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武陵人

<p class="ql-block">  读史铁生散文集《我与地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座四百多年的园子,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璧上炫耀的朱红,坍塌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p><p class="ql-block">在某一天,这冷寂的院子里迎来了一个摇着轮椅的青年。他在园子里徘徊,阅读,沉思十五年,追思生命的偶然与死亡的必然,探索人生与爱的真谛。他说:这是一种宿命,仿佛这古园为了等我,而历尽苍桑在那儿等了四百多年。</p><p class="ql-block"> 他就是史铁生,从一个截瘫青年成为一个知名作家。年轻时,读过史铁生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说实话,如今已没有多少印象。只记得小说很美,也记得他的名字。此后三十年,为生计奔波,读书少,再未读过他的作品。十年前他去世时,又忆起他的文章。</p><p class="ql-block">他二十一岁瘫痪后,后又患上肾病需透析存活,他曾自嘲:工作是生病,业余是写作。</p><p class="ql-block">他瘫痪时,羡慕那踉跄行走的人,而在卧床的日子,而又怀念那能摇着轮椅行走的时光,而到卧床不能翻身的日子,又恨不得回到能卧床不痛的日子。短短五十九岁,他与死神交锋多次,在病床上完成数百万字优美文章,为当代文坛一朵奇皅。 </p><p class="ql-block"> 他的作品《我与地坛》与《合欢树》好像选入了中学课本,两篇文章都写到了母亲的爱。特别是《合欢树》中母亲把一株以为是含羞草的植物栽入盆中,而后长成了一株合欢树,隐示生命脆弱与偶然。这两遍文章都是母亲去世后对母亲的追思。那份痛,那份对母亲的刻骨的思念,让人泪奔。他说: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总是要加倍放大的,让多少人体会母亲对儿女的深情。 </p><p class="ql-block"> 史铁生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经历过大饥饿与文革,参加过上山下乡。他的文学优美隽美,用抒情的语言,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中透露生命的哲理。</p><p class="ql-block"> 史铁生是不幸的,一身病痛而生活在轮椅上。但上帝又给他打开了另一扇窗,因运动受限而遨游于文学之海,用文学让自己升华。</p><p class="ql-block"> 他的文章不同于上世纪八十年的伤痕文学,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对一个时代的反思。他虽长期卧病在床,局限于轮椅,如同王小波,虽早逝,却是一位智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