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教学案例——我的教学故事(一)

彩儿

<p class="ql-block">  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传道授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种种困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碰到一些问题,这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广泛查找资料。作为一线历史教师,我们自己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要保护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鼓励学生提出更多问题,时刻保持善于思考,勤于探索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我是第一次使用统编教材九年级历史。在备课、授课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谈一些个人见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亚非文明第三课课后题,“中国文明开始的时间”,在统编教材使用前一直采用的观点是中国文明开始的时间“公元前2070年”,也就是夏朝的建立。现在的历史教师用书中国文明开始的时间改为“公元前3000年”。为什么这样改?我想一定是有新的考古发现,有更有力的证据证明中华文明在公元前3000就已经产生。我来查一查……</p> <p class="ql-block">  目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已取得多方面重要进展: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前后,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p><p class="ql-block">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巍透露,中华文明探源实施的十几年里,研究人员在距今5500—3500年的都邑性遗址开展了大规模考古调查和发掘,这些重要遗址分别是浙江余杭良渚遗址、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陕西神木的石峁遗址和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位于浙江北部的良渚遗址在2019年7月6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span></p><p class="ql-block"> 良渚遗址修建于大约5000年前,该遗址是在沼泽上修建的,为了防止北边山洪对城的侵害,在修建之前先动员人力修了一个长3.5公里、宽达10多米的巨型水坝,或叫水利工程。据水利专家研究,这个水坝除了具有防洪的功能外,因为有高坝、低坝,还有的是根据不同水位蓄水灌溉,是一个水利工程。后来,在作为城的中心部位修建了一个630米长、450米宽、10多米高的大型土台,土方量大约200多万立方米,都是用草包泥从别的地方运来修建的。同时,围绕这个高台又修建了长1900米、宽1700米的大型城址,面积大约300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由于建在沼泽上,先要从别的地方运来大量石块作为基础,然后从别的地方运来黄土进行修建。“我们最新发现表明,在内城外面又有一个更大规模的城址。这样总的工程量,据初步估算是1200万立方米,如果动用1万个劳动力也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完成。能组织这么大规模的人力,来进行这么大规模的工程,如果仅仅是一个部落或者一个联盟是不可想象的,应该是动员了相当广阔地方的人力。”王巍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除了高等级的宫殿之外,高等级的墓葬也在祭坛上修建。一座墓里往往有上百件随葬品,尤其是有制作精良的玉琮玉璧这样和宗教有关的玉器和制作非常精致的武器——玉钺,甚至有的短柄钺上还有玉质装饰,显然是军事指挥权力的象征。所以说这是一个阶级分化相当严重的社会,是一个产生了权力、王权的社会。以这个为代表,在长江下游地区,距今5000年前后,已经进入了“古国文明”的阶段。</p><p class="ql-block"> 另外,在中原地区,如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在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分别发现了面积在280万乃至400万平方米的巨型城址。这些城址内社会分化严重,高等级的建筑周围有高高的围墙围绕。像石峁高等级的建筑区皇城台城墙高达9米,军事防御色彩浓厚,高等级建筑中不仅规模大,而且制作非常精致。陶寺的宫殿还有可能用了陶制的建筑材料,相当于后世的瓦之类。这一时期,墓葬当中反映的阶级分化非常明显,小墓一无所有,或仅有一两件武器、陶器;但是大型墓葬,随葬上百件随葬品,不仅制作精美,而且有表明等级身份的随葬品。</p><p class="ql-block"> 王巍称,像这样的社会,显然不再是原来我们认为的部落联盟,应该已经进入到国家阶段。而且,陶寺遗址发现了冶金术应用的实例、最早的空腔铜器以及能够确定为文字的材料。虽然只是少数人拥有,但是说明这些先进因素已在当时被使用。“所以我们觉得,中原地区在这个时期已经进入到初级文明的阶段。依据这几个巨型的城址,以及他们稳定的控制范围,相互之间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我们认为当时的社会整体上虽然还没有形成王朝,但是应该进入了王朝之前的‘古国文明’的阶段。”</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距今5000年前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包括西辽河流域等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比较快的区域,已经率先进入到文明阶段。</span>”王巍称。</p> <p class="ql-block">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将编入中小学教科书。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表示,现在初中用的历史教科书对照“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修改方案已经确定,内容也基本确定下来了,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根据项目新成果,增补了一些知识,如石峁文化、屈家岭文化、宝墩遗址等;二是根据项目新成果,在原有的表述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三是根据项目新成果,更新教科书里的一些图表。初中教科书、高中历史必修教科书关于中国史这部分也已编完,高校的《考古学概论》教材也做了适当调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