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秋色来天地

xjj

<p>游览了秦淮河夫子庙,在乌衣巷边的宾馆休息了一晚。第二天早上,早早起来,急忙忙去明孝陵。顺便说一下,住宿在夫子庙附近,游览观景(特别是夜景)十分方便,但卖早点的地方极少,品种更是单调,大部分店家都是做游客生意的,一般要到近中午才开门。</p><p>夫子庙到钟山风景区,交通是十分方便,地铁可到苜蓿园站,此站离明孝陵最近,如要乘地铁到中山陵灵谷寺等地,也先到此地,然后换景区里的旅游观光车。</p><p>这次到南京,主要就是想看看秋色斑斓的明孝陵,或者说是欣赏明孝陵的多姿多彩的秋景。</p><p>走出地铁站,据百度地图,抄近路直接走向明孝陵。也无心旁顾路边的水杉,池中的枯荷,一路走到孝陵的神道。</p><p><br></p><p><br></p> <p>我是从明孝陵的3号入口进去的,走过去就是神道的拐角处,也就是石象路与翁仲路的连接处,当然先去石象路,已经有点急不可待。</p><p><br></p><p>去南京当然最最不能错过的,就是被誉南京最美600米的明孝陵石象路。说它美到窒息,真的不为过!</p><p><br></p><p>石象路位于明孝陵景区内,是明孝陵神道的前段,全长615米,神道由东向西北延伸,两侧依次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6种石兽。6种石兽,每种2对,共12对24件,每种两跪两立,夹道相迎。一路走过去感觉特别的庄严,犹如自己要参加一场庄重的仪式。经过精心设计,石兽周边种植的乌桕、枫香和银杏呈现出红、橙、黄、绿等五彩斑斓的色调,一到秋天,南京的秋日画卷就在这里铺陈开来。</p><p><br></p><p>我是12月初来的,夫子庙那里银杏叶正黄,后来去的明孝陵宫墙,灵谷寺的无梁殿的银杏也是金灿灿一片,唯独石象路这里,银杏已经掉落的差不多了,不知什么原因,有点遗憾。</p> <p>明孝陵神道的最大特点在于建筑与地形地势的完美结合。不同于历代帝陵神道成直线形,而是完全依地形山势建造为蜿蜒曲折的布局,有人说这是仿北斗七星的图形建造的。在每一段落的节点处安放石像生来控制空间,形成一派肃穆气氛。石像生下铺垫有完整的六朝砖,使其600年来没有下沉。神道由东向西北延伸,两旁依次排列着夹道迎待的12对24件石兽。</p> <p>这些石兽体现了皇家陵寝的礼仪要求,各有寓意: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的威严,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獬豸是一种神兽,独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明辨是非,它能用角抵触有罪的人;骆驼是沙漠与热带的象征,它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大象是兽中巨物,它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麒麟是传说中的“四灵”即麟、龟、龙、凤之首,它是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象征“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马,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对马上得天下的开国皇帝来说,更有特别的意义。</p><p><br></p> <p>南京最有名的秋景应该是栖霞山,栖霞红叶天下闻名。然而那里的红叶是槭树为主,我并不很喜欢,觉得它树干细小,叶子柔弱,而作为帝陵,神道两边种植的是以枫香为主,那枫香树高大挺拔,自有一股肃穆庄严的气氛。</p> <p>不是休息日,天气又转阴了,游客不是很多,特别是拿单反相机的虽然有几位,但是不多,大概知道已经过了最佳的观赏期。尽管如此,我还是观赏的津津有味,觉得不虚此行。</p> <p>走完石象路,右转就是翁仲路,这里有文臣武将各两对,四座石刻历经风雨,见证着帝陵600多年的沧桑变幻。</p><p><br></p><p><br></p><p><br></p> <p>过棂星门,再走一小段路,往左看,明孝陵已经遥遥在望了。</p> <p>明孝陵墓区建筑的总体布局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刚才走过的导引建筑的神道,从下马坊起到明孝陵正门,另一部分是即将要看的陵寝的主体建筑,从正门到宝城、明楼、崇丘为止。</p><p><br></p><p>过了神道及棂星门遗迹,在御河桥处越桥向北,可以看到明孝陵的主体陵寝建筑。明孝陵后部的主体建筑包括文武方门,御碑亭、享殿、方城、明楼、宝城、宝顶等,都是按照中轴线配置,坐北朝南、中轴对称。进文武方门不远处有御碑亭,御碑亭原为孝陵享殿前的中门,即孝陵门,康熙皇帝手书的石碑“治隆唐宋”陈列在亭中。</p><p><br></p> <p>那座不大的建筑叫神帛炉,专门用来烧祭奠皇帝的诏书和册子的,黄色的琉璃砖瓦建造的,非常漂亮的一个建筑。</p> <p>还好,这里还有银杏叶,树上有,地上也有。红色的宫墙边,怎能少了黄色?</p> <p>黄色的银杏叶在红色宫墙的映衬下,真是绝妙的配合。</p> <p>这就是方城,方城之上便是明楼。这是明孝陵最大的建筑。明楼是复建的,旁边有说明,说是毁于咸丰年间的一场战火,那战火就是就是太平天国运动。这场战争,削弱了清朝的统治是肯定的,但对生产力的破坏,人口的减少,也不能否认。对于江南地区文物的毁坏,更不用说了。</p> <p><br></p><p><br></p><p>经过一道过门,越过大石桥,就是方城。可以沿方城正中券门入隧道,中间有54级台阶,出隧道为方城与宝顶间的夹道。正面用条石十三层垒筑的宝顶南墙,上横刻“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字。由东西走道折向南拾级而上,便可登上明楼。城楼上的楼被烧过是后来修复的,城墙是一直保留到现在的。</p><p><br></p><p>方城的后面有圆形的大土丘:宝城,指环绕宝顶周围1千多米长的砖墙。宝城宝顶的皇陵形制开创了明清500多年帝王陵墓的先河,宝顶的下面便是埋葬朱元璋与马皇后的玄宫。1999年,南京市文物局曾对明孝陵进行调查勘探,探明朱元璋 的地下玄宫(墓室)就在明孝陵玩珠峰地下数十米处,保存完好,并未被盗掘过。</p> <p>走出方城,沿老路回去,一路看不够的秋景。再看那享殿,没有彻底修复,更具有沧桑感。</p> <p>游完明孝陵,下一个要去的就是中山陵。怎么去?可以乘景区的观光车。我以前来过,记得这路不远,原来也是有公交的,车少人多,淡季还停运,所以一般都是走着去的。现在有观光车,方便是方便了,价格也不便宜,10元。因为时间充裕,又想看看沿路风景,我还是走着去吧。十几分钟,就到了。我搞不懂,那些体力充沛的年轻人,这不到二公里的路,非要乘车呢?还放弃了一路的景色,还不如我一个老者。</p> <p>中山陵是免费的,但要提前预约(这个预约疫情前有了,景点免费后就执行预约制)。对我而言,反而麻烦,收费景点凭身份证便可入内。我也不去找游客中心(老年人可以去那里现场预约),直接下载钟山风景区APP ,预约一下搞成了。不过它时间控制严格,早20分钟不让进,正好吃午饭。</p> <p>中山陵来过多次,自由钟的形状,也不必细说。到处松柏长青,苍翠欲滴。在这里寻找秋色,自然不太容易,但还是给我发现了,在门楼上,鲜红色的爬山虎,透露出了秋的信息。</p> <p>中山陵对过就是音乐台,原来是祭奠时奏乐的地方,不可不去,那里有成群的鸽子。一不留神,鸽子漫天飞舞,措手不及来不及调快门,抓拍了几张,不太满意。也不等下一次飞翔,因为猜不透鸽子的心思,不知道下一次要等多久。</p> <p>接着去灵谷景区,还是走着去,还是一路看风景去。秋末冬初的水榭——流徽榭,自有一番风情。</p> <p>也走了20分钟的路,进入灵谷景区了。灵谷景区主要由灵谷寺,无梁殿,灵谷塔和邓演达、谭延闿等几个名人的墓组成。</p> <p>无梁殿是灵谷景区的一大景点,原来是供奉无量寿佛的,称为无量殿。因为这个建筑是砖砌的拱券结构,据说是全国最大历史最久的拱券结构的建筑,没有木梁的,所以现在都叫无梁殿。民国时期改为记念国民革命军公墓的祭堂,那里的秋色甚好,银杏叶与古建筑和谐结合,实在难得,他处是没有的。</p> <p>灵谷塔,建于1933年,也是为民国阵亡的革命军将士的纪念塔。</p> <p>灵谷寺。灵谷寺建于南朝梁武帝时期,原名为开善精舍。明朝时朱元璋亲自赐名为灵谷禅寺,是明代三大寺之一,清代曾毁于战火。后重修,规模大为缩小。</p><p>最吸人眼球的是一只白玉赑屃,驮着一块大石碑,上书:灵谷深松。字仿佛是乾隆的,却没有落款。原来这碑本来是谭延闿的墓碑,是老蒋题的词,自然容不下。于是磨掉,请人模仿乾隆字体题了词。</p><p>碑的附近风景不错,尤其在秋末冬初。</p><p>据说灵谷寺的素面非常好,性价比很高,每客仅10元,可惜我来的时间不对,而且疫情期间是否供应,还是个问题。</p> <p>古建筑流觞厅,我怎么看都像是新的。</p> <p>看完了灵谷景区,结束了钟山风景区的游览。灵谷寺门口有公交202路,可以回到南京城里,可到夫子庙附近。此番去南京,还没有乘坐公交,正好乘一下,看看沿途市容。</p><p>当然这钟山景区范围极大,还有美龄宫、梅花山、紫霞湖、几个博物馆和名人墓等,要细细参观游览,二三天时间是需要的。和大部分旅游者一样,我也只能择其主要的游览一下。略有遗憾的是石象路旁的秋色不是最佳时候,而值得庆幸的是自己体力精力不减,偌大的景区,全程步行,不感到吃力,看来常走走对保持身体健康大有裨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