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州之冬2】渔阳古城和独乐寺

偃城浪子(户外纪实摄影)

<p class="ql-block">时间:2021.01.11</p><p class="ql-block">地点:蓟州渔阳古城和独乐寺</p><p class="ql-block">活动:自驾</p><p class="ql-block">摄影:偃城浪子</p> 渔阳,位于北京、天津、唐山、承德四市的腹地中,现为天津市蓟州区。蓟县地“扼东北入京之要冲,控中原与坝上之险塞”,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畿东锁钥”之称。2007年,蓟县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评定为中国“千年古县”。 昔日读白居易的《长恨歌》,有句“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后来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也写道“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此中“渔阳”只想是兵马战事之地,也未曾细想它到底在哪儿;直到今年去了趟天津蓟县才对上号了——蓟州,古渔阳也!<br> 渔阳,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西周初年,距今已2000多年。春秋时称无终子国,战国时称无终邑,秦代置无终县。汉高祖元年,项羽封韩广为辽东王,建都于此。隋代大业初改名渔阳。唐朝诗人杜甫《后出塞》有"渔阳蒙侠地,击鼓吹笙竽"就指此地。在唐、辽、金、元各朝,蓟县都叫渔阳。明洪武初年,渔阳名称才被蓟州代替。民国二年改称蓟县,解放后属河北省辖县,1973年9月划归天津市,相延至今。 来到蓟县中心地带的的鼓楼广场,广场两侧的建筑颇有古风,细看都是超市影院商铺。 广场上,建有四个别致的亭子,名曰“春”、“夏”、“秋”、“冬”,其实是广场地下商场的入口。秋—— 夏—— 春—— 冬—— 广场中央,有一个大鼎。 鼓楼广场的正面就是渔阳鼓楼。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为钟、鼓二楼,明天顺三年并为一楼,仍名鼓楼,匾额"古渔阳"三字,是天津市仅存的古代城楼。鼓楼由城台和楼阁两部分组成,城台为青砖垒砌。中间有拱形门洞,为南北向通道。城台上楼阁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四周出廊,顶作歇山式。 蓟县鼓楼至今600余年,历史上曾有六次重建,现在保存的鼓楼是清道光16年(1836年)重建的。虽然年代较晚,但它是蓟县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 明洪武四年,土城包砖重修,城内设东西南三门,北面不设门,以山为屏障。连接东门和西门的三里长街,是古城的主要街道。 鼓楼往西就是渔阳古街(又称武定街)了。寺前牌楼—— 古街东起鼓楼,西至独乐寺停车场,全长350米,道路宽16米,两侧为仿明清建筑,是蓟县较早兴建的城内重要商业旅游基础设施。 据已故蓟县著名学者、作家金振东考证,《水浒传》第44回“病关索长街遇石秀”描写的就是这条蓟州古街。现在的渔阳古街就是其西面的一部分。 古街在蓟州古城的地位,有点像北京的王府井,人来人往很是热闹。 古街的巷道牌坊。 古街上的几棵古树。 我们顺街而行,有点穿越历史的感觉。 鼓楼、文庙、独乐寺、蓟州白塔等都是渔阳古城的标志,其中,尤以独乐寺及蓟州白塔最为吸引人。 古街的尽头,就是大名鼎鼎的独乐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楼阁式木结构建筑。<div>  普遍认为是日本人关野贞第一个关注到了独乐寺。1931年关野贞在去清东陵考察路过蓟县县城的时候发现了独乐寺。并拍下了照片。次年的四月份中国营造学社对蓟县独乐寺进行了详细考察。考察成果被出版在了民国廿一年六月出版的《中国营造学社会刊-独乐寺专号》上。</div><div>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重建与辽统和二年,也就是北宋太宗雍熙元年,公元984年。在当时无论关野贞的《支那文化史迹》还是梁思成先生的《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中都认为这个是中国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物。<br> “........盖我国木建筑中已发现之最古者。以时代论,则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实研究我国建筑蜕变上重要资料,罕有之宝物也。”-----《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br></div> 据说,安禄山当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这个渔阳也就是当今的蓟县,安胖子发兵就是从这里呼呼哈哈领着十五万之众一路向长安杀去。<div>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来,因为太行山脉的天然屏障,要想取长安只有沿着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一路向西南杀向东都洛阳。取了洛阳之后方能兵临潼关威胁长安。<br>  有传说安禄山还是在这里誓师起兵的。对着三军将士大喊:"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所以就叫独乐寺了。哈哈!这么嚣张高调啊!我敢担保要是安禄山的智商跟那个传言者一样,不出三百里估计就被部下干掉了。更别说跑去洛阳干大燕皇帝了。</div> 安禄山把唐王朝搞了个底朝天之后不到一百年,公元845年会昌五年,武宗皇帝把佛教搞了个底朝天,把全天下的寺庙拆了个干干净净。这个历史时期,从社会角度来说叫:会昌灭佛;从佛教角度来说叫:会昌法难;从政治经济角度来说叫:会昌中兴。哈哈,角度不同果然各有说辞。<div>  初建的独乐寺估计就是在这个时期毁掉的。后来大唐到底还是亡了,到公元936年后唐内讧,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蓟州(蓟县)便在十六州之中。后来石敬瑭在契丹帮助下灭了后唐,当起了皇帝,是为五代十国中的后晋。好一个乌烟瘴气的年代啊!</div><div> 大混乱之后的统治者出于统治的需要往往会建造丰碑型的建筑物。到了984年,独乐寺的重建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而且确实在那个时期巨大的建筑层出不穷,比如佛宫寺释迦塔,朔州崇福寺等。关野贞后来在他的著作中描述独乐寺,开卷就直接用上了:宏壮、雄大、伟大、奇巧、及其、良工、特殊等一系列词汇。可见独乐寺对他带来的震撼和深刻印象。</div><div> 现在独乐寺建筑中,辽代原构造只剩下山门和观音阁了,其他建筑物都属于明清后建了。<br></div> 独乐寺门前的照壁。 照壁后面是古香古色的商铺。 独乐寺正门封闭,从侧门可以购门票进入参观。独乐寺门票33元,独乐寺与文庙、白塔、鲁班庙套票50元。我们买了套票,今天先去看看独乐寺,明天去看看其他的。 独乐寺,始建于隋,辽统和二年(984)重建。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其主体建筑山门、观音阁是我国古代木结构的代表作。 走近独乐寺院内,古色古香的气息扑面而来。 寺院山门,辽代建筑,为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庑殿顶山门。<div>  山门屋顶两只硕大的鸱吻独具特色。</div><div> 山门高约10米,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明间作穿堂。</div><div> 雄硕的斗栱相当立柱的二分之一,排列疏朗,粗壮有力,颇具唐代风格。</div><div> 在一个三开间的建筑物上用到了规制极高的庑殿顶,还只是个山门,在后世古建筑中是非常罕见的。<div> 山门共用十二柱,柱头施阑额,没有普拍枋。栌斗直接置于柱头,其上出两跳华拱。上层施以令拱,与耍头相交于交互枓内。令拱之上是三个散枓用来承托上面的槫子。<br></div></div><div> 嘿嘿,做下小分解和名词解释<br> 柱子上面草绿色部分叫做“栌斗”<br> 柱子和柱子之间连接的横木叫做“普柏枋”也叫"平板枋“。<br> 栌斗往上土黄色的叫”华拱”,粉红色的叫“泥道拱”。<br> 泥道拱上面托着的横木叫做“柱头方”。<br> 之上土黄色的又是一道“华拱",每出一道华拱,屋檐的面积就向外延展一点。两道华拱谓之出两跳。也就是出跳数字越大,屋檐就延展的越远。<br> 浅蓝色的叫做”令拱”,令拱上面三个紫色的就是“散枓”。<br> 和令拱交叉的一个尖尖的构件就是“耍头”了。<br> 在中国古建筑历史里面《营造法式》相当于国家标准。而这些拗口生涩的词语就是来自于这个标准。因为中国古代一向重士轻工,所以做工匠基本都不识字,很多建筑构件的名称往往都来自于方言,切口和市井俚语,随着《营造法式》的成书反而演变成为专用术语了。<br></div> 独乐寺山门上悬挂匾额,上书“独乐寺”楷书大字,据说是明代内阁首辅、大学士严嵩的手笔。老爷子还提过山海关的"天下第一关", 翻出来照片看看,还真有那么点点像哦。<br> 山门正中悬挂明代大学士严嵩手书的“独乐寺”匾额,前两稍间塑有两尊金刚力士像,俗称“哼哈二将”。后两稍间为清代绘制的四大天王彩色壁画,寓意风调雨顺。 哼哈二将。山门里面立着两个金刚力士,这位老兄眼睛瞪的像铜铃,霸气侧漏,裙子上却画了一只凤凰。也有说这个是哼哈二将,这个嘴巴闭上的是“哼”。你试试看,闭着嘴巴是不是只能“哼”啊。 这个嘴巴张开的哦。哈哈哈。显然就是“哈"了,倒也惟妙惟肖。这个”哈“也穿的是裙子,不过裙子上是画了一条龙。这可了不得了。一龙一凤哇。呆一个屋子里。这个基友暗示也太强烈了吧。 观音阁,辽统和二年(984)重建,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楼阁。观音阁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通高23米,三层,歇山顶。<div>  观音阁这个建设,外观看起来是两层其实里面有三层,中间还有一个夹层,这个结构又和辽代建筑佛宫寺释迦塔相似。 观音阁用的却是歇山顶。这样一来正殿的规制反而低于了山门,要么两层楼阁也算是重檐歇山?</div> 主体建筑观音阁通高23米,是我国最古老的木结构楼阁式建筑,观音阁最显著外部特征是硕大斗拱,因其位置、功能的不同,共采用24种,使建筑更显气宇轩昂、宏伟壮观,为我国古建筑之最。 观音阁设计匠心独具,全部结构围绕中间的巨型观音像建造,二十八根立柱形成内外两圈有序排列,用梁枋斗栱结成一个整体,赋予建筑巨大的抗震能力。 看看这些斗拱是不是眼花缭乱了啊?有没要犯密集恐惧症的啊?这个观音阁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斗拱形式,因不同的位置和用途有二十四种之多。要说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最精华和关键的部分也就是斗拱了。<div>  斗栱是中国建筑所特有的一个结构,在中国古建筑中的地位相当于罗马建筑中的柱式,主要功能是梁枋和柱头之间的连接,不但结构合理而且外形优美。</div><div> 斗栱的演化其实就是中国建筑史的演化。唐宋时期斗栱都是以结构功能为主,是受力构件,所以往往粗大壮实。到了明清以后,屋顶受力从立柱转为砖墙来承担,斗栱的作用也开始慢慢弱化,到最后就只有装饰功能了。所以一个木结构建筑的年代,很大程度可以通过斗栱的功能来判断。<br></div> 柱头斗拱:柱子之上的斗拱,这类斗拱是受力最大的一类。整个屋顶的份量都是分摊在所有的柱头斗栱上面的。观音阁的柱头斗拱侧面看共出四跳华拱,从正面看泥道拱之上是四层柱头枋。一共有五层。柱头枋的下面三层都刻了隐刻拱。其实内行看门道,我们外行看个热闹就行。 总之出跳越多,柱子和屋顶之间的层数就越多,整个房子的外观就越飘逸如大鹏展翅,同时对木材的要求越高,建造难度也就越高。 在两层转角斗拱处,都有立柱支撑,共有八根,从关野贞《支那文化史迹》中的照片上来看早就存在了。据说是乾隆皇帝看了不爽发了圣旨加上去的。细细的根本受不了多大力,看来皇帝的强迫症也不轻,约莫是怕屋檐翘的太远,万一断了掉下来砸到小朋友赔不起不说。就算是砸到花花草草也是不好的。 所以梁思成先生在他的著作《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和《中国建筑史》的配图里一律把八根柱子给去掉了。就当不存在一般。那叫一个视而不见。哈哈哈。 观音阁,为九脊歇山顶,外檐下做回廊栏杆,可登临远眺。 观音阁现保存历代匾额三块:唐代大诗人李白书“观音之阁”;清乾隆皇帝书“普门香界”;清咸丰皇帝书“具足圆成”。 上层悬挂鎏金匾额“观音之阁”,传说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书。在独乐寺观音阁的牌匾上,“太白”的小小落款为建筑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太白”所指正是唐代诗人李白。若“观音之阁”的牌匾为李白所题,独乐寺观音阁的历史便可追溯到盛唐时期。目前,我国现存唐代、五代、辽代的木结构建筑均是个位数,这也难怪梁思成称蓟县独乐寺为“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实研究中国建筑蜕变之重要资料,罕有之宝物也。” 阁上层悬挂李白手书“观音之阁”匾额,下层檐下的“具足圆成”为清代咸丰皇帝御笔。 清咸丰皇帝书“具足圆成”。 阁内清乾隆皇帝书“普门香界”。 阁内高达16.08米的十一面观音像是我国最高大的泥塑站像。一层四壁为元代绘制,明代重描的十六罗汉及二明王彩色壁画。<div>  观音阁里面禁止拍照。我与工作人员沟通了一下,按照工作人员的指示,只在观音像的一侧、不开闪关灯拍了几张,还不错,不虚此行呀!</div> 观音阁中央须弥台上矗立着三尊辽代塑像,主像因冠顶置十个小佛头,加上本面,称十一面观音,高16.08米,为我国现存最高大的泥塑站像。两侧胁侍菩萨像高3.2米,身着护甲,站姿动感优美,造型生动活泼。三尊塑像皆承袭唐代风格,又具辽代特征,艺术水平高超,堪称辽代泥塑巅峰之作。<div>  观音菩萨造像最早是男性形象的,但是因为其慈祥的特征。从唐代开始就越来越女性化了,神情开始变得柔美了,经常性的是眼眉低垂思考人生状,不过我们这个十一面观音倒是炯炯有神状。也难怪梁思成先生把观音的彩画用了“尤为可厌”四个字。好好的辽代彩塑被清末重绘修的面目全非。但是尽管如此微微隆起的小肚子,柔和的衣褶,两个手臂上垂下来的飘带一直连到菩萨站立的须弥座上,均是唐代的特征。</div><div> 在唐代菩萨像的拟人化倾向已经非常的强烈了。这些美丽的菩萨早已经不是佛经中的的神仙了,而是人世间的美丽女子了。不过独乐寺这尊十一面观音从体态优美度来讲还有稍欠缺的。稍微显得单板。不过这个也许和她的站像形式,身高体量和所用材料的力学特性有关。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无法像小的塑像那样做到婀娜多姿。<br><div> 观音阁里面有楼梯可以上到楼顶欣赏,但是,为了保护文物,现在已经不允许登楼了。不过,在下面,也可以隐约看到高达16.08米的十一面观音像,很壮观,也很震撼。</div></div> 不过我们可以从关野贞的照片中假想自己爬上了第三层。唉。日本人除了AV其实还有很多好东西值得我们研究的哦。 观音阁壁画,在一层四壁为元代绘制、明代重描的十六罗汉及二明王彩色壁画。画面高3.15米,全长45.35米,总面积142.85平方米。壁画以佛教十六罗汉和两明王为主题,间以佛教有关的神话故事、世俗题材和重修信士像。绘画以“铁线描”为主,兼用兰叶描,勾勒填色,适当加以晕染,人物造型准确,线条流畅。四面墙壁的罗汉、明王围绕中央的十ー面观音像,构成一个庄严肃穆的佛国世界,显示出作画者的巧妙构思和艺术功力。<div>  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观音阁壁画原来被泥巴覆盖,后来整修时泥巴脱落,壁画才见天日,被人们重视起来。<br><div>  很遗憾,光线太暗,又不允许开闪光灯,我拍了几次都没有成功。后面的倒坐观音木雕,也拍的昏暗不清,呵呵!<br></div></div> 借用一张网上的图片,仔细看看真的很漂亮。倒坐观音,为明代塑像,面北半珈跌坐式。观音背后悬塑五彩须弥山,山下为巨龙蹈海,观音坐在海岛中央,表情闲逸自若。倒坐观音两侧是红脸关羽和白脸韦陀,二将均戴盔着甲,分别悬在观音阁两根后金柱上。 观音阁门前的一棵古树,不知是死是活,气势不凡。 观音阁的后面,是韦驮亭。,<div>  韦驮亭,是明代建筑,平面八角形,顶作攒尖。亭内原有明代铜铸韦驮铜像一尊,一九四二年被日军盗毁。现韦驮像为ー九八五年重塑。<br>  韦驮为佛教里著名的护法神,佛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涅槃时,有捷疾鬼盗走佛牙,韦驮将其追回,遂成为佛教寺院第一护法神。韦驮像通常供于天王殿,独乐寺单独建亭供奉实为罕见。</div> 伽蓝殿,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悬山顶建筑,殿内供奉着伽蓝神关羽及属下大将关平、周仓。 关羽为三国时期刘备帐下ー员大将,以“忠”“义”著称,深受历代统治者和民间百姓的推崇与敬仰,并被历朝帝王不断加封,成为中国庙宇最多的神袛。 隋代以后,关羽被纳入佛教护法神班,成为汉地佛教的伽蓝护法。 祖师殿,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悬山顶建筑,殿内供奉着中国佛教禅宗初祖一一达摩祖师及六祖慧能、百丈怀海禅师。 达摩祖师,古印度人,大乘佛教禅宗二十八祖,南朝梁武帝时期,自印度渡海至广州,后北上至北魏,以禅法教人,成为中国禅宗初祖。 六祖慧能,达摩第六代传人,中国禅宗实际的创立者,有《六祖坛经》行世。百丈怀海禅师,六祖慧能的第三代传人,禅宗丛林制度的创立者。 观音阁左侧铜钟。 观音阁右侧铜鼓。 东侧建有乾隆去东陵谒祖中途休息的行宫。独乐寺行宫,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为清代皇帝东陵谒祖、参访出游居住休息之所。主殿回廊内珍藏28块乾隆御笔碑刻为全国罕见。 门前一对石狮子。 主殿回廊内珍藏28块乾隆御笔碑刻为全国罕见。 寺院西壁还嵌有乾隆皇帝临摹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诸家书法的刻石二十八通。 乾隆碑刻之一。 乾隆碑刻说明。 行宫的古碑。 景区全景模型。 行宫后殿。 工作人员说,这个是卫生间的入口。 我们从侧面进入报恩寺。 报恩院,始建于明,清乾隆年间重建,由前殿、后殿及东西配殿形成一组四合院。 报恩寺门前的一对大狮子,带舌头的,很漂亮。 前殿居中供奉汉传佛教弥勒菩萨铜像,笑迎八方来客。 两侧为中国历史上著名四大疯僧像,神态各异,全国罕见。 报恩院的四合院。 主殿为大雄宝殿,供有三世佛,东西配殿分别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像。 大雄宝殿三世佛,俗称“三宝佛”,即娑婆世界的佛主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的佛主阿弥陀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佛主药师佛,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崇拜对象。东方药师佛,一手托药钵,一手持药丸,发愿解救众生,不受各种病业恶道之苦。西方阿弥陀佛,手托莲花,接引众生前往西方净土。中间释迦牟尼,古印度人,佛教创始人,现实世界的教主。 文殊菩萨,又称大智文殊师利萨,大乘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代表智德和慧德。文殊菩萨的形象通常为骑乘狮子,象征智能威猛,以无畏的狮吼震醒沉迷的众生。据经所载,文殊菩萨为过去世无量诸佛的导师,引导无数修行者证得佛果,其应化道场在山西。 普贤菩萨,大乘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奉行十大行愿,又称“大行普贤菩萨”,与文殊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胁侍,代表理德和行德。普贤菩萨的形象,通常是身坐六牙白象,象征着以智导行,以行证智,解行并进,践行六度。据佛经所载,普贤菩萨辅助释迦佛弘扬佛道,遍身十方,常为诸佛座下的法王子,其应化道场在四川峨眉山。 二00四年重修碑记。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是中国营造学社开创的中国古建筑考察的第一份文献材料。对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普及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虽然随着1937年梁思成先生的团队发现了五台山佛光寺的东大殿,和上世纪五十年代南禅寺大殿的发现。独乐寺观音阁和山门失去了中国最古老建筑的桂冠。但是丝毫不影响他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早早就被列为了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可以去现场也勘察一番。踏着先贤的脚步,循着先贤的呼吸。真的是别有一番乐趣哦。 钟声有财,又名终生有财,是一种古代民间祈福纳财的传统仪式。 用钱币击中方孔内的铜钟时,发出清脆的钟声,民间传统的说法是:一声响,福进门,二声响,财进门,三声,四声,声声不息,福财两旺,伴您终生。 通往办公区的垂花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