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原是赤麻鸭,比翼双飞举水河

周敦开

<p>赤麻鸭——是鸭又不是鸭,因为它又叫红雁;是雁又不是雁,因为它是典型的鸭科动物;是鸳鸯又不是鸳鸯,因为它古时候被称为鸳鸯,而今又被新的物种所代替了。也许它就该叫做属于自己的名字‘赤麻鸭’!</p><p>赤麻鸭应该算是中国古人最熟悉的鸟类之一,在清代之前其官方名称为鸳鸯。因雄鸟与雌鸟终日并游,须臾不离,所以又称其为“匹鸟”,郑玄曰:“匹鸟,言其止则相耦(偶),飞则为双,性驯耦也。”崔豹《古今注》亦云:“(鸳鸯)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思而至死,故曰'疋(匹)鸟'。</p><p>因为赤麻鸭的生活习性多为成双成对结伴而行,又有一个醒目的特征是头部略呈白色,很容易让人产生“百年偕老”的联想,这就使得鸳鸯与男女爱情的联系被进一步强化。</p><p>李商隐《石城》诗: 玉童收夜钥,金狄守更筹。共笑鸳鸯绮,鸳鸯两白头。梅尧臣《依韵和徐元舆读寄内诗戏成》: 鸳鸯同白首,相得在中河。水客莫惊笑,云间比翼多。</p><p>所以在古代中国文化中,赤麻鸭(鸳鸯)常被作为是恩爱夫妻和忠贞不渝的永恒爱情的象征。</p><p>古人先后将两种鸭科鸟类认定为鸳鸯,一种是最早的鸳鸯,现在的中文学名是赤麻鸭;另一种是后来取而代之者,原本的名称叫鸂鶒。</p><p>鸂鶒“其色多紫(《尔雅翼》)”,而将它称作“紫鸳鸯”。但随着鸂鶒的“人气”不断提升,民间开始有意无意地将“紫鸳鸯”的“紫”字省去,直接呼鸂鶒为“鸳鸯”。</p><p>宋代以后,鸂鶒在民间已坐稳了“鸳鸯”这把交椅,原来的鸳鸯(赤麻鸭)逐渐被人们淡忘。唯明朝官方典籍和部分文人笔下仍坚持使用二者的传统名称。</p><p><br></p> <p>举水是麻城的母亲河,她发源于大别山中段南麓鄂豫交界的蜂包裂(亦名蜂窝裂)山,自北向南,流经河南新县局部、湖北麻城市大部、武汉市新洲区大部,由黄冈市团风县大埠街注入长江,是长江的一级支流。</p><p>举水河两岸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优良,近年多种候鸟来此越冬,这其中就有大批的赤麻鸭。今年冬天,我和几个摄友在举水河里拍到了大量赤麻鸭图片,分享给朋友们,希望你能喜欢它,更希望每个麻城人,爱护我们身边的环境,爱护野生动物,保护我们的母亲河——举水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