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第一大画家,“百代画圣”吴道之

陀罗山人

<p class="ql-block"><b>国画大师之六,“画圣”吴道子</b></p> <p class="ql-block">  吴道子(约680年—759年),又名道玄,唐代著名画家,是中国山水画的祖师,素有“吴带当风” 的美誉,他的人物绘画更是“冠绝于世”,被后人尊称为“画圣”。</p><p class="ql-block"> 吴道子,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少孤贫,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p> <p class="ql-block">  吴道子自幼孤贫,四处流浪,此时的大唐也正值盛世,文化、经济十分发达,诗歌、音乐、舞蹈、书法等各类艺术正交相辉映,互相影响并发展着。当时的宗教艺术也很发达,因此,吴道子在一些寺院里的壁画留下了很多作品。</p><p class="ql-block"> 吴道子在长安、洛阳一带的寺院里所画的人物形形色色,没有一个相同。他要求自己画的人物,不仅形似,而且还要神似。</p><p class="ql-block"> 吴道子初师唐初著名画家张孝师,后又推重南朝梁大画家张僧繇。著名的草书大家贺知章、张旭是他的书法老师,大剑术家裴旻又是他的好友。当时,张旭的书法、裴旻的剑术、吴道子的绘画号称“三绝”,与公孙大娘的舞剑一样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 吴道子绘画的名声越来越大,被唐玄宗得知后,就召他进宫,授予“内教博士”,从此,吴道子成了一名宫廷画师。这样,吴道子又流传下了许多在皇宫内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相传,吴道子曾在皇宫内画了一幅五龙图,每当天色阴沉快要下雨之时,壁画上的龙就像活了一样,张牙舞爪,鳞甲飞动,大有翻云搅海之势。</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唐玄宗想看嘉陵江水,就命吴道子去写生。吴道子去嘉陵江漫游了一趟,可并没有作画就回到了长安,然后,他只花了一天的时间,挥挥洒洒就把嘉陵江三百里的山山水水概括地全部画完。</p><p class="ql-block"> 后世的水墨山水画,用的就是吴道子的这种画法。而唐代另外一个画家李思训(651-716年),用工笔画法去画嘉陵江水,细致描绘下来,花了几个月的时间。</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唐玄宗得了疟疾,昏昏沉沉地看见一个小鬼来宫里偷了杨贵妃的紫香囊和玉笛,正想绕殿逃走。忽然看见一个奇异的大鬼追来,把那小鬼捉住后吃掉。唐玄宗急问他是何人,那个大鬼回答说:“我乃落第举人钟馗,专为人间除妖孽。</p><p class="ql-block"> 唐玄宗听完即可醒来,顿时感觉疾病痊愈,便把吴道子召来,述说了梦中所见大鬼的样子,命他将钟馗画出来。吴道子当即将画绘成,唐玄宗看后惊呆了,说:”简直和我梦中所见不差分毫!“这便是古代家家户户所挂用来镇宅辟邪的钟馗像。</p><p class="ql-block"> 吴道子在寺庙里所画人物身上的衣带,飘飘若飞,人们称赞这是“吴带当风”。他在唐玄宗所建的玄元皇帝庙里,依据真人画的千官像,器宇轩昂。大诗人杜甫到庙里看到画,还专门写了一首五言长诗《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里面赞道:“画手看前辈,吴生远擅场。森罗移地轴,妙绝动宫墙。五圣联龙衮,千官列雁行。冕旒俱秀发,旌旆尽飞扬。”</p> <p class="ql-block">  令人惋惜的是,目前还没有确定有吴道子真迹的作品流传于世,据说,吴道子的画作在北宋时期就已经比较罕见了,更无论说又过了一千多年的现在。现在所传的吴道子画作,也都是后人临摹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即使如此,吴道子仍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开创了一个新的画派,他的风格被称为“吴家样”,他的着色法被称作“吴装”,人们奉他为“画圣”,后世的画家、雕塑家、漆绘匠作们莫不把他当做祖师爷来供奉,千百年来,其声誉罕有能与之比肩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送子天王图(宋代摹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送子天王图》 ,纸本手卷,宋代摹本,纵35.5厘米,横338.1厘米 ,现藏日本国大阪市立美术馆。</b></p> <p class="ql-block">  传为宋人摹本,图又名《释迦降生图》,乃吴道子根据佛典《瑞应本起经》绘画。图分两段,前段描绘天王送子的情节,后段描绘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看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故事。图中绘人物、鬼神、瑞兽二十多个,人物则天王威严,大臣端庄,夫人慈祥,侍女卑恭,鬼神张牙舞爪,瑞善灵活飞动,极富想象力而又画得极富神韵。独特的“吴家样”线描,粗细顿挫,随心流转,无论是表现人物的衣纹、鬼神的挣狞,还是描绘闪烁的火光,都表现得生动贴切,游刃有余。</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送子天王图》局部</b></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幅佛诞名画,可以从中看到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经汉末而至盛唐,渐渐与中国文化融合,画中的人物已经本土化,不再是眼眶深凹、脸色黝黑,如达摩样,而完全是汉人模样。作为一幅中国画,又昭示着线描的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由“铁线”衍生出“兰叶线”,从此中国画的线描技法大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明皇观马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明皇观马图》 卷,吴道子,绢本,水墨设色,36.8×366cm,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  建于1869年的波士顿美术馆,是现今拥有东方最多精良之作的收藏机构,自称“把东方美术的最佳收藏齐集一堂”。而这些“最佳”作品,并不是有美国人搜购来的,而是两名日本人:岗仓觉三和富田幸次郎。</p><p class="ql-block"> 《明皇观马图》就是由日本人购到美国的。旧传为画圣吴道子所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唐 吴道子 写意观音像拓片68x31</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唐 吴道子 先师孔子行教像拓片97x48</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八十七神仙卷(唐 佚名,传 吴道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八十七神仙卷》,佚名, 绢本水墨,292×30cm,北京徐悲鸿纪念馆藏。</b></p> <p class="ql-block">  这幅唐画《八十七神仙卷》是一幅白描人物手卷,佚名,深褐色绢面上用遒劲而富有韵律的,明快又有生命力的线条描绘了八十七位列队行进的神仙。那优美的造型,生动的体态,将天王、神将那种“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的气派表现得淋漓尽致,那冉冉欲动的白云,飘飘欲飞的仙子、使整幅作故具有“天衣飞杨,满壁风动”的艺术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八十七神仙卷》(局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八十七神仙卷》(局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八十七神仙卷》(局部)</b></p> <p class="ql-block">  1937年,美术大师徐悲鸿先生为了支援抗战,在香港举办画展。一次偶然,徐悲鸿在一位德国外交官家中收藏的四箱中国字画中,一幅白描人物长卷深深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于是他用自己仅存的一万块钱,另加上他自己画的最喜欢的7幅画,买下了这幅白描人物作品。</p><p class="ql-block"> 而这幅画,正是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徐悲鸿对这幅画简直爱不释手,甚至在画上印上了“悲鸿生命”四字,这幅画朝夕不离他左右,被视为铭心绝品!</p> <p class="ql-block">  张大千看到这幅画时更是大吃一惊,叹为观止,并称这幅画是国内唯一见到的唐代人物画卷有“吴带当风”之感。</p><p class="ql-block"> 1942年五月,徐悲鸿辗转到云南昆明,然而,在一次躲避空袭时,有人趁乱撬开了徐悲鸿住所的门,盗走了他珍藏的《八十七神仙卷》,以及其余三十多幅藏品,徐悲鸿看到后,当场昏倒在地。</p><p class="ql-block"> 就在以为这幅画再也见不到了的时候,1944年,徐悲鸿的一名学生写信告诉他,他在成都见到了这幅画。</p><p class="ql-block"> 徐悲鸿兴奋不已,本想着立即起身赶往成都索画,但又一想直接这样去会吓坏持有者,毕竟此时徐悲鸿已经名声在外,另外万一持有者就是当年的盗贼,那很可能会导致玉石俱焚的惨剧。</p><p class="ql-block"> 于是,徐悲鸿联系到了成都的一位好友,让他与持画者取得联系,确认是真迹后,让这位朋友代买下《八十七神仙卷》。</p> <p class="ql-block">  然而,这位持画者知道缘由后,竟然狮子大开口!要价20万银元!另外还要徐悲鸿另画20幅作品给他。你可知道20万银元在当时什么概念?当时在北京城一座上好的四合院也不过一万银元。</p><p class="ql-block"> 但徐悲鸿为了保证画的安全,也顾不得自己虚弱的身体,白天黑夜作画,为此还累得住进了医院。他的妻子廖静文也帮他借了一大笔钱。很快,这笔巨款就寄到了成都,被盗两年后,这幅画又回到了徐悲鸿手中。</p><p class="ql-block"> 1953年9月,徐悲鸿先生逝世,并宣布将他留下的上千幅作品和收藏的上千件历代精品字画,包括唐代吴道子的这件《八十七神仙卷》全部献给了国家。这幅画,现藏徐悲鸿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八十七神仙卷》是我国美术史上极其罕见的经典传世之作,代表了中国古代白描绘画的最高水平,其艺术魅力堪与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比肩,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认为此卷 “足可颉颃欧洲最高贵名作” 。它栉千年之风,沐五朝之雨,送给今人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实在是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