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起初,我并不抱有太多期待地翻开《不上一个孩子受伤害》这本书,就书名所言,“不让一个孩子受伤害”如此绝对而又理想的教育彼岸该如何抵达?太难了!不可能有方法。而后,我竟爱不释手地一口气将它读完,酣畅淋漓,随后陷入思考:或许确有科学的教育方法让我们离理想的彼岸更近一点?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享我的读后感。</p> <p> 这是一本深度剖析社会心理问题的书。本书由发生于1999年的美国科罗拉多科伦拜恩校园枪击事件导入,两名备受同学欺凌的高中生携枪入校,杀害13名同学最后饮弹自尽。作者阿伦森是一位社会心理学家,他透过悲剧事件的现象,剖析了校园欺凌发生的根本原因:学校和班级中的高度竞争、小团体密布、充满排挤的氛围。</p><p> “校园霸凌”是校园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治理呢?书中提出了两类方法,外围干预和根源干预。外围敢于是利用政府、媒体、社会力量进行暴力相关问题的管制;根源干预是是从学校教育层面展开,让学生在课堂上创造合作、共情和同情,从情感上消除敌意和暴力倾向。</p><p> 这是一本探讨人性和信仰的书。心理学家说:行疯狂之事者未必是疯子。本书中举出琼斯镇事件和“天堂之门”集体自杀事件,令人为之震惊!他们为什么会做出如此疯狂之事!书中解释到,这些人可能由于受社会环境影响力,以至于绝大多数如你我般普通而正常的人会有奇怪的举动。但是我知道有关部门在处理这类事件是,绝不会笃定他们是正常的,异己者就一定不正常吗?不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共情与包容是我们不把他们推上绝境的最好办法!这一点又回归到本书所倡导的“根源干预”措施上来。</p> <p> 这也是一本有关教育方法思考的书。作为社会心理学家的阿伦森在书中提到,我们是怎样喜欢上别人的,是怎样变得憎恨一个人的,是怎样相互理解,以及是怎样尊敬一个人的,这些我们可以在学校里学习和体验。我们的学校不应该是一个高度竞争、小集团密布、充满排挤的地方——如果你属于“错误”的种族或民族,站在错误的一方,穿错了衣服,太矮或太胖,太高或太瘦,或就是和别人“合不来”,你就会被有意地回避——学校应该是一个让学生们学会相互欣赏、体验共情、同情以及相互尊重的乐园。</p><p> 作者具体讲解了家长和老师可以采取的策略。在家庭和社会中,家长们教会孩子具体的方法来控制冲动,以及怎样与别人相处,以便友好地解决人际间的冲突。例如,学会识别他人的情绪,“信号灯”情绪控制法等。在课堂上,教师们可以拼图式教学,让学生建立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他们聚在在一起不是彼此竞争,而是以一种合作的方式与他人一起亲密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共情都至关重要。</p> <p> 本书从共情、情绪智能和拼图式教学三个方面阐述如何从根源解决“校园霸凌”问题,发人深省,值得亲身实践。</p><p> 最后,想跟大家分享一句话——“帮过你的人比你帮过的人更愿意再帮你一回”,这是本书最打动我的一处。倘若每个人都将这句话装在心中,善良有爱的情绪大概会相互传递,这个世界将会少一些愤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