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村志. 端村的花会

至善書學會

<p class="ql-block">花会,也称“香会”,是由民间乡绅、百姓组建的,以在节日庙会期间进行各种演艺巡游表演的传统民俗活动。在白洋淀地区,赵北口、端村、胜芳,称有花会72道,其源流来自清乾隆南巡驻跸此地时封赏的份额而来。在白洋淀区域,乾隆十六年正月十五,统一调到赵北口行宫汇演,封赏了72道花会。它与社会风情、地域经济、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密切相关,为百姓所喜闻乐见。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端村航运发达,天津、胜芳一带花会云集,其表演技艺与民俗活动也随着商品的流通被带到端村,与本村固有花会共同发展。端村的花会,分“文会”“武会”及由商贸服务业组织的服务型会社,可谓兴盛一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谓“文会”,如“小车”“旱船”“秧歌”“音乐”(要)诸会,歌舞升平,美不胜收;“武会”如“少林”“五虎”“中幡”“开路”(叉会)等等,虎步生风、气吞山河。在各路会统出会时,服务行业的诸如“茶水会”、“保婴会”,(“保婴会”是怕儿童由于照看不周,拥挤走丢,为其临时照看所设)“缝绽会”(“缝绽会”主要为武会表演时服装撕裂,为其缝补),“馒首会”等为文武会社提供从茶水饮食到缝补衣物等后勤保障的一系列服务。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旧时端村,有的穷苦人家,家里老人过世后,无力发丧出殡,仁慈之士便组织了“老人会”(端村土语称老人去世为“老了人了”),该会会首由西堤村刘兆其担任,全村下设十个分会,每个分会各有一个组织者,称“分会头”。有贫苦人家“当大事”时。,孝子会去会首家磕头谢孝,会首接到通知便令各分会头去“在会”的人家拣钱,每户五角,用于丧家买棺入殓及其它费用。本村“音乐会”晚上坐棚为事主“送路”,剩余款项便“布施”给“音乐会”,用于购置铜器、点笙调律。(因“音乐会”为善会,出会“送路”,纯尽义务,没有资金来源)。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年正月一过,从大年初二起,各路花会全体出动,各会香头手执三角小旗,肩背“拜帖”,抬出椅娇,恭请“灯官”主持出会事宜。“灯官”由中后街人士担任(名字失记)。灯官不出,任何花会均不得轻举妄动。在集齐各路花会后,按顺序在关帝庙进香,各武会,还要把刀枪棍棒放在关帝庙前,放挂鞭炮,蹦蹦煞气,防止在表演时伤人。仪式结束后,由排在出会队伍的第一道“开路圣会”(叉会)打头,“五虎会”“杠子会”紧跟其后,“音乐会”作为最后一道稳压阵角。“跑道的”年长会员,手执三角小旗,在各会周围,维持秩序。此时花会一字排开,由东往西,在端村各庙宇处停留上香,是为新春祈祥,“演街游庙”。在行进中,有买卖人家在商铺前放好方桌,摆上“双包”点心,燃放鞭炮,花会在此表演一番,谓之“截会”。其时,各会各色会旗迎风招展,武会刀枪晃人双目,开路用的“三眼铳”(一根半米长的木棒上端紧箍生铁制成的圆形套筒,套筒内铸有三个深洞,填入火药,用力凿实,下装引信,点燃后声同爆竹),不但声如炸雷,能量亦扑面如潮,一次引爆,连发三响,以壮声威。各会鼓钹阵阵,声震四野,响遏行云。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茶棚会”在各处搭好席棚,挂好旗幡,煮好茶水,供人饮用。看会的人声鼎沸、摩肩接踵,甚至连房上也站满了人。中后街村当时花会众多,以“中幡”“抬阁”“背阁”(由一壮汉身背铁架,外罩服装,铁架上固定一小童,化妆后在上面表演)“杠子”(杠子会:两人肩上抬一粗木杠,有人在杠子上玩耍献艺,类似于现在的“单杠”体操表演),引人注目。河南村有武会数道:五虎,富丰会,拳脚器械各展绝技。西堤的“秧歌舞”“霸王鞭”“王八会”“大头和尚舞”,嬉笑逗趣,是小朋友的最爱。其它如高跷、云车、舞龙、舞狮、什锦杂耍、音乐吹歌等,异彩纷呈、目不暇接。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各会相见,互换拜帖,拜帖上书“某某会拜”,以示尊重。各路花会在排会演街仪式后,各寻开阔地带,鸣放鞭炮,打开场地,开始“撂场”表演。每个表演场地都被围得里外三层,人山人海。叫好声,鞭炮声,器械碰撞声,锣鼓敲击声混合在一起。武会打击乐器由八付铙钹敲击伴奏,俗称“八大扇”,年青力壮的后生,挥舞臂膀,缠在铜钹上的红绸上下翻飞。虽在冬日,头发上都冒出白烟蒸气,由于人多家伙少,只能轮番上阵演奏。表演器械的对打会员,赤裸上身,抢扎在脖子两侧,磨出道道白印,刀背拍在身上啪啪作响。表演者大汗淋漓,观看者如醉如痴。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音乐圣会”独在玉皇阁院中搭棚演奏大曲《普庵咒》,此曲由宋代普庵禅师诵出,历代传承,为音乐会十三套大曲之一,专为春节开坛及白事所用,风格古朴,节奏舒缓,三翻九转,耐人寻味。一曲终了,武场接奏七节打击乐《玉皇升殿》。鼓板轻捶、铙钹轻蹭,在带有舞蹈动作的“耍镲”声中为前来进香的人们,用乐声把香火送入仙界天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月十五上元灯节,买卖铺户门口都悬挂各种纸糊彩灯。从正月十四晚至正月十六晚,全家老小都出来观灯。“花宝盒子”施放烟花,各路花会轮番上演,卖各色小吃的小贩推车担担。沿街叫卖。小孩们都打着灯笼跟着花会后面“溜百病”,晚上走一走,一年百病全消。这一场全民狂欢一直持续到二月二龙抬头才告结束。年才这样过完。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部分花会几度复兴,但随着经济大潮的风起云涌,耗费精力,好看而“无用”的“花会”终归沉寂。只存一丝念想留在人们的美好记忆中。《口述历史由中后街王振民(已故)提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