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走进一座民间抗日博物馆,揭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向一群抗战老兵致敬。民族危亡时,他们前赴后继;和平岁月里,他们默默无闻。</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来到南京民间抗日博物馆。我们先到了三楼进行参观,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抗日战争幸存者手印,三面墙上一共布满了大约2000多个红色的手印,让我觉得特别的震撼。每一个手印,背后都有一个老兵抗战的故事,那也是我们国家的故事,承载着那段血与火的历史。</p><p class="ql-block">结束了参观,我们上楼听了程云爷爷死里逃生的故事。程云爷爷是南京人,参加过南京保卫战,他是黄埔军校毕业生,时任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三大队五中队少尉排长。南京保卫战打响后,他所在部队奉命坚守南京。在看南京城守不住而军长官已经提前撤出的时候,他回家拿了老百姓的便服穿上跟着老百姓一起逃走了,他们是第一群逃离南京的人,那时候他们碰到了一群日本鬼子,可是当时日本鬼子最要杀的是中国军队而不是老百姓,所以日本的军队就放过这些老百姓了,而程云也就乘机逃生了。但是后来程云过得并不是很好,因为他是国民党军队的人,他在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后就是被抓去坐牢了,一直到他80几岁的时候才放出来。他租一家的房子,那房子的租金是每个月900,是可他每个月的收入只有100元,所以他就靠卖矿泉水瓶为生,一个矿泉水瓶5分钱。他孤身一人到2014年去世。</p><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都是这些抗战老兵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p><p class="ql-block">下课之后,我还去戴了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钢盔,体验了一把军人的感觉。</p><p class="ql-block">(618字,60分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妈妈手记:</p><p class="ql-block">自2020年5月疫情好转后,小家伙就每周跟着何老师游学,已上了差不多20节课。最明显的感觉就是,课前抢学分环节,小家伙背诵速度明显快了很多。记得中山陵一课时,还请教了何老师,这个小家伙总是不肯读熟了再背,总是像挤牙膏一样背诵。结果背的过程反反复复,还不如读熟了再背速度快。有什么办法能让他改正呢?没想到何老师却是教育了我一番,说孩子肯主动背就要夸,而不要纠结于怎么背上。我急于教他方法反而会打击了他的积极性。何老师一直是这样永远站在孩子这边,得益于何老师的言传身教,作为家长,我也越来越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换位思考。</p><p class="ql-block">这次的课妈妈偷懒了,一方面想自己在家休息休息,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觉得爸爸需要多多去接受何老师的教育。没想到爸爸带娃,照片拍的比我多比我好,回来洋洋晒晒写了一篇游记出来。哈哈,看来以后要多多鼓励爸爸带娃!</p><p class="ql-block">爸爸手记:</p><p class="ql-block">在雨花居住过3年,没想到在雨花客厅西南面的一座筒子楼里居然有一座古朴的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走进博物馆,从下到上共四层,没有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雄伟肃穆,但馆藏藏品却令人耳目一新,更加复原了抗日战争和南京大屠杀期间民间的一幕幕。</p><p class="ql-block">在副馆长薛刚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三楼,首先引入眼帘的是幸存的抗日老兵留下的一幅幅“血”手印,其中不仅包括中共的抗日士兵、也包括国军的抗日士兵,它们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一个个手印是对战争的控诉,诚像抗战老兵嘴里始终念叨的那样,“没有战争的日子就是天堂”。在三楼的墙上,还悬挂着日军占领武汉时的宣传画和难得一见的汪伪政府抵制共党抗日、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宣传画,“赤共不死大乱不止”八个大字将汪伪政权的奴性标显的淋漓尽致;抗战期间街边的色彩斑斓的仁丹广告,没想到也是日军侵华的活地图…这些是在大屠杀纪念馆中无法见到的历史史料。</p><p class="ql-block">落后就要挨打,塞尔维亚总统亚历山大武契奇在美利坚“懂王”面前的卑躬屈膝,再次彰显了现代国际关系中弱国无外交的局面。和平,不是靠关系交往,而是依赖自身的肌肉,依赖于钱学森等科学家研究出的“两弹”、“东风快递”,依赖于袁隆平等科学家让中国有了粮食安全的屏障。从盛唐时日本求学的遣唐使、到明朝的倭寇扣关和丰成秀吉的侵朝、到抗战时的支那猪和支那狗,均彰显出大和民族性格中的矛盾体--自卑性和自负性,这是一个向强者低头、对弱者奴役的民族。只有强大的中国、一个能瞬间将核威慑覆盖日本的军事力量,才能让日本右翼势力认清现实。毕竟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乐章。</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