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州之冬3】文庙、鲁班庙和白塔寺

偃城浪子(户外纪实摄影)

<b><font color="#ed2308">蓟州文庙</font></b><div> 蓟州文庙始建于唐,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县城鼓楼北大街西侧,是以独乐寺为中心,以武定街为中轴线,与鲁班庙东西相邻的一座古建筑群,占地2000余平方米。</div> 蓟州文庙,始建于隋:其一隋朝曾下诏“令州县立庙”,蓟县是当时三十六郡之一的渔阳郡,自然应有此设。其二,开科取土制度自隋唐开始,蓟县做为北方重镇,文人显达多得益于儒学。其三,儒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其思想居于统治地位,因此,修文庙也被视为培风脉、纪地灵、壮人文、正风俗的义举。蓟县做为北方重镇,自然要“衙署齐备,庙堂俱全”,兴建文庙,亦属必然。 金天会年间(1123年—1135年),知州高遽重建大成殿三间和东西庑。<div>  金正隆元年(1156年)渔阳知县史享吉对文庙进行了修缮;现存当时的《重修宣圣庙碑记》。</div><div> 明朝时,文庙有大成殿、东西庑、棂星门、戟门、宰牲房、神厨、神库等建筑及设施。</div><div> 明洪武九年(1376年)重修,明成化十年 (1474年),知州汪溥,守备马宣,重建大成殿九间,新塑圣贤遗像。</div><div> 明嘉靖元年(1522年)知州王遂建棂星门。</div><div> 明末文庙毁于兵火(《康熙蓟州志》有载)。</div><div> 到了清朝,历任知州于际清、胡国佐、董廷恩、余时进、张朝琮、赵锡蒲等屡次重修和增建。重修了大成殿、戟门、棂星门和东、西庑,增建了照壁、泮池、登瀛桥、名宦祠、乡贤祠、启圣祠、节孝祠、尊经阁等建筑。</div><div> 民国期间,又整修大成殿、东西庑和棂星门。棂星门外东、西各有“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两道过街牌楼(今文安街)。</div> <p class="ql-block">  整个建筑由前后两进院落组成,分别建有棂星门、登灜桥、泮池、大成门(或成戟门)、东西配殿、东庑、西庑、大成殿等,历代多有修缮,从清康熙至道光五位皇帝,分别书“万世师表”、“生民未有”、“与天地参”、“圣集大成”、“圣协时中”等匾额,鼎盛之极。</p> <p class="ql-block">  文庙建筑整体为四合院布局,<span style="font-size: 18px;">布局严谨,层次分明,至</span>今保存完好。</p> 戟门前有泮池,池上有并排石拱桥三座,称登瀛桥,建于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 东侧为乡贤祠。是供奉在教育、道德、治学上有很高成就的地方名人。 蓟县山川灵秀,人文天成,科甲鼎盛,代多名达,擅美京东。 相传上古之广成子修炼于城北崆峒山,黄帝曾两次问道于此。 戟门西侧有名宦祠,面阔三间,墙壁上镶有赵孟頫书《醉翁亭记》碑。名宦祠用以祭祀曾在外做官的当地卓有政绩、为民办事的官员。 汉初韩信的谋土蒯彻,三国时隐土田畴,均出自蓟县。隋唐以来开科取士,蓟县更是人文荟萃,荣耀一时;有五代时“教五子,名俱扬”的窦燕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宋代第一宰相赵普。 在明、清《蓟州志》中,列入进土、举人、贡生、监生名录的人数达785人。 至今,在蓟县城中的奎星楼、文昌宫、学宫、书院、考棚、进士牌楼等旧名遗迹及文物建筑,无不反映了古代蓟县人民尊儒奉孔之风尚。 大成门,因大成殿而得名。因形似古代兵器“戟”,故又称戟门。大成门有东、中、西三门,遇有重大仪典才开启中门,平时从侧门出入。大成门两侧,分设钟、鼓。 戟门面阔三间,用五檩;顶部硬山,筒瓦;台基石料均为大青石。 “大成门”匾额为乾隆皇帝御笔。 大成殿、东西庑与戟门构成四合院。院内有五棵古松,虽院落不大,却给人以宏敞精致,堂堂正正之感。 东庑为祖先堂。 祖先堂门前,有石碑一块。 祖先堂内,是寻根问祖百家姓的姓氏源流。 详述蓟州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姓氏源流。 西庑为墨宝斋。 墨宝斋门前,也有石碑一块。 墨宝斋今日闭门。 蓟县文庙砚水湖,是第二进院落西南角处的一个古井,乾隆皇帝赐名为“砚水湖”。相传文人若饮此井水一杯,便会文思如泉;用此井水研墨,更能笔下生花。 古时学子应考之前,均到孔庙拜谒孔子,祈祷神灵,并顺便求取此井“圣水”,以期盼获得好运。 此次修复过程中,在井边用各种石材重新堆砌,引地下水使干涸已久的古井重新清水满溢。 文庙内还存有一块文庙碑记,石碑上记录了金代重修蓟县文庙的全过程,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 大成殿东侧,还有一块石碑。 蓟县文庙现存主体建筑大成殿,面阔五间,前后出廊,用七檩。 顶部为硬山筒瓦,台基为条石垒砌。殿前有月台,是祭祀孔子的场所。 台前石阶、甬路与戟门相接。东、西庑台基与月台平,各五间,硬山合瓦。“大成殿”匾额为清朝雍正皇帝御笔。 蓟县文庙主体建筑大成殿供奉的孔子像,按照山东曲阜向全球发布的孔子标准像塑造,为双手上下相合、手捧玉圭的坐姿像。孔子像左右两侧分别雕塑制作了颜回、曾申、子司及孟子等4人的儒学先贤塑像群,乃取自“一圣四配”的典故。<div>  四配 ,指颜渊﹑子思﹑曾参﹑孟轲。旧时以此四人配祀孔子庙。颜渊﹑子思居东,曾参﹑孟轲居西,通称四配。<br>  其始配之年:颜渊为三国魏齐王正始二年(见《三国志.魏志.三少帝纪》),曾参为唐睿宗太极元年(见《新唐书.礼乐志五》),孟轲为宋神宗元丰七年(见《宋史.神宗纪三》),子思为宋度宗咸淳三年(见《宋史.度宗纪》)。<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颜回</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颜回字子渊,孔子弟子,终身未仕,一生追随孔子至死。孔子称赞他“闻一而知十”,“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对于 “仁”德的修养,颜回为最高。《论语。雍也》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颜回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回正是严格依照“仁”与“礼”的要求而身体力行的。颜回对孔子视之若父,称言:“子在,回如何敢死”。孔子对颜回亦引以为是唯一的同道,说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颜回死时,孔子失声恸哭,大喊“天丧予”</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由于颜回仁德突出,屡受老师称赞,成为孔子最得意的学生。故自三国魏正始元年(240年)祭孔时,首以他为配享,并开配享之例。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被封为“亚圣”,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为“亚圣兖国公”,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被封为“兖国公”,元至顺元年(1330年),改封“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封为“复圣”。</span></div><div><br><div style=";"><b>曾参</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曾参字子舆,孔子弟子。青壮年时参加农事劳作,家庭经济生活不太宽裕,为养活父母,到莒国去谋了一个“得粟三秉”的小官。受业于孔子后,学有成就,便开始讲学。父母死后南游楚国,“得尊官焉”。后齐国欲以为相,楚国欲以为令尹,晋国欲以为上卿,都被他一概谢绝,专事研习孔学并授徒,最终成为儒家名师。他性格沉静,为人谨慎,态度谦逊,鄙薄“胁肩诌笑”,并具勇敢精神。他特重孝行,认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曾参作《孝经》,又有《大学》十篇。唐总章元年 (668年),曾参被封赠“太子少保”。唐开元二十七年 (739年),封为“成伯”。宋正和元年 (1111年), 封为“武城侯”。咸淳三年 (1265年),赠“成国公”。元至顺二年(1331年)封为“成国宗圣公”。明嘉靖九年 (1530年),封为“宗圣”。</span></div></div></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孔伋</b><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孙子,在他不到4岁时,孔子就去世了。相传孔伋受业于曾参,曾为鲁缪公师。一度迁居卫国,又至宋国,晚年才又返回鲁国。他发挥了孔子“中庸”的思想,并使之系统化,成为自己学说的核心。他宣传儒家“诚”的道德,并视之为世界的本原。孔伋颇得孔子思想的真传,一生除授徒外,便致力于著述,儒家经典《中庸》,即他所作。</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孔伋是儒家中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前承孔子,后传孟子。孔伋的思想经他的门人传给孟子,孟子继承并有所发展,后人称为“思孟学派”。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追封为“沂国公”。元至顺二年(1331年),被封为“沂国述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封为“述圣”。</span></div><div><br><div style=";"><b>孟子</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生活在诸侯兼并、战争异常酷烈之时,为“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他聚众授徒,历游齐、宋、滕、魏等国。任齐宣王客卿,因其主张不见用,退而授徒、著述。传所授徒数百人。</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在哲学上,他提出“性善论”,即人人生来皆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的道德意识 、“良知”和“良能”,但又强调后天所受的教育与环境,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断言,“万物皆备于我”。形成了一个对后儒、特别是对宋儒影响巨大的唯心主义理论体系 。</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在政治上,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可群起推翻暴君,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恢复井田制,薄赋税、省刑法,使民安居乐业,接受儒家文化,反对诸侯间的武力兼并。</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在理论上,提出存心养性说,即求之不得,反求诸己的自我修养方法,以扩展本来就善的人性,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养成天地之间一股“浩然之气”。</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由于孟子的思想学说,以孔子为旗帜,又相当深刻全面地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帮被后世封建统治者和儒家学者,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圣人。孔子思想也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被糅和为一体,号称孔孟之道,成为儒家思想学说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骨干与核心。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孟子被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封为“亚圣”。</span></div></div></h3> 大成殿的精美壁画。 文庙在历史上不仅仅是祭祀孔子和弘扬儒学的地方,自古以来庙学合一,这里也是一个教育场所,文庙内设有专司教育之职的场所——明伦堂。有关部门已将蓟县文庙定位为国学教育、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b><font color="#ed2308">鲁班庙:</font></b><div> 鲁班庙位于天津市蓟州城区中心的鼓楼北侧、蓟州一中西南侧,造型小巧别致、雕梁画栋,这是古代奉祀土木工匠祖师鲁班的地方,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br></div> 鲁班,即春秋鲁国人公输般,是著名的能工巧匠和发明家,被民间供奉为土木工匠的祖师。现在鲁班庙内供奉着鲁班及其四位弟子的塑像。鲁班已是众多能工巧匠的代表,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化身。由山门、大殿和东、西配殿组成,占地八百多平方米。 传说,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当时正建惠陵,即同治皇帝陵寝。工程浩大,时间紧迫。相传步延正承揽木工,眼见一年过去了,进展缓慢,如不按时完工,会有杀头之祸。他心里焦急,端阳节来到鲁班庙,焚香祷告,祈求祖师爷指点。夜里,步延正梦见一老者坐跟前,说“善其事,利其器,先搭窝,后上座。”醒来回顾梦中情景,恍然大悟:祖师爷显圣了。他依梦所示,先搭陵架,造好,再运往陵地,终于没误工期。或许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吧,而虔诚的步延正感恩师祖,重修庙堂,所用铁糙木,为修陵所剩余,鲁班也沾帝王光了。修建中,不管木作抑或瓦作,一丝不苟,可谓工精料实料。 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明间正中设板门和抱鼓石,次间外檐封护,开六角形花窗,大式硬山顶。 两大门神:尉迟敬德和秦琼。 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一大间前出廊。明间置斜格菱花格门,次间作槛墙、格扇窗。檐下斗拱一斗三升交麻叶,角科宝瓶下出单昂。内、外檐旋子彩画,枋心什锦云纹,画工精细。九脊歇山顶,绿琉璃瓦剪边作法。<div> 大殿使用了铁糙木,这种木材比水重,比铁硬,蓟县本地不出产,应该是皇家用料。</div><div> 大殿的屋顶采用了歇山顶结构,上覆绿色琉璃瓦。在古代的封建社会对此有着严格的规定,最高等级是庑殿顶,其次是歇山顶。<br></div><div> 宫制琉璃瓦等级最高,绿色次之。鲁班庙的建造者在“不逾规”的前提下,尽量提高建筑的规格等级,可谓匠心独具。<br> 鲁班庙的内外檐装饰彩绘,均不沥粉贴金,而是以青、绿及墨色勾勒。作品纹路清晰,画风清新。所绘内容以夔龙、锦纹、花鸟等为主,是天津地区明清时期彩绘艺术的代表之作。<br></div> 东、西配殿面阔三间,进深一大间,民间小式作法。 整座建筑布局严谨,工精料细。在维修中听当地群众传说,清初在遵化修建康熙、乾隆陵时,工匠们节省了一些木料、砖瓦,在蓟县修了一座鲁班庙,以求祖师庇护。 鲁班,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因是鲁国人(今滕州人),“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br> 鲁班,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以后,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br> 春秋和战国之交,社会变动使工匠获得某些自由和施展才能的机会。在此情况下,鲁班在机械、土木、手工工艺等方面有所发明。大约在公元前450年以后,他从鲁国来到楚国,帮助楚国制造兵器。<br> 他曾创制云梯,准备攻宋国,但被墨子制止。墨子主张制造实用的生产工具,反对为战争制造武器。鲁班接受了这种思想。 鲁班乃木工匠开山鼻祖。<div> 鲁班符咒记载:伏以,自然山水,镇宅地板,抵抗一切灾难,家宅吉祥如意,家庭兴旺发达安康。<br> 释解:伏以于鲁班第一个徒弟,自然山水是仙境好风水蕴涵,其指自然山水仙境之中的土地公(神),自然山水同时蕴涵泰山可以镇宅,所有的灾难、大风大浪、雷电鬼怪、土地神泰山可以抵抗,灾难被家地板抵抗了家庭自然没有灾难,顺应自然给家带来好运兴旺发达,(本可以不用板,仅地一字足以,因鲁班乃木工匠开山鼻祖才有其意)。</div> 鲁班发明了木工用的直角尺和锯、刨、铲、钻等工具,首先凿出了加工粮食的石磨,还造了木人驾驶的马车,能飞上天空、三日不落的木鸟。<br> 因此,被建筑业称为祖师爷,历代不少地方都为他修庙塑像,受到了神一样的尊敬。 鲁班庙不属佛,不属道,是个民间行业庙宇,平时很少香火。只有到了每年农历五月初七,鲁班的祭祀之日,才热闹一番。<br> 这一天,全城木工、泥瓦工、石匠、铁匠架子工、席箔匠、油漆匠、裱糊匠等一切与建筑有关行业的手工业工人,都要自动休假,穿戴整齐,早早来到庙内,互相道辛苦问好,上供、焚香,参拜“祖师”,举行祭祀活动。这是一般年份情况,如遇风调雨顺、比较太平的年月,除祭祀之外,还要举行庆祝和联欢活动。<br> 一位生于清末现已过世的老油漆彩画工曾对笔者说过,民国初年到抗战前一段时间,年景较好,五行八作收入比较稳定,几乎每年都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br> 所谓隆重,就是在“参拜敬祖”之外,举行集体的“收徒拜师”仪式。<br> 而后大摆酒席,开怀畅饮,并进行联欢,能拉的拉,能吹的吹,能唱的唱。庆祝活动由临时推举出来的班子负责筹备,费用完全由各行各业工作自愿捐助。 鲁班庙,始建年代不详。传说,独乐寺是因鲁班显圣而建,古代蓟州人为了纪念鲁班,在这里建庙供奉。<br> 清朝康熙、乾隆、光绪年间三次重修。有专家认为,清初在遵化修建康熙、乾隆陵时,工匠们节省了一些木料、砖瓦,在蓟县重修鲁班庙,以求祖师庇护。<br> 此说法已在庙内尚存的碑刻《重修公输子庙碑记》(清光绪三年)得到旁证。<br> 碑载:“东陵吉地,在蓟城南蔡庄赁地数十亩作木厂。众匠人曾到鲁班庙谒庙焚香,自兴工至今一切平安,皆仰祖师默佑。产生重修之愿。会同本郡乡绅,各厂算房(帐房),样式房(设计模型单位),各作匠,出资共成善举。” 因多年来整个建筑被学校站用,没遭大的破坏,1986年,市文物部门除按原样整修油饰之外,尽量保持原样,使其有古建特色,并在大殿请该县泥塑专家于庆成重塑了鲁班像和四位弟子像,在中国久远的历史中,鲁班已是众多能工巧匠的代表,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化身。<br> 蓟县鲁班庙的大殿,重塑了鲁班坐像,面貌和善,身着布衣,并塑木、瓦匠两弟子像,弟子手拿曲尺和线盒等工具。 在配殿中布置了鲁班生平事迹展览。 在配殿中,详述了鲁班在独乐寺。 记录了海外人士朝拜鲁班庙。 鲁班庙简介。 《墨子》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就是说鲁班制作的木鸟,能乘风力飞上高空,三天不降落。这可不可以认为,是原始航空科学的先头兵。 鲁班庙的西配殿是红色纪念地——“一分利文具店”, 在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是京东党的一个秘密联络点。 1933年春夏之际,党组织派李子光秘密到蓟县城开展工作,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李子光到达白色恐怖的蓟县城后,为了广泛接触和联系乡村师范的进步师生,进一步开展活动,与共产党员何云台、王坤载筹资,在鲁班庙的西配殿开设了一家文具店。 西配殿并不大,三尺柜台,简易货架,各种纸张、毛笔、砚台、铅笔、橡皮等样样俱全。殿门口写了一副对联:“利取一分虽薄犹厚,行销百货既美且廉”。因此就取名叫“一分利文具店”。 他们明里做“小本买卖”,暗里搞“革命生意”。他们与城内商号、士绅接触,了解掌握动向,向群众特别是教师、学生传播革命思想,物色积极分子。店里几位同志还借外出采购之机,到天津、北京寻找党的组织,保持同上级党的联系。文具店成了当时蓟县党组织活动的中心。在上级党的领导下,经过李子光等几位同志的艰苦努力,京东党的组织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党的活动由点到面,轰轰烈烈地展开,为冀东抗日武装大暴动积蓄了力量。 <div><b><font color="#ed2308">白塔寺</font></b><br></div> 白塔寺位于天津市蓟州区,此寺因塔而成,是著名的佛教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白塔结构巧妙,形制精美,为不可多得之宗教艺术精品。 白塔寺共有三座大殿,塑有三组彩色佛像,分别是释迦牟尼和阿难、迦叶;观世音菩萨和龙女、善财童子;地藏王菩萨和张明父子。九尊塑像或宝相庄严,或谦恭有礼,或慈眉善目,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每个人物的身份特点。每逢佛教节日,院内香火旺盛,朝拜者络绎不绝。 西配殿为地藏王菩萨。两侧胁侍是张闵公和他的儿子“道明”和尚。 地藏王菩萨和张明父子。 东配殿供奉着家喻户晓的观世音菩萨及善财童子和龙女。 观世音菩萨和龙女、善财童子。 塔前为三层佛殿。正殿-大雄宝殿内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和他最喜爱的两个弟子-“头陀第一”的迦叶和“多闻第一”的阿难。 释迦牟尼和阿难、迦叶。 十八罗汉。 在白塔寺同一院落的东面,有一个天仙宫,据说原址位于蓟县城西门外,93年按原貌异地重建于此。 天仙宫始建于明,清代重修,是蓟县及周边地区著名的道教活动场所,信众甚多,至今香火不断,清咸丰皇帝的御妹曾在此修行穰灾,故多次受到清皇室的恩赏。 天仙宫正中供奉碧霞元君天仙圣母。 右侧供奉眼光娘娘和天花娘娘。 左侧供奉催生娘娘和送子娘娘,这五尊神像主司消灾赐福、祛病延寿、男女婚姻、生儿育女。 蓟县白塔,又叫独乐寺塔、渔阳郡塔。位于蓟县城内西南隅,独乐寺正南300米处(与独乐寺观音阁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登临独乐寺观音阁三层,顺着十一面观音慈祥的目光向前,即可远眺到白塔。它与独乐寺同属一个整体。1932年,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考察独乐寺、白塔时给予了肯定。 白塔始建年代不详,辽清宁、明嘉庆、万历、清乾隆年间都进行过较大规模的维修。白塔高30.6米,平面呈八角形。由高大的束腰、须弥座、八角重檐亭式塔身、硕大的覆钵、十三天相轮及塔刹组成,是将印度窣堵波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相结合的一种形式。在我国现存古塔中较为罕见。为天津市文保单位,也是渔阳古城的重要景观之一。 白塔寺,上下三层各角共有24只惊鸟铃,叮当作响,清脆悦耳。白塔上通饰砖雕,题材多样,造型生动,是辽代砖雕的上品,白塔寺历经千余年,饱餐风霜,屡经地震,在1983年维修时,曾出土文物一百多件,其中完好无损的七十三件,这些物品做工精细,是稀世珍宝。 白塔寺,由石基、亭阁式仿木结构的须弥座、塔身、覆钵、十三天相轮和塔刹组成,是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br> 白塔寺,塔身有8句谚语,是佛教中的重要理论——缘起论,佛家称之为法身舍利谒,也称之为佛法。须弥座有24组伎乐俑砖雕,笛筝齐奏,翩翩起舞,形成严肃而欢乐的礼佛场面。 该白塔在《水浒传》中,第八十四回宋公明兵打蓟州城卢俊义大战玉田县也有记载。 塔座用花岗岩砌成,呈须弥式,象征佛位于须弥山之上,石上用砖砌小覆钵,内收成束腰,束腰处砌壶门二十四个,镶出二十四组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乐伎砖雕图案,乐伎手持琵琶、筝、笛、拍板等乐器齐奏。 白塔寺各角有硬朗汉雕像,竖眉、瞪眼,姿态生动似在极力支顶塔身,塔身下层八角各有小塔,更陪衬孤高之白塔,其有众塔林立之感。 须弥座上为中国式的塔身,镶出砖雕斗拱、双重栏杆。转角处置八角重檐小柱塔,象征佛祖释迦牟尼一生经历的八大灵塔。四面有门,南面为明代开凿真门,东、西、北三面为砖雕假门。另外四个斜面砌出碣形墙面,阴刻佛教“缘起偈”五言八句。 东南: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br> 西南: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br> 西北: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br> 东北: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div> 其含意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或现象的产生出现,都依赖于一定相对的条件和关系。离开了一定的条件或关系,就不能产生任何事物和现象。<br></div> 壶门两侧供养人手托果品、鲜花,构成一幅生动活泼的礼佛场面。<div><br></div> 白塔历经千年,屡遭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遭受严重破坏,塔身震裂,1982年国家进行抢救性维修。在维修过程中,发现塔中还有一塔,风格与外塔相似。外塔是重修时在原塔外又包砌一层。因此比原塔更加高大了。维修时在塔室内出土辽代石函一具及珍贵文物一百多件。 古塔巍巍,殿堂雄伟,白塔寺每逢佛日、初一、十五、远近信徒,争相奔至;参香礼佛,场面宏大,整个寺院在袅袅佛香和悠悠佛乐中更显庄严、肃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