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记忆(7):农村过大年

自然

<p class="ql-block">大年,亦称春节、新春、岁节、年节、新禧,我们农村多称为大年。大年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由上古时代岁首祭祀活动演变而来,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过大年期间,各家都要举行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数以祭祀神佛、祭祀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多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我们晋北这一带过大年和全国各地一样,也是非常讲究的,老规矩、老理儿也很多。特别是我们儿时农村过年更红火,年味儿更重,至今仍记忆犹新。家乡农村传统意义过大年,是从腊月廿三日到整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活动高潮。腊月廿三日,是民间传统“小年”,一年一度的大年拉开了序幕,家家户户大人们开始忙活了,祭灶、扫房子、蒸面食、油炸食品、推豆腐、生豆芽、置办年货……一直忙到除夕夜。小孩子们正逢放假,三五成群玩耍,或打闹戏斗,或堆雪人、打雪仗、滑冰。少许响一些小鞭炮,舍不得全响,等过大年这天过“鞭炮瘾”。那高兴劲甭提了!“小年”这天,老人们还早早起来“祭灶”,传说这天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在灶王爷像前摆上香烛、水果等供品。据老人们说祭灶是人们为了让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给家里带来幸福吉祥,保一家来年平安。</p> <p class="ql-block">“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大年三十,家家户户垒旺火、沾窗花、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从村庄到庭院呈现出一派节日喜庆气氛。夜幕降临,大人们开始围坐在坑上包饺子,张罗年夜饭。孩子们忙碌着“焰旺火”,旺火有大有小,有的高达2米以上,旺火是用煤块垒制而成的,有园型、方型二种,底部用石块垒台,留有焰火口,里面加木材和干柴等可燃物,用火点燃,用秸杆编制的拍子煸火,有时还在旺火上浇些食用油,旺气冲天,大烟过去,火苗一片通红。孩子们围着旺火,燃放着鞭炮,年夜饭开始时,由大人还要鸣放一些麻炮,麻炮有一响、二响、三响。到七十年代后又增添了各种礼花,夜幕的天空,五光十色,美丽至极。年夜饭后,大人们走村串户,互致新年问侯,小孩子们三五成群,奔走相告,跑的满头大汗,开心极了。活动一直持续到天亮。到八十年代农村开始有了电视机,年夜大家围坐在一起,看春晚,拉家长,叙往事,话来年,其乐融融。记忆中的年是红色的、喜庆的,是走亲访友、聚会聚餐的日子,也是孩子们特别盼望的节日。岁月更迭,丰富多彩的年俗生机盎然地传承下来,并且被不同年代赋予了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丰富多彩的年俗也化作成不同时代精神风貌。历经数千年的传承,无论是文化价值还是精神内涵,过大年已成为融入中国人血液里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归依。</p> <p class="ql-block">我是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从小到大见证了农村发展变化,分享了农村过年的快乐。尽管近几年村里人在不断絮叼,过年越来越沒有年味了,许多传统和不适民俗逐渐逝去。笔者认为,计划经济时期,物资紧缺,现在每天吃到的,过去只能在过年才能吃到,现在每天穿换新衣服,过去平素大多数人穿打补丁衣服,只能在过年时才能穿上新衣服,说明现在农村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匆忙的快节奏生活,吃喝穿用很相似每一天似乎沒有一丝一毫过年的期待。再比如过去过大年家家户户垒旺火、放鞭炮,随着国家环境保护政策落实,城市里早己取消,农村也逐步限制,否则影响到环境,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笔者认为也是情有可原的。“爆竹声声辞旧岁”将逐渐淡出百姓生活,高高兴兴迎新春将迎来新的美好幸福生活。当然过年一些好的传统民俗应该传承和发扬,如给长辈拜年、走亲访友、看望老人、祭奠祖先等。农村丰富多彩的健康向上的带有浓郁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活动亦应保留下来。</p> <p class="ql-block">年年过大年,今又话大年。去年过年,武汉发生了一场新冠状肺炎病毒,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武汉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战胜了疫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制度优势。今年又临近过年,新冠状肺炎病毒受全球影响又进一步来袭,我们一定要响应国家号召,少出门、呆在家、勤洗手、多通风、不聚会,在家编编美篇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每逢佳节倍思亲,远方的朋友此时此刻想回家过年的心是否己经蠢蠢欲动了吗?特殊时期也应响应国家号召就地过节,让我们共同争取过一个平安大年,想信中国战疫必胜。此篇献给所有关心、关注、关爱、支持美篇的朋友们,预祝大家大年好!</p> <p class="ql-block">过年图片选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