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作品简介 《大道帖》一卷 纸本墨迹 行草 无款印,《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著录。纵 27.7厘米 横 7.9 厘米 两行十字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原文:“大道久不下,与先未然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二:作者简介 王羲之 (303—361年)字逸少 . 东晋时期重要书法家 ,琅琊临沂人氏 ,(今山东临沂)。曾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世称王右军,师学钟繇 卫铄(卫夫人),王羲之改变魏晋以来隶书之法,开创新体书法,被称为“新体之祖也” 在书法史上有“ 书圣 ” 之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三:王羲之的师承:既然要浅析王羲之不能不了解他的所学;钟繇 (151—230 年)字元常 汉朝末至三国曹魏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政治家、钟繇的书法开始出现楷意 一改以往的隶书之法,王羲之开创了易于辨识的楷书,所以二人被尊称为“ 钟 王 ”。</span></p> <p class="ql-block">从钟繇《荐季直表》和《大道帖》对比🆚 不难看出 并无关联 。</p> <p class="ql-block">用一件公认最接近王羲之书法风格的作品对比 《丧乱帖》此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草书 双钩廓填 白麻纸墨迹,与《二谢帖》 《得示帖》连成一纸 在圣武天皇时期传入日本,也称 《丧乱三帖》。</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还是可以看到王羲之书法的善于变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含蓄蕴籍、风韵高远。而《大道帖》书法飞动肥厚,尤其长垂的末笔,并非王右军书中所有。</p> <p class="ql-block">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卷一评谓:“右军《大道帖》十字,是米南宫所临,至元中子昂跋为世间神物,有能砻片石刻以传远,仆愿供摹拓之役,是亦不知为临本也......”。又安岐 《墨缘汇观.法书》卷上 王献之《东山帖》附论中也说 “少宰(指孙承泽)定为米老 良是......”。</p> <p class="ql-block">《大道帖》在前人的题跋以及著录中 有认为是米芾临本,对于米南宫并不陌生,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擅 篆 隶 楷 行 草 等书体,临摹古人书法能达到乱真程度,主张 “每作一字不可一字不提笔” 自称 “刷书” 这件《研山铭》风墙阵马 沉着快意 具有明显的刷书之意。</p> <p class="ql-block">《大道帖》的用笔 极柔软而丰肥 应即宋代的 “散卓无心之笔” 这和米芾的笔法倒是有些相像的,关于米芾临摹古书,米友仁曾说他的父亲有两种式样,一种是刻意摹拓,颇得形似;一种是随意临字,遗貌取神,《大道帖》应属于后一种,也就是黄伯思《东观余论》卷下《跋米元章帖后》一文中所说:“右米襄阳芾摹逸少《平章帖》,笔趣翩翩,固自佳,但肆笔拓仿,殊不填廓,非古也。昔人拓书,欲如水月镜像者,故应廓填,乃造微耳”。大致是说:米芾的摹本虽然笔趣翩翩,当然很好,但这是随意临仿的,不是古人那种填廓的方式。以前的古人摹拓书法,就好像镜子照出来一样逼真,廓填的方式是要把所有的细节,都描摹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大道帖》拖尾元赵孟頫跋云:“梁武评书,至右军谓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此帖是已。诸家刻中皆未之有,世间神物,岂默有靳惜者,不欲使滥传耶!将好事犹未至也。有能砻片石刻以传远,仆愿供摹拓之役。属奔走南北,此事殆废,不知何时果此缘也。至元丁亥九月七日,孟頫。”</p><p class="ql-block">虽然赵孟頫认为此为真迹,但是其中并未道及为《大道帖》也有可能跋纸从别的地方移来,存疑待考。</p> <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大道帖》与王羲之笔墨不符,也非晋人所书,至于是否米芾摹本,有待进一步考证,即使是也是属于随意临写,适性临书。徐老认为:“此种古临摹本,只须指出原委就可以,不能即以伪本目之。”</p> <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 《中国书画鉴藏朱绍良导师班》课件</p><p class="ql-block"> 《古书画伪讹考辨》</p><p class="ql-block"> 《中国法书全集》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