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求真”陈孺牛新作展

归零居士

<p class="ql-block">吴静初老师题字:守正求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和“青年国画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7年7月,我刚高中毕业,因未能考上大学而闲赋在家,等待机会参加工作。从极度紧张的高考阶段到一下子松弛下来,百无聊赖啊!于是跟着已经退休在家的父亲学拉二胡、练习书法。。。完了就听听港台歌星和阿炳的二胡曲卡带,虽然也轻松愉快,但自己从小非常喜爱的画画,却苦于没有机会学习下去。从五六岁时父亲买绘画书教我画画开始,一直痴迷其中。在兰溪三中读初中时,美术老师是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的丁丰盛先生,至今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他教的篆刻课,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传统篆刻艺术的高深和乐趣!短短几节课,除了用木刻刀刻过几个名章和闲章外,还颇有创意的照着美术教材上西安大雁塔的照片,用粉笔“雕刻”了一座大雁塔,非常之得意!后来高一时还报名参加过学校的素描兴趣班学习,只可惜父亲并没有让我考美院的计划,不过,此爱好最大的发挥场所就是把初一到高三班里的黑板报全承包了,并且得到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转眼间高中都毕业了。</p> <p class="ql-block">《暖春》</p> <p class="ql-block">杨炳琏老师示范画公鸡</p> <p class="ql-block">七月下旬的一天下午,路过云山小区家门口的青少年宫,看见围墙上贴着一张黄纸红字的招生广告:“青年国画班”招生!授课老师:杨炳琏。我真的是眼前一亮:幸福来得这么突然吗!?想画画的激情马上被点燃,兴奋地跑回家跟父亲说了自己的愿望,父亲当即同意!但是他要求我必须先完成三姐为我联系的,永昌粮管所汪高粮站征粮的临时工任务后才行,我当然爽快地应允。当时,父母亲安排子女在假期里去企业做点“临时工”,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一个普遍现象,一是为了锻炼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为进入社会打基础(当时考入大学的高中生凤毛麟角,高中毕业后都进企业工作了),二也是为了挣钱补贴家用(家庭经济普遍都拮据)。所以,我欣然前往永昌汪高岭粮站干了一个月的征粮员工作,赚了大概四十元左右工资,带着被蚊子叮咬的许多个包包就急不可耐地回家了——心里想着快快参加国画班学习呢!老爸说,挣的工资全部归你自己用,但国画班的学费也自己交,幸好国画班是公益性的,学费非常便宜,加上2元钱的材料费一共只有12元,余下30元钱,对我来说也是一笔巨款了!这笔钱后来基本用在了购买书画材料和名家画册上了。国画班从9月16日晚开学那天起,我跟杨老师和国画的缘分就开始了,紧接着,与常来青少年宫喝茶歇脚的吴湘先生也续了缘。2012年先生去世一周年时,我写了“如师如父忆吴湘”一文,而我与杨老师的关系则是“亦师亦友”,“如师如兄”。</p> <p class="ql-block">圆扇</p> <p class="ql-block">圆扇</p> <p class="ql-block">《黑天鹅》</p> <p class="ql-block">素描静物课</p> <p class="ql-block">杨老师比我大13岁,1955年生,当年应该是33岁,个子精干,戴一副黑边眼镜,给人以“文弱书生”的印象。后来相互熟悉了,杨老师经常会跟我提起他从小的家庭环境——父亲是兰城小有名气的铁皮匠,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生活贫困清苦、闭塞压抑,他从小喜欢看书绘画,在遇见吴湘先生之前都以自学为主。当时在我印象里,杨老师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书画教学和创作上,很少有其他娱乐交际活动。由于我家就挨着青少年宫,所以我除了晚上去上课学习外,白天在家画完作业后就跑去找杨老师,让他批改作业现场指导,杨老师都会非常耐心细致地点评讲解,有不足之处就会执笔示范,给我加加小灶,这是其他同学都不能享受到的特殊待遇。杨老师上课时从传统的绘画题材之“四君子”“梅兰竹菊”开始教学,尔后牵牛花、凌霄花、紫藤花。。。还有教画公鸡、熊猫、蝴蝶等动物和昆虫,教室墙上用大头针钉了十几种昆虫标本,都是杨老师在野外亲手抓的,给大家观察写生和讲解用。画前杨老师先把花卉动物的结构和特性讲解一遍,然后现场一笔一划示范完成课徒稿,让大家即时临摹,这种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极易让初学者接受。和蔼的杨老师深受同学们的喜爱,一个学期下来大家收获颇丰。受杨老师启示,我同时在家开始正常地练习书法,楷书写柳体(2007年国美进修后开始写颜体),而最喜欢临写的是王羲之的《兰亭序》。</p> <p class="ql-block">扇面:清供(何卓刚题款)</p> <p class="ql-block">《红柿》</p> <p class="ql-block">《春暖》</p> <p class="ql-block">《夏荷孤禽》</p> <p class="ql-block">写生途中</p> <p class="ql-block">  与杨老师在一起时最喜欢听他讲许多画坛轶事,比如任伯年、吴昌硕、潘天寿、张书旗等等大师级人物的艺事。印象比较深的有谈到全国著名花鸟画名家陈半丁先生,十几岁时曾在兰溪做学徒开始接触笔墨,从此一发不可收渐渐成为国画大家的往事;还有很多兰溪本土的画师以及他们的故事,比如曾经闻名上海滩的人物画师童之风先生,我市黄店镇人,诗书画水平都相当高,可惜在六十年代初的全国性饥荒夺去了他的性命;兰溪籍山水画家吴文质先生,青绿山水画技艺了得,旧中国时曾在上海与黄宾虹同事过,解放后因家庭出身原因未能继续留在上海而回到家乡;画兰第一人是诸葛八卦村的诸葛经(卓人),书画双绝;兰溪近代水平较高的女画家是王雨徵,画小写意花鸟画闻名。。。当然,聊得最多的还是杨老师的恩师吴湘先生了。杨老师聊起先生来,就有讲不完的话题,聊先生的学艺经历、轶事,先生的家庭和刚正不阿的性格特征。。。。。。这里我就记录三件事吧:一说在金华美术家协会组织笔会时,大家都要先请先生开笔后,其他画家才会动手现场挥毫,从这一细节就充分说明先生在当时金华书画界的地位;二说是先生曾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期间政治上受尽打压,生活上困顿艰辛,为了养家他经常去乡下为农民画像换几斤大米几个鸡蛋挣点钱;三说在“县工艺社”上班期间,常画“红货”,一天的绘画任务都以几十件计!可谓百炼成钢。</p> <p class="ql-block">圆扇</p> <p class="ql-block">扇面</p> <p class="ql-block">扇面</p> <p class="ql-block">《月中欲与人争瘦》</p> <p class="ql-block">与吴湘老师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杨老师讲的这些画事,我极感兴趣,每天去青少年宫找他就想多听一些画坛轶事。当时就想:老师怎么懂得那么多?好像什么都知道!当然,经过慢慢接触了解,才知道杨老师曾经在新华书店工作过,由于工作的便利,他能第一时间买到各类绘画方面的书籍,把工资的大部分都化在了购买书籍上,业余时间基本也花在了看书和练习绘画上。经过更深入地了解,杨老师16岁进入市电缆厂工作以后,由于能写会画,所以厂里的革命宣传工作就包揽了。从拜吴湘先生为师以后,一直到先生去世的2011年,杨老师追随先生整整4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跟随杨老师习画的第一周,我就有幸认识了吴湘先生,事情经过是这样的。话说1987年先生刚好从文化馆退休,他住北门和平路,平时经常以慢步来当做锻炼身体,早餐后有时直接从新影路(现为聚仁路)走过云山小区(青少年宫),沿铁路走进幽静的“费垅口”,观赏铁路两边的山野景观后,又原路返回到大云山脚的青少年宫来歇脚喝茶。另一条线路是走过兰江大桥、横山大桥和南门大桥,穿过云山隧道回到青少年宫,这条线路属于长线,应该有十里路开外了。当然,先生走路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沿途深入观察生活,师法自然,为创作积累素材。而当先生慢步走进青少年宫大楼时,等待他的是一个已经放了上好茶叶的杯子,请老师入座后,杨老师就去传达室把刚烧开的水壶拎过来,给白瓷杯子倒上水,然后盖上盖子,先生也会等茶叶浸泡开后才开喝。这时,先生会从口袋里掏出一包“红双喜”香烟,当点上香烟再喝上一口茶的时候,就感觉此时的先生就是“神仙”了!从此,我也慢慢熟悉了招待先生的这些“套路”,而且是心悦诚服,因为我们对先生的为人和画艺是顶礼膜拜的!“凭吴老师的水平,如果生活在杭州或大城市的话,那他作品的影响力就不得了了!”杨老师至今一直坚持这一观点,始终为自己恩师的技艺所折服。</p> <p class="ql-block">圆扇</p> <p class="ql-block">《瑞雪迎春》</p> <p class="ql-block">圆扇</p> <p class="ql-block">静物</p> <p class="ql-block">圆扇</p> <p class="ql-block">与吴湘老师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与两位老师熟悉了以后,杨老师也带我去了先生家,当时还住在和平北路拆建前的老房子里,好几户人家合住一个小院子的。记得有一次晚饭后去看他,昏暗中看见先生蹲在小煤饼炉边炒鸡蛋饭,原来师母不在家。然后倒上半小碗黄酒很享受地喝起来,一边对我说:“孺牛啊,你先坐会儿。人的胃口很奇怪的,有时想吃汤的,有时又想吃干的。。。”,我坐在旁边看着他享受的样子,就一起陪他聊天。。。过了几年后,随着城市拆迁改造的进程,先生家搬进了斜对面养砚巷那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造的红砖房子,比起原来木结构的老房子又有了很大改善,有“厨房”,小“客厅”兼画室,后面还有很窄的一个露天小“天井”,种了上十盆的各种兰花,“养砚斋”由此诞生。那段去看先生时,最大的享受就是能第一时间在画室墙上欣赏到先生的新作,和正在创作中的作品,高兴的时候,先生还会跟我讲解创作的思路和想法,这对我来说就是一次次非常珍贵的学习过程。然而,此处也没能住太长,过了几年又遇拆迁!只能搬迁至不远的工人路水泥机构的新房子,但已经是地处城乡之界的铁路之外了,几年之内画室的不断搬迁着实让先生烦恼过,但世事变迁也无可奈何,最后先生在这里又住了十年一直到2011年立春之日,在和煦的午间阳光下,先生在阳台椅子上永远安详睡着了。</p> <p class="ql-block">圆扇</p> <p class="ql-block">扇面</p> <p class="ql-block">扇面</p> <p class="ql-block">《晚霞》</p> <p class="ql-block">《红薯写生》</p> <p class="ql-block">与杨炳琏、董锦芳、宋国华在西泠印社</p> <p class="ql-block">话题说回到杨老师的“青年国画班”,九月同时开课的有两个班——一班和二班,这已经是继1986年第一期后的第二期了。第一期国画班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反响,于是杨老师在1987年9月又增开了二期,想不到报名的有近70名学员,所以只能开了两个班。因为两个班经常一起出去写生,所以大家都很熟悉。当时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之初,人民生活刚刚从艰困中好起来,但勤俭节约还是大家生活的传统。回忆起那时候的写生,公共交通不发达,更别说私家车了。所以杨老师带大家去的地方尽量路途较近,或是走路和骑自行车就能来回,最实惠的交通工具便是乘船了。建德的三河和香溪的将军岩,还有女埠古镇,都在兰江边,所以杨老师带我们乘船来回,省钱又方便。还有一条乘火车去写生的线路,就是从兰溪火车站出发到功塘站下车,然后慢步田埂穿过村庄,边走边画。当然,最让人难忘的还是乘着小游轮去写生。回想青年男女同学们乘着船,清风徐徐,兰江上波光粼粼,一边欣赏两岸令人陶醉的风光,一边聊天交流嘻哈说笑,这不正是最适合年轻人的情趣个性的出游方式吗!,正因为杨老师能抓住年轻人的特性,教学方法又灵活易懂,所以深受当时文艺青年的青睐和欢迎!说到大家来国画班学习的目的,当然是各有所需,应该说大部分还是以增加社会交往,丰富业余生活为主。而且大都是适婚年龄的青年,所以想来找一个心仪的伴侣也理所当然。不过,回忆这些甜蜜往事,虽然有过好几对师兄师姐互相爱慕恋爱过,缠绵悱恻情节颇具吸引人之处,但最终结为秦晋之好的却是很少!——由此我得出结论:自由恋爱何其难,不如红娘牵线易!我那时才20岁,班里女生大多比我年长,而且自己还是待业青年,因酷爱绘画而一心只想如何学好国画,所以我并没有追女生的念头。</p> <p class="ql-block">圆扇</p> <p class="ql-block">扇面</p> <p class="ql-block">《事事如意》</p> <p class="ql-block">《西瓜》</p> <p class="ql-block">扇面</p> <p class="ql-block">《高瞻》</p> <p class="ql-block">圆扇</p> <p class="ql-block">在将近一年的待业时间里,除了研习国画外,必须到处了解企事业单位招工的信息,看到如意的就去报名参加考试。1987年12月底,三姐又安排我去永昌工商所干了三个月的临时工,当得知来年4月份有开考的全省招干考试,就中断了临时工回家复习准备迎考。期间,心血来潮也曾参加过几个单位的招工考试,但老父亲都不赞成我去就业,他老人家“高瞻远瞩”地告诉我,考“干部”(公务员)比较好——铁饭碗!于是,9月份时,收到建行和工商局同时录取的情况下,我顺理成章选择了工商局。之后派往金华经过三个月的业务培训,于1989年1月,被市局安排往古镇游埠工商所工作。终于考入了干部队伍有了工作,全家人别提有多高兴,特别是老父亲,当时他已退休在家两年,看到四个孩子中唯一的小儿子都参加了革命工作——“出山”啦!欣慰啊!照他自己的说法,小儿子也“顶着力”了。在得知我分配到游埠工作后,杨老师和吴先生纷纷祝福我,受我邀请,春暖花开之季,还带上几个同学来游埠看望我。当先生走进我的寝室,看到用闲置的床板搭成的画桌,很是高兴,并当场画了一幅兰花图送我鼓励我。我当时就想,不管遇到什么情况,画画这一爱好我是不会丢弃的!</p> <p class="ql-block">《桂花》</p> <p class="ql-block">《荷》</p> <p class="ql-block">圆扇</p> <p class="ql-block">《富士山》</p> <p class="ql-block">《戏》</p> <p class="ql-block">与吴湘老师玩自拍</p> <p class="ql-block">  经过两年的国画学习,1989年2月我又报名加入杨老师的“素描写生班”的学习,加强素描和写生能力训练的同时,又结识了很多同学,但回想起来,到现在为止还能坚持练习创作的只有三位了,而且其中两位师兄还是研习书法的。唯一一位坚持国画创作的是师姐叶瑛,她出生在书香之家,是青年国画一班的学员,也是画得最好的女学员,所以我们都尊称她为“大师姐”,因为她的坚持和不舍,前些年她宁愿放弃二十多年的检察官身份,调往杭州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工作,继续着艺术梦想!还有一位“大师兄”必须一提,原因是三十年来,我们俩还一直保持着密切的交流,兄弟情谊与日俱增。凌寒兄原名董锦芳,比我大了整整七岁,之所以称他为“大师兄”,不仅因为他的年龄,还有他的资历。当时的凌寒兄已经27岁,在国企“毛巾总厂”工作已经10年,是厂里的中层干部。他见多识广能说会道,加上他沉浸书法好多年,写得一手好字,与老师同学在一起时,他可以滔滔不绝讲个不停,不论男女同学都喜欢听他讲话,不时引得大家捧腹大笑,一时欢乐无比!所以,每当组织集体活动时,没有凌寒兄是万万不可的!这十年来,凌寒兄参与成立市硬笔书法协会并担任了副主席职务,还兼任了全国权威书法网站的记者,设立了兰溪书法协会的专栏,把兰溪的书法活动及时传递给全国的同道,同时也把我这师弟每年的画作精品编辑发表,这样算下来也已经坚持了八年共发表了八个画展,真心要感谢兄的厚爱!凌寒兄直言三十年来没画几张画,但书法却一直没有停歇过,而且还独自培养了一个多才多艺,特别是书法技艺出众的儿子“小虎”。小虎从小学到初中,参加全国少年书法展是家常便饭,频频获得“兰亭奖”等等全国最高级别的书法大赛的最高奖项,另外在体育方面长跑和篮球项目上常常荣获冠军,可谓能文能武,现在已经考入宁波一大学就读新闻专业,业余时间勤工俭学在书法教育机构担任书法老师,希望他前程光明吧!除了上述两位外,还有一位小师弟叫宋国华,当年我20,小宋刚刚初中毕业才16,白白净净眉清目秀,按现在的说法是“小帅哥”“小鲜肉”一个。上课第一天,不知啥原因他就喜欢跟着我,聊画聊天。每一次上课前,杨老师都要把同学们的作业挂在教室的墙上进行点评,每次画得比较好的都少不了我们两个。时间一晃就是30年,宋师弟跟我的友谊始终保持着兄弟的温度,期间还把女儿宋玮莹托付跟我学了七年国画,小姑娘绘画上很有天赋,作品曾经荣获2011年全市小学生书画比赛一等奖。现在,玮莹已经完成艺术类专业考试,正在紧张准备六月的文化课大考,希望徒儿能够如愿艺术之梦!当然,我自己对女儿的培养丝毫没有懈怠,女儿陈丹青通过不断努力,相继考上中国美院附中和中国美术学院。</p> <p class="ql-block">圆扇</p> <p class="ql-block">圆扇</p> <p class="ql-block">《桃花八哥》</p> <p class="ql-block">《老母鸡》</p> <p class="ql-block">《清供图》</p> <p class="ql-block">扇面</p> <p class="ql-block">吴湘老师题字</p> <p class="ql-block">  随着“青年国画班”和“素描写生班”学习的深入,大家的国画创作也渐渐进入角色。当时,吴湘先生是县美术协会会长,杨老师担任秘书长,协会的所有工作基本上是由杨老师在策划组织。杨老师之所以创办这两个班,当然是为了尽到一份传统艺术传承的责任,我很庆幸自己能遇见两位“明师”,加上自己的酷爱,所以学习上就有一种“如饥似渴”的感觉。除了上课,回家就努力把杨老师教的国画基本知识在练习实践中慢慢消化,最喜欢看和临摹的就是先生的作品了。杨老师经常把先生的作品拍照后送我一套让我临摹用,紫藤、梅花、荷花、桃花、兰花。。。慢慢体会先生的构图、用笔、用墨、落款。。。后来有了工作收入后,就常去新华书店买画册学习,任伯年、张书旗、王雪涛。。。等等的画册,现在回头看,作品明快秀丽的画家我都喜欢,这也符合一般初学者的喜好规律。1988年2月,我参加了杨老师借用中洲公园宣传橱窗,由先生题字的“龙年书画展”,有13名学员17幅作品展出;1990年12月,由文化馆组织的“迎春画展”在人民路文化画廊举行,这可是全县性质的画展,所以我非常激动有作品能入选,一下子对国画创作的热情达到了一个高峰。1991年春,我联系了市区劳动路城关工商所的宣传橱窗,组织了由我和郑有军、吴琳、宋国华参加的“瀫水四友画展”,杨老师为我们的画展还专门请兰溪藉黄山著名画家朱峰老师题了字。几年间,杨老师先后介绍我加入了市美术协会和政协诗词书画社两个组织。</p> <p class="ql-block">圆扇</p> <p class="ql-block">《赏梅》</p> <p class="ql-block">圆扇</p> <p class="ql-block">《清供图》</p> <p class="ql-block">写生</p> <p class="ql-block">1992年9月,我从游埠工商所被调往市局企业管理科工作,虽然工作压力渐渐加大,生活琐事渐增,但业余还能坚持书画自学和创作。随着1995年9月女儿陈丹青出生,在接着的“国庆节”期间,我策划了以工商局工会活动的名义在“芥子园”举办了第一个个人画展。开幕式那天,局工会主席王兰香为我主持了座谈会,吴湘先生和陈永源先生和当时的美协主席黄金铨先生等老前辈都应邀参加,老父亲也是很兴奋地来出席并接受了电视台的采访,着实热闹了一番!现在回过头看,当时作品的水平真的还远远达不到办“个展”的程度,好惭愧!至今非常深刻地记得王冬龄先生的弟子,我市的一位青年书家在看了“个展”后,当面告诉我:“你胆子蛮大的!”我当时竟不能完全理解他的意思,后来就慢慢懂了他的话意——“你其实不该办这个画展的!”既然“个展”已成事实,那今天的我再来回顾自评,就会觉得:一个艺术爱好者无论他在年少轻狂时期说过或做过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对国画艺术的热忱和挚爱是否是真切和执着的!他的作品是否在不断进步和提升之中!由此我总结了两句学习过程的顺口溜:不怕脸皮厚,就怕没行动!动机必须纯,扎实切忌蒙!</p> <p class="ql-block">圆扇</p> <p class="ql-block">《白梅》</p> <p class="ql-block">扇面</p> <p class="ql-block">扇面</p> <p class="ql-block">清供扇面</p> <p class="ql-block">与被举办单位遗失的《荷阴孤禽图》合影</p> <p class="ql-block">从有了女儿当了爸爸并举办了“个展”以后,单位有意把我列入“后备人才”来着力培养,1998年7月,被派往黄店镇担任镇长助理兼任工办主任,1999年因为全国工商系统统一由省政府直属管理后,我已经无缘再走乡镇仕途,于是在2000年一月提前结束挂职被调往城东工商所,直到2007年三月去中国美术学院进修,在这段将近8年的时间里,书画研习确实因工于仕途而荒疏,但工作历练和社会实践也为我之后的进修反弹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忆往昔,从加入“青年国画班”的学习到今天,三十余载光阴一晃而过,也经历了一些生活波折和艺途的磨砺,之所以自己能一直坚持下来,首先得感谢祖宗,感谢爹娘!是他们给我生就了一颗热爱艺术的心!其次,朱熹说过:“百学须先立志”,可能我自从加入“青年国画班”以后,就有了“要画好”的决心,“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看来,干什么都必须要有一颗坚持到底的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孺牛</p><p class="ql-block">二零一九年四月于永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圆扇</p> <p class="ql-block">《两头乌》</p> <p class="ql-block">《迎春花》</p> <p class="ql-block">《清供图》</p> <p class="ql-block">《事事如意》</p> <p class="ql-block">《岁朝清供图》</p> <p class="ql-block">2007年在中国美术学院成教院门口留影</p> <p class="ql-block">吴静初老师个人画展浙江美术馆现场留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