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村志. 端村赵氏中医正骨

至善書學會

<p class="ql-block">  在西方外科手术传入中国之前,国人因摔伤、扭伤等原因造成的骨折、脱臼、错位,主要靠传统正骨术来复位医治。(在医术昌明的今天依然如此)。医者通过体表观察和手的触摸,即可了解患者骨折端在肢体内的具体情况,在头脑中形成一个骨折移位的立体影象,针对骨折类型不同,用各式整复手法完成对接复位,以达到使患者康复的目的。 </p><p class="ql-block">端村赵氏中医正骨的创始人为生于清1847年间的赵五虎。赵五虎,字志专,早年随少林派拳师习武,在练习拳脚中,难免遭遇到各种脱臼、错位的痛苦,遂同师父学习传统接骨术。后在端村创立“五虎镖局”,因其武艺高强,医术精湛,在端村及其周边村落影响很大。赵春来自幼随父赵五虎习武学医,对于骨病,他有独特的见解和医治手法,在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之术。赵春来一直在家务农为业,并不以专职医术养家,村民患病前来医治,不取分文,直至终老。享年72岁。河南村的武会“小武虎”即是赵春来组织创建,并一直延续至今。一乡之中,无论村夫野老,硕彦俊儒,他们对手中的技艺具有崇高的荣誉感,在传统社会中,邻里互睦,互帮互助。在待人接诊中,虽无片文之酬,但执勤就劳,乐而忘倦,淳古之气,充塞乡里。 </p><p class="ql-block"> 赵春来之子赵辉光。自幼耳濡目染,把祖上传下来的正骨技艺发扬光大。患者除本村村民外,淀头、马堡、马村、边村等病患都慕名前来就诊,患者治愈后送来的三角锦旗,层叠积室,但并不悬挂,大都锁入柜中。关城村在端村西八华里处,一日夜间,有一青年人因小腿骨折疼痛难忍,因当时交通不便,其弟兄几人用大号笸箩,轮流抬着患者来端村。当时赵辉光已睡下,听见砸门声遂起床为其治疗。因为患者来时在时间上的不确定性,赵辉光为此对自家后辈儿孙立下规矩。“欲操其业,断不可饮酒”。因为患者都是急症,一旦饮酒醉后不能接诊,怕贻误病情,所以其子赵耕田及其孙辈都不饮酒,传为家训。20世纪80年代,保定著名老调艺人王贯英在端村搭台唱戏时,不慎扭伤外跨,在赵辉光的精心治疗下,很快康复,后王贯英力邀赵辉光来保定发展,被赵辉光婉拒。其子赵耕田及其孙辈赵铁伦、赵铁套、赵铁良均受其家传。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赵铁伦现在安新县城康欣园小区坐诊,在这之前,他遍访名医,潜心研究。从1997——2017年,足迹遍布安徽、西藏、福建、广西、广东、云南、湖南、湖北、山东等地,和各地名家交流学习,取长补短。赵铁套在天津开设“润泽堂”以赵氏正骨之名,行医治病。赵铁良现在端村开设“华仁堂”,中医正骨。在治病救人的同时普及推广践行中华传统文化,善莫大焉。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赵氏正骨的核心手法总结为12字。摸、接、端、提、推、拿,按、摩、旋、转、顶、发。以治疗痛苦小,康复快著称,以骨折的类型不同,整复手法亦不相同,完全骨折,用拢按法对接;凹陷型骨折,用推提法复起;粉碎型骨折,用挤捏法整复;劈裂型骨折,用夹挤法复位;开放型骨折,用压按法平复。对骨折端重叠移位而缩者,则按“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原则进行整复,在施术前轻轻按压和按摩伤部,使收缩的肌肉放松,缓解疼痛。然后用拔伸牵引的方法使重叠的骨折端复位。对向侧移位者用提摇按推法复位。对两根骨并列部位发生骨折,则用扣挤分骨法使断骨分离,然后用夹挤法复位。为使伤者早日康复,赵氏正骨要求施术时“对位对线”,也就是说,骨折端对接不能有丝毫偏差,并配合推拿按摩,起到调理骨折周围软组织的作用,可使扭曲的肌肉、肌腱随着骨折复位而舒展通达,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促进骨折的愈合。特别严重的骨折,配合内服祖传接骨汤,该汤以黄芪、柴胡、牡丹皮、白芍等20余味中药配伍而成,对促进骨折愈合有奇效。 </p><p class="ql-block">脱位指互相接触的骨头(关节处),因外力作用脱离原位,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医者使用手法使其复位。20世纪70年代,马堡村有一位掉下巴(脱臼)的患者,不能说话,不能喝水,在别处治疗均不能复位,下巴肿胀,遭遇到了极大痛苦,在端村找到赵耕田,他在询问病情后,只伸手一托一转,令患者开口说话,患者感激涕零,跪在地上向赵耕田叩头。人生一世,病苦逼迫,身心不安,瞬间痊愈,如鱼脱钩网,鸟出牢笼。朴实的乡民不会用语言表达脱离病痛的感受,跪地叩首成为农村对有恩于我之人的最大礼节。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赵氏正骨,从赵五虎始,自赵春来,正骨技艺日趋成熟,后历经三代人赵辉光、赵耕田、赵铁伦三兄弟,及第六代传人赵南南,正骨技艺一脉相传,以高尚的德行与精湛技艺服务乡里,造福一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