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46共同祖先距今约8800年,(对应磁山文化遗址)主要分布于中国,在中国男性中占比10.3%,华北和东部较为集中,是新石器时代爆发的大支之一。包括F48、F242、F2887、F3386、Y29828、SK1756等下游支系。<br>大约在在五千年前到四千年前O-F2887之下的O-CTS335(4940年前)和O-F242之下F23272(4500年前)两支爆发,标志着历史上的炎黄入主中原,大约到三千年前O-F48之下的F700(3100年前)和O-F2887之下的另一支O-F4249(2980年前)在西周时期的强烈爆发。而O-F4249指向西周时期姜齐和申齐。<br> 根据O-CTS335目前人口的数量、人口分布及姓氏情况指向黄帝(姬姓),<br>支系历史:<br>O-Z26258属于O-CTS335下游分支,在中国男性中占比1.5%。该支系拥有一位约4100年前的共同祖先,属于夏-商时代爆发强烈的支系之一。目前在晋冀豫陕鲁为代表的华北地区较为集中。<br>公元前1046年,经牧野之战,周武王姬发击败商纣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西周建立后,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来的地区,又征服了四周的许多小国。但如何牢固控制这大片领土,成了周武王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于是,他采用分封制的策略,把他的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荀子》记载:“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如下面的诸国<br>【召国】,陕西长安县,姬姓族人召公(与周武王同辈)封国。<br>【燕国】,北京房山区,召公长子克的封国。<br>【古魏国】,山西芮城县北,周成王分封同姓诸侯国。<br>【吴国】,江苏苏州,周太王(周文王爷爷)长子泰伯之后。<br>【虞国】山西平陆县,周太王长子泰伯之后。<br> 【西虢国】,周王季嫡子,周文王弟弟虢叔封国,陕西宝鸡市。<br>【东虢国】,周王季庶子,周文王弟弟虢仲封国,河南荥阳。<br>【鲁国】,山东曲阜,周文王第四子周公旦的封国,由其长子伯禽继承。周公旦先后辅佐文王、武王、成王,成王亲政后,封周公的其他5个儿子为诸侯国。《左传》云:“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蒋国】【邢国】【茅国】【胙国】【祭国】<br>【管国】,河南信阳县,周文王第三子管叔鲜的封国。<br>【蔡国】,河南上蔡县,周文王第五子蔡叔度的封国。<br>【曹国】,山东定陶,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铎的封国。<br>【郕国】,山东宁阳县,周文王第七子郕叔武的封国。<br>【霍国】,山西霍县,周文王第八子霍叔处的封国。<br>【卫国】,河南淇县,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封的封国。<br>【沈国】,河南汝南,周文王第十子季载的封国。<br>【毛国】,陕西扶风,周文王第十一子毛叔郑的封国。<br>【郜国】,山东成武县,周文王第十二子的封国。<br>【雍国】,河南焦作市,周文王第十三子的封国。<br>【滕国】,山东滕州,周文王第十四子错叔绣的封国。<br>【毕国】,陕西咸阳,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封国。<br>【原国】,河南济源市,周文王第十六子的封国。<br>【酆国】,陕西山阳县,周文王第十七子的封国。<br>【郇国】,山西临猗县,周文王第十八子的封国。<br>【古韩国】,山西河津县,周成王的弟弟的封国。<br>【邘国】,河南沁阳市,周成王的弟弟的封国。<br>【晋国】,山西翼城县,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的封国。<br>【应国】,河南省平顶山市,周成王的弟弟的封国。<br>【单国】,河南省济源市东南,周成王之子的封国。<br>【杨国】,山西洪洞县,周宣王的儿子尚父的封国。<br>【郑国】,陕西华县,周厉王幼子友的封国。后搬迁到河南新郑。<br>【刘国】,河南偃师市,周顷王的小儿子封国。<br>【莫国】,河北任丘县,周宣王次子封国。<br>【魏国】,东周时期晋国分裂出,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br>【韩国】,东周时期晋国分裂出,晋国国君后裔。<br>【西周国】,河南洛阳市,东周贞定王幼子。<br>【东周国】,河南洛阳市,东周贞定王幼子后裔。<br>还有【邾国】也称【邹国】、【费国】等。<br>【聃国】是姬姓封国,今开封、兰考一带,封君是周文王最小的儿子,季载。<br>【滑国】是姬姓封国,今睢县一带。封君是周王族贵族,但难以考证是王族中的哪一宗,可能是武王克商后分封,也有可能是周公东征后分封。<br>【沈国】是姬姓封国,今项城、沈丘一带,爵位为子爵。沈国的封君是聃国始祖冉季载的后裔,东周时期才被分封到这里。在西周初期,沈国还不存在。<br>【应国】是姬姓封国,今郏县、鲁山、宝丰、平顶山一带,封君是周武王的第四子叔达,爵位为侯,是在周公归政后由周成王分封的。<br>【姬胡国】位于今郾城一带,又有一个胡国。与颍河下游的姜姓胡国不同,这个胡国是姬姓封国,封君是姬姓周王族贵族。春秋时期,姬胡国亡于郑国。<br>【蔡国】是姬姓封国,今上蔡一带,爵位为侯。这个蔡国是管蔡之乱时的那个蔡国的延续。文王第五子蔡叔度作乱失败后,位于河内的蔡国被除,叔度也被流放。但叔度的儿子仲胡比较贤能,被周公长子伯禽任命为鲁国的卿士,表现良好,最终被周公旦举荐,由周成王重新册封,在汝河流域复国。<br>【江国】是嬴姓封国,又称【鸿国】今正阳县一带,封君是东夷嬴姓始祖伯益的后裔。<br>【息国】是姬姓封国,位于江国东面,今息县一带,爵位为侯,封君是周王族贵族,可能是周公东征后因功分封到此,守卫通往大别山和随枣走廊的青铜原料之路。<br>【黄国】是嬴姓封国,今潢川一带,爵位为侯,与江国同宗,都是伯益的后裔。<br>【蒋国】是姬姓封国,今淮滨县一带,爵位为侯,封君是周公第三子,应该是在周公去世后,由周成王分封到此的。封蒋的原因也和息国一样,都是为了守卫金道锡行。<br>【蓼国】位于蒋国以东,今固始县一带,爵位为侯,姓氏未知,封君也无考证。<br>【房国】是祁姓封国,今遂平县一带,爵位为侯,是尧的儿子丹朱的后裔。<br>【挚国】是任姓方国,周文王母亲太任的母国,周武王和周公旦的舅国,原本在关中东部一带。周公东征后,将挚国改封到汝河流域,今平舆县一带,用意是为周王国控制金道锡行的北段路线,并监视、防御东南方的淮夷部族。<br>【厉国】姜姓厉封国、姬姓滑国、妫姓陈过、姜姓胡国等国,也都承担了防御淮夷的重任。稍迟一点分封的应侯、蔡侯,则是担心挚国势单力薄,分封姬姓方国来策应,另外也有监督挚国的意思。<br>【繁国】是当地的古老方国,夏商时期就已经存在,今新蔡一带,又被称作繁阳、繁汤。繁国是金道锡行东线的枢纽所在,无论是江西铜矿经过大别山北上中原,还是皖南铜矿经过淮河北上中原,都要经过繁国。所以早在周武王时期,可能就为了笼络繁国,册封繁国为异姓诸侯了。繁国存在最有力的证据,是西周中期的青铜器「班簋」上的铭文记载,「王令毛伯更虢城公服,屏王位,作四方极,秉繁蜀巢令」,意思是,周王让毛公取代虢公的官职,统领军队,并管理繁、蜀、巢三个属国政务。<br>【杞国】是姒姓封国,封君是夏王国的王族后裔,爵位为公,今杞县一带。<br>【焦国】是姜姓封国,今中牟县一带。后世史书称,这个姜姓焦国的封君是神农氏的后裔,武王克商后分封于此。不过也有可能是周公东征后,分封关中姜姓贵族到此而建立的封国。<br>【厉国】是姜姓封国,今鹿邑、亳州一带。封君是姜姓贵族,爵位为伯,大概率是周公东征后分封的。<br>【郐国】是妘姓封国,今新郑一带,爵位为公。郐国是高阳氏己姓部族的后裔,与大名鼎鼎的楚国王室是同宗,都是中原地区的古老部族。自夏王国晚期,妘姓部族就已经生活在这里,楚人联合彭韦等国叛商后,被打败驱逐到秦巴山区,而郐国人则没有参与反商,一直留在这里。武王克商后,郐国君主接受了周王朝的册封。后成为七雄之一的韩国都城所在地。<br>【鄢国】也是古老的妘姓部族封国,今鄢陵县一带,爵位为侯。分封的时间,可能也在武王克商后。<br>【许国】是姜姓封国,今许昌一带,爵位为男。许国的封君是姜姓吕国的贵族,史书称之为「许文叔」,《清华简》称之为「吕丁」,有可能是来自吕国的太公望的子侄,或者同宗贵族,周公东征后因功被分封在这里。<br>【陈国】是妫姓封国,今淮阳一带。陈国的封君是古虞国王族后裔(舜之后裔),所以爵位为公爵,按照氏名的称呼标准,陈国的始封君主应该叫陈满。为了笼络陈国,周武王把自己的长女大姬嫁给了陈公满。<br>【姜胡国】是姜姓封国,今太和、阜阳一带,爵位为子。胡国的封君难以考证,大概率是与太公望同族的姜姓贵族,周公东征后因功被分封到此。东周时期,姜胡国亡于楚国。<br>【宋国】宋国封君是商王帝辛的兄长、商族人的头号带路党——微子启,爵位是公爵。宋国都城位于今商丘一带,包括商丘、宁陵、虞城、夏邑等几个县的区域。<br>【戴国】它也是商王族后裔的子姓封国,名为戴国,爵位为侯,今民权县一带。<br>我们从这些封国不仅能够看出人口的扩张,还能看到姬姓家族人口分布遍及各地。从O-CTS335爆发族的姓氏统计中也可见一斑。<br> O-CTS335姓氏统计:<br>赢、徐、葛、钟、黄、赵、秦、费、饶、谷、马、江、白、缪、梁、李、阮、甄、<br>欧阳、久保、中山、端木、佳铁、<br>卜、丁、干、才、大、么、弓、于、万、尤、六、计、代、孔、卫、牛、丰、邓、乔、文、天、韦、王、毛、元、石、车、心、习、方、边、叶、申、由、宋、齐、米、包、原、艾、司、冯、龙、尹、台、代、玉、宁、卢、左、田、伍、付、曲、纪、朱、付、孙、花、刘、羊、关、吕、余、全、年、辛、迟、平、权、狄、华、还、史、庄、加、老、甘、许、何、吴、张、肖、豆、季、尚、师、苏、金、胡、莫、易、柯、高、迅、员、杜、轩、邢、毕、任、郑、覃、洪、季、怀、安、陆、咸、汪、和、宗、宫、奕、果、郝、林、沈、陈、涂、严、呼、成、侯、姜、欧、匡、岳、罗、闫、汤、俞、那、沙、郭、时、苗、邵、师、孟、荣、祁、邱、席、应、欧、郎、南、查、麦、鲁、宛、党、初、唐、吉、栾、周、种、项、贾、赏、常、国、景、栗、彭、曹、姚、梅、顾、袁、陶、郝、资、程、杨、符、桑、夏、海、霍、晁、邹、雷、蒋、施、蔡、傅、戚、范、谭、谢、段、曾、逄、倪、戴、韩、芦、骆、崔、闻、阎、钱、殷、房、端、穆、凌、董、管、颜、骆、恽、潘、蔚、盛、舒、裴、薛、肇、魏、游、黎、耿、樊、廖、楼、谌、湛、鹿、敖、蒲、章、柳、臧、柴、温、武、翟、封、朝、渐、隆、荆、裘、鑫、鸿、蓝、靳、霖、祝、屈、滕、龚、卿、班、康、慕、窦、惠、庞、额、贺、糖、冷、焦、荀、寇、稽、靳、路、游、蓝、恒、商、鲍、邸、蔺、熊。<br> 张、王、李、刘、杨、赵、胡、周、郭、吴、朱、孙、徐、马、高、谭、曹、许、韩、谢、冯、何、宋、梁、田、史、丁、白、石、罗、魏、唐、夏、杜、邓、郝、陆、任、候、常、程、董、温、苏、将、蔡、郑、于、孟、沈、贾、邱、钱、肖、卢、彭、曾、林、武、邢、金、孔、廖、范、薛、袁、顾、余、姚、方、潘、叶、姜、戴、吕、宁、段、贺、颜、尹、崔、汪、邵、钟、陶、雷、万、熊、秦、黎、严、季、康、文、施、江、章、荣、邹、关、包、华、游、骆、齐、乔、付、伍、俞、倪、傅、安、左、庄、成、时、樊、殷、毕、洪、牛、郎、霍、靳、龚、党、尚、岳、师、庞、房、梅、毛、涂、申、盛、祝、种、纪、繆、翟、葛、蓝、裘、谌、辛、迟、阎、阮、韦、龙、代、元、冷、凌、卜、卫、卿、寇、封、尤、惠、戚、权、柴、桑、欧、汤、湛、焦、端、管、耿、舒、艾、花、荀、荆、裴、计、费、车、还、闻、隆、项、饶、鹿、丰、么、习、候、全、六、初、北、匡、单、南、原、台、司、吉、员、呼、和、咸、国、奕、嬴、宗、宫、尉、屈、嵇、席、干、平、年、应、弓、怀、恒、恽、慕、才、敖、易、晁、普、景、曲、朝、果、查、柯、柳、栾、楼、沙、海、渐、滕、狄、班、甄、甘、祁、穆、窦、符、米、粟、糖、羊、肇、臧、苗、莫、蒲、萧、蔺、覃、谷、资、赏、路、轩、边、逄、那、黄、麦、鸿、鲍、鲁、额、顾、陈、邸、玉、欧阳、中山、端木、久保、 在这些姓氏其中我们能看到源自伯益的赢姓十四氏,以及源于赢姓皋陶的姓氏李、阮、甄等姓。巧合的是轩、赢两个罕见的姓氏也在其中。<br>不论从历史资料,还是基因测试的结果,以及姓氏的分布,还有目前人口的分布情况,形成了完美结合。由于篇幅有限不再展开论证,纯属一家之言,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望大家共同参与讨论和研究。<br>在夏商时期,O-F2887之下的O-CTS335(4940年前)和O-F242之下F23272(4500年前)两支南北呼应,协同作战迎来中华文明的来临,在商末周初O-F48之下的F700(3100年前)和O-F2887之下的另一支O-F4249(2980年前)华丽转身奠定了华夏文明的渊源流长。<br>本文和《O-F4249为姜姓父系单倍体》互相印证了炎黄一家。<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