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路436]——秦淮河畔思文脉

杨永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江南贡院</font></b></h3><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 <p class="ql-block">因为东晋琅玡王氏“治国以培育人才为重”的这一句话,所以才有了这座地处江南的国家最高学府。</p><p class="ql-block"><br></p> 南京自古有“六朝金粉”之说,在历史上曾经十一次定都,在六朝至明清时期,世家大族多聚于此,繁华奢糜。这里也是中国最大的传统古街市之一,与上海城隍庙、苏州玄妙观和北京天桥同为中国四大闹市。当年内秦淮河上“浆声灯影连十里,歌女花船戏浊波”、“画船萧鼓,昼夜不绝”,描写的就是秦淮河上繁华另类的景象。<div><br></div> 但除了大快朵颐,灯红酒绿之外,夫子庙更是一处枕典席文,硕学通儒的斯文之处。夫子庙也叫南京孔庙(文庙)、文宣王庙,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是中国四大文庙,也是中国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所在。<div><br></div> 金陵作为中国古代文化枢纽、历史人文荟萃之地,不仅是明清时期南京的文教中心,同时也有居东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筑群。夫子庙始建于东晋成帝咸康三年(337),当时成帝采纳了王导的建议:“治国以培育人才为重”,决定立大学于秦淮河畔。原来只建有学宫,孔庙是宋仁宗景拍元年(1034)在学宫基础上扩建而成的。<div><br></div> 夫子庙是一个由文教中心演变而成的繁华闹市,它包括夫子庙、学宫和贡院三大主要建筑群,其范围南临秦淮河北岸,北抵建康路东端,东起姚家巷,西止四福巷,规模庞大。夫子庙虽屡建屡毁,但各代都有兴修扩建,到清末民初,其楼阁、殿宇的结构和布局堪称东南之冠。现在的夫子庙建筑,一部分是清代末年重建的,一部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建的。<div><br></div> 与国内其他文庙建筑不同的是,夫子庙的许多建筑与秦淮河相得益彰。比如这段秦淮河,自宋以后就成了夫子庙的泮池,又称月牙池。因为古时候皇帝讲学的学宫叫辟雍,诸侯讲学的学宫叫泮宫,文庙的学宫相当于诸侯讲学的地方,所以称“泮池”。泮池上一般建有三座石桥,按等级而论,县官、学官走中间一座,学子需走两边的桥。据说有位秀才误上中桥,有犯上之嫌,进退两难之际,只好跳入泮池自行了断。<div><br></div> 夫子庙大成门内侧有石碑四块,最珍贵的是第一块《孔子问礼图碑》,刻于南朝齐永明二年(484)。这块碑记载了春秋末年奴隶制衰亡之际,孔子怀着兴国安邦、济世访贤的愿望,于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从家乡曲阜去周王城洛阳考察典章制度,寻求巩固鲁国奴隶主政权办法的经历。<div><br></div> 碑的上半部有“孔子问礼图,吴敬恒题”的题字。图中是两人驾车,一组身穿古装人物在城门前欢迎的场面,还有“永明二年,孔子在鲁人周门礼周流”的字样。这块碑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图文仍清晰可辨,实在难得。<div><br></div> <p class="ql-block">夫子庙的学宫大门外有一柏木牌坊,题有“东南第一学”。左右有四书斋,斋名分别为“志道”、“据德”、“依仁”、“游艺”,这是学子自修读书的地方。明德堂建于南宋绍兴九年(1139),堂名为文天祥所书。这是学子集会的地方,每月朔望(农历初一和十五)朝圣后,学子在此集会,训导师宣讲圣教和上谕。东墙有“卧碑”,就是训教的法规。左右横梁上悬挂着江宁府所属六县举贡员生题额。</p><p class="ql-block"><br></p> 夫子庙的贡院当年是南京规模庞大的考试场,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原是县府考试场所。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乡试、会试都集中在南京举行,而县学、府学另建考棚。当时东边营的下江考棚,原为江宁县学考场,鸡鸣山下南京市政府大院是上元县县学考场。明成祖1421年迁都北京,但南京仍为陪都,而江南又是人文荟萃之地,考试仍在此按期举行。这时成祖又继续派人建造江南贡院。明清两代对贡院均有扩建,到清光绪年间,贡院占地达数万平方米。其规模之庞大,为当时全国23个行省的贡院之最。 <div><br></div> <p class="ql-block">明清两代对贡院不断扩建,到清光绪时,贡院规模之大,已成为当时23个行省的贡院之最。到清代同治年间,已建供考试用的“号舍”有20644间,且还不包括司考官员、职司人员的办公住宿用房。号舍体现了当年科举考试的公平,因为考生不论高低贵贱,不论家庭经济状况如何都可参加科举,科考不仅是考核成绩,也是考核考生的人品。考生面前有一些考篮,是考生进考场时带进来的,里面装了一些干粮和考试用具如笔、墨、纸、砚等,但考生带的干粮必须切开,以防考生作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此外,士子进入考场时,为争先入场,拥挤不堪,曾经有人在入场时被挤下考场大门内右侧水池中淹死。直到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在江南贡院担任主考官时,这一状况才有改变。林则徐通过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明定入场规则,并将各县士子何时何门点名先期布告,使士子按部就班入场,改变了入场混乱状况,因此留下“三度亲临棘闱中,雷厉风行革弊政”的佳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袁世凯、张之洞奏请清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从此江南贡院结束历史使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江南贡院从建成至晚清废除科举期间,共为国家输送八百余名状元、十万余名进士、上百万名举人,明清两代名人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施耐庵、 翁同和、张謇、陈独秀等皆出自于此,金陵文化之昌盛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br></p> 处于贡院中心位置的就是明远楼了,“明远”出自《论语·学而》“慎终追远、明德归原”。楼下南面有一副楹联,系清康熙年间名士李渔所撰“矩令若霜严,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嚣尽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览无余”。是啊,我们有理由对先哲贤人一生行为的哀思与追忆,并对其高风亮节、嘉言懿行表达一种诚挚的缅怀。因为这是我们的根与魂。(谢谢浏览)<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