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年1月12日,是我个人生活中一个重要的日子。50年前的今天,已经在上海单位工作了两年多,坐了办公室,拿着40多元工资和附加工资的我,告别上海,告别亲人,在十六铺大达码头轮船一声汽笛声中,驰向了完全陌生的从头开始。 2、老牛单位里有七位小伙伴一起应征入伍。中间个儿最高的小施当了海军,其他六个是陆军。呵呵,据说单位里参军的,都会是特种兵!后来知道,这是假新闻!宣布名单后,戴上大红花,合影留念。 3、领了新军装,回到单位,领导很重视,党政工团武装部的头儿和新兵蛋子们,一同在单位广场的万寿无疆大牌子下合影。 4、老牛进单位后,在这种“日野”牌卡车上当装卸工,一共干了大概六个月,后来被抽调到场部跑外调,又被留下来当了科室人员。干体力活,确实不是老牛的强项,但是老牛也从来不偷懒。坐了办公室,对师傅和同事还是有感情。离别上海之前,特地在曾经干活的车上留个影。 <p class="ql-block">5、1月12日离家出发,在家门口与最舍不得我的外婆分别,拍张照片。老人家一直反对我去当兵,她说由她出头跟家访带兵的军官说,咱们不能去。但是被我吓住,我说报了名合格了部队要我了,又反悔不去了,以后单位里怎么做人?将来没法混了,全赖你。再说了,我去当兵,两年保证回来,你放心,就当我出差,我不是常常出差一两个月吗?这次出大差,两年。老人家想想也有道理,只好罢了。拍照片,大家让她笑笑,她说笑不出,只能歪过脸硬笑了一下。</p> 6、新兵集合在闸北体育场。一家人合影后分别。那时候父亲大病初愈不久,两个弟弟大的小学六年级,小的三年级。老牛在家里算顶梁柱呢,这一走,爸爸妈妈心里啥感觉? 7、四个新兵蛋子合影。整整五十年了。 8、坐轮船,坐小火轮,站在卡车上狂奔百公里,然后从团部步行到营部,从营部步行到连队,折腾了五六天,终于在连队新兵排睡了地铺。这是到部队后的第一张照片,茫茫海滩边的连队营房外,远处是当地盐场。据后来老妈说,看到我的第一封信,第一张照片,家里人都流泪不止。那年过年也完全没有心思,家里冷冷清清。 9、在连队营房山墙边,拍了到部队的第二张照片。想拍得胖些,让家人看了放心,师傅用的低机位。到部队没几天要过年了,那时候我一拍自己的头瓣,咋回事儿?过了年,虚岁就是23岁了,怎么丢了好好的上海工作,糊里糊涂来当6块钱的大头兵了呢?真是有病。 <p class="ql-block">10、有病就得治,治病靠自己,还是好好干吧,干两年回老家。在连队造盐场,苦干了三个月,日晒雨淋海风吹,黑得像非洲人。被抽调到团部搞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编导演样样来,新兵蛋子当主力,在小话剧里还演老连长,大概因为老牛的模样成熟,确实长得比较着急。团部门口民胜河边留影。河对面桥下是团里的水塔,水塔下是大礼堂。宣传队干完,老牛当了一段新闻报道员,然后一个偶然被正式调到了团部,住进了大礼堂的耳房。</p> <p class="ql-block">11、正式调到团部政治处的电影放映组,当了放映员。这可是当战士的最羡慕的岗位!不站岗放哨,天天看电影,自由自在还能睡懒觉,简直像神仙!唉,在海防前哨当放映员,一个月24天拉板车巡回在连队,风霜雨雪,骄阳烈日,甘苦自知啊。从一点不懂到熟练操作维修,都要一步步咬牙扛起来。苏北盐阜地区的大冷天,趁着好太阳,维护放映设备,又要准备出发了。</p> 12、黄海前哨的“板车电影组”,被《人民前线》报报道了,也被首长和战友们表扬了,还得再接再厉好好干,干满两年回家转。 13、干活之余,还要学马列。黑小子老牛学得像真的似的。 14、貌似革命老干部学马列。《一八七一年公社史》,一个字也记不得了。 15、家里牵挂得实在不行了,第二年老妈来部队看望。在陈家港镇上拍了一张照片。 <p class="ql-block">16、好好干,总有机会的。师部电影队缺人了,电影队朱队长团里来看看我,实际上是考察一下,然后趁着团政治处不肯放人的狄主任外出学习的机会,师里一个调令把老牛拎到了师部电影队。哈哈,到了师部,工作量大大减轻,工作生活条件也大大改善,心情好得不得了,所以人模样也觉得好些了吧?</p> 17、那两年干得很开心!用解放103机器放电影,效果比16毫米的小机子好多了。 <p class="ql-block">18、放电影,放广播,都是要干的活。咱好歹也算当过播音主持,资历比赵忠祥差得也不太多。当然,因为睡过头了,忘记放起床号,被老师长拍门叫醒,吓得个半死,这种糗事也是有的,自己不坦白有人会揭发。</p> 19、学习很重要,一刻不能马虎。在苏北大平原的那几年里,每天夜深,一张静静的书桌旁,坐着如饥似渴的老牛,把图书室封存的书籍几乎读了个遍。《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北大1955级编《中国文学史》,历代典籍《文苑英华》等等,大部书籍一部部啃下来,做了很多抄录笔记。这一段,为老牛的古汉语、古典文学修养打下了基础。当兵不后悔,这一段大概是理由之一。 20、有书可看,有事可做,有解放军的荣誉,日子过得很开心,也很快。一晃三年过去了,跟外婆老人家的约定,赖账了。还好,有经常出差来上海的机会,带点苏北特产、大闸蟹等等哄哄老人家,安抚安抚老爸老妈,也就安宁了。 21、最开心的,是战友们的情谊。那个年代,怎么人的心都像水晶一样的明白透亮?电影队办公室里墙上的电影海报,是年代的记忆啊。《鲜花盛开的村庄》,《地雷战》,《脚印》,呵呵,60岁以上的人才知道。 22、军区画展巡回来到部队。电影队兄弟们一起看展。前排中间,如今是当代油画大家陈坚(代表作油画《受降》)。这些兄弟个个出挑,就是老牛差些。 <p class="ql-block">23、我们走在大路上。师部机关门口。这些照片的摄影师是当时的文化干事尹大哥,后来是温州鹿城人武部政委。</p> 24、貌似巡逻战士。 25、学雷锋,也学着拍张修车的照片。 <p class="ql-block">26、说实话,在师部当放映员,开心舒服多了,当着当着,被留下来不让走了,实在没办法。</p> <p class="ql-block">27、从苏北大平原,一个命令开到浙南瓯江口。这个年代里,老牛当了电影队长,这五个兄弟叫“两桶冷干菜”(梁童冷甘蔡)。可惜,老牛左边的蔡、右边的童,都已作古。抚今追昔,怎不惶惶。摄影师是小邵老弟,军龄虽晚,骨头铁硬,所以后来能经得起手榴弹炸,更能救人于危难。</p> <p class="ql-block">28、到了浙南,曾经下海岛,上高山,跟着首长慰劳部队,慰问民众,用那时候最受欢迎的电影为大家带来欢乐。此生做过有意义的事,真的不多。这大概是算得上有点意义。这张照片是到浙南龙港镇放映途中的小木船上拍的,脚前黑乎乎的是解放-10A型发动发油机油箱。野外放电影要发电,这机器200来斤,我们天天抬进抬出,两手都长满坚硬的老茧。</p> <p class="ql-block">29、入伍凡十载,归来仍少年?转业时拍的标准照,归档用,部队公费出钱拍。5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人世间,多少事,漫回首,细细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