;第五层:药师佛1300尊;第六层:阿弥陀佛1000尊;第七层:释迦牟尼佛860尊。 赵朴初题匾“谨当随喜”。 仰视宝塔,犹如仰视对焦山定慧寺的发展劳苦功高的茗山法师。<div> 茗山法师为振兴中国佛教事业和复兴焦山定慧寺真正殚精竭虑,达到了忘我的地步。他主持新建了万佛塔、山门,重建了天王殿、藏经楼、祖堂,修复了大雄宝殿、伽蓝殿、法堂、斋堂、教学楼、僧舍和别峰庵。这是近百年来焦山定慧寺最大规模的一次修建工程,他是自清代以来,焦山定慧寺名副其实的一代中兴之师。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由衷地践行太虚大师和赵朴初会长倡导的“人间佛教”思想,爱国爱教,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他说:“佛教基本教义的理论从始至终,是随时随地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相适应的,不然,佛教就不能生存,更谈不上发展”。</div> 万佛塔塔院设前后门厅、左右碑廊、厢房,错落有致。 两侧院墙内壁分别镌有“庄严国土”和“利乐有情”四个大字。 塔结构钢骨水泥,虽不如木构隽永,但安全性提高了不少。 在山顶俯视,山南的码头、牌坊、照壁、山门等可辨。 放生池和钟楼、鼓楼以及亭桥看得分明。 登塔远眺,视野更开阔。 山下的碑林,图左下角是《瘗鹤铭》殿堂,门前是一方水池。 东望,一条堤坝切断江流,现在车辆已经可以通过旱路直达焦山景区东门了,不必乘渡船。不过乘渡船有乘船的乐趣。 东北面一条公路京江路从东面堤上转过来,连通了市区和焦山岛。<div> </div> 京江路北面是一片江心沙洲,沙洲北面是长江主航道。 半山腰的古炮台。 西望,远处高楼鳞次栉比,镇江古城已经迈入现代化,山影朦朣,那是北固山。<div> 近处有铁架竖立,那是过江索道支架的残留。焦山原先除过江轮渡外,还有过江索道可通。过江索道1996年开通,2010年拆除,运行15年,有过停摆事故,从未发生过人身伤亡事故。拆除原因是有碍焦山景观的完整性,还有就是妨碍了打捞船打捞《瘗鹤铭》的工程。</div> 从山北下山,忽略了山上还有几个景点,如别峰庵、焦公洞等。 山北水中有一座小山包,或者说是块大石头,上面长了些树。但就是这块大石头居然是“名山”,惹得游客纷纷特地来看它,这大概是天下最小的名山罢。它的出名,是因为李白为它写过一首诗《焦山望松寥山》,它就是松寥山。诗是这样写的:“石壁望松寥, 宛然在碧霄。安得五彩虹, 驾天作长桥。<br>仙人如爱我, 举手来相招。”李白当时二十多岁,成天想当仙人,想象特别丰富,看到个小山包也能体验出“碧霄”的感觉来。 这边,挖掘机可没那么多幻想,实实在在地在工作,过不了多久这里会出现一片现实的“仙境”。 来到焦山西麓的江边,这里正是打捞现场。 这些大石头也不知存在几多年了。 栈道边的巨石,棱角分明,似乎从山崖母体分离出来不久。上面有雕琢痕迹,有字,但看不清楚。 沿着江边栈道行走,另有一番景致。 身旁断崖上其实就是摩崖石刻所在,遗憾的是正在维修,不能一睹真容, 绕到码头附近,准备坐船离去,对面的象山清晰可见。象山下正在装修,估计不久就又会有新景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