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颐和园】皇家御苑中的市井生活秀

李志勇

<h5><div align="left"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div><div align="left">从北宫门进入颐和园,必要经过一座三孔石桥。此桥建于乾隆时期,高十数米,为园内最高三孔石桥,1860年躲过火劫,屹立至今。桥身为花岗岩石,三个高大的拱洞顶部两侧均有吸水兽;桥栏杆为汉白玉材质,望柱头雕有云鹤纹饰,栏板为宝瓶如意纹饰;桥面两边青砖铺就,中间镶嵌御路石,颇具宏伟美观!不过呢,我们今天的主角却不是这座桥,而是要聊聊桥下后溪河南北两岸的苏州街及清廷御苑中的市井百态。<br>苏州街是一条修建于清漪园中的世俗闹市——买卖街,是清代宫廷与市井文化共存的一个缩影,因坐落后溪河两岸,也称“后溪河买卖街”。苏州街全长约270米,建筑布局摹仿了浙东一带常见的“一水两街”的形式,以三孔石桥为中心向东西两侧展开,两岸曲折蜿蜒的湖岸上,60余座200余间铺面鳞次栉比,以河当街、以岸做市。<br>清漪园买卖街有各式店铺,如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金银首饰楼等,店铺中的店员、顾客都是太监、宫女妆扮。据清宫档案《内务府黄册》中不完全记载:店铺名称有通裕号、泰来号、六和号、恒升号、可源号、芳雅斋、集锦楼、辐揍号、丰和号、经纬号、履祥斋、细香铺、云翰斋、品泉斋、怡古斋、妙化斋、吐云号、福泉楼、芬芳楼,同春号、万源堂、云汉堂、兰馨堂、锦成号等。但经专家考证,这些御苑中的店铺名称与当时北京城的知名店铺无一相重,都是专为皇家园林中铺面而取的;而且专家还发现,清漪园买卖街中的店铺与清代传统形式商铺相较,尺度较小且无进深,由此断定,御苑买卖街其实只是为了满足皇帝对百姓生活的好奇心、以及皇家娱乐生活的需要而设的大型“市井生活秀”,并没有真正的买卖和实际的商业功能。</div><div align="center">二</div><div align="left">清宫兴建买卖街,在乾隆时期成为常制。当时在北京的三山五园中有六条著名的皇家买卖街:除了苏州街外,清漪园中还有一条“小苏州街”,在万寿山西麓,也称西所买卖街,街道曲折,其西为万字河,形成“前街后河”的形式。<br>在“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中,也有两条买卖街,一条位于圆明园西部东路的舍卫城之南、同乐园之西,叫同乐园买卖街。因为同乐园是圆明园中的大戏楼,是皇帝最常去的观戏场所,所以同乐园买卖街的地位比较重要,街上的店铺很多。清道光年间姚元之《竹叶亭杂记》曾记载:“圆明园福海之东有同乐园,每岁赐诸臣观剧于此。高庙时,每新岁园中设有买卖街,凡古玩估衣以及茶馆饭肆,一切动用诸物悉备,外间所有者无不有之,虽至携小筐卖瓜子者亦备焉。”<br>《竹叶亭杂记》中还记载了一则关于乾隆帝、和孝公主与和珅在同乐园买卖街购物的轶事:“和孝固伦公主下嫁和相国之子额驸丰绅殷德。主未嫁时,呼和相国为丈人。一日高宗携主游同乐园之买卖街,和时入直在焉。高宗见售估衣者有大红夹衣一领,因谓主曰:‘可向汝丈人索之。’和因以二十八金买而进之。”这也算是乾隆教女儿敲自己公公竹杠证据了吧……<br>圆明园还有一条买卖街,在含经堂东面。在含经堂遗址的考古挖掘中,发现了一组铺面房基址,还有28座炉灶,可见这条买卖街还曾是美食一条街,嘉庆九年(1804年)曾有谕旨:“嗣后大戏十日后,荤素饭铺也一并撤去。”街上的饭铺还分荤素二类,用来满足帝后及皇家宫眷之口福。<br>另外,在静宜园(今香山公园)香山寺前也有一条买卖街。张宝章先生的《京西名园》一书中提道:“香山寺门前建有一条‘内买卖街’,这是与宫门前的买卖街相对而言。”但是关于这条买卖街的记载不多,遗迹现在也难以寻觅了。</div><div align="left"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div><div align="left">清代御苑中的买卖街风格并不雷同,但除了同乐堂买卖街是北方典型商业街的缩影外,其他买卖街均临水设置,都有模仿江南水街的旨趣。这主要是为了满足乾隆皇帝及其母后的江南情怀,而把这种情怀推到极致的则是畅春园买卖街。<br>虽为皇家买卖街,但畅春园买卖街却是唯一建在御苑外且规模最大的买卖街。这条街从畅春园二宫门(今北京大学西门)向南一直延伸至长河边的万寿寺西,是清室皇帝后妃去往畅春园、圆明园御道的一段。清《钦定日下旧闻考》记载,“万寿寺之西路,北设关门,内有长衢列肆,北达畅春园,为万寿街,居人称为苏州街”。《清通鉴》亦载,乾隆帝以皇太后七旬大庆在即,以太后素喜江南风,而年迈不宜远行,因于京城西郊万寿寺旁造屋,仿江南式样,市廛坊巷,无不毕具,长至数里,以奉銮舆往来游行,俗名曰“苏州街”。可见,畅春园买卖街也叫苏州街!<br>苏州街最初长三里,以后每年都有增加,直至乾隆末年。苏州街市有酒楼、商店、戏院、饭馆、茶肆等,可谓“五步一乐亭,十步一剧台”。各种商店均仿照苏州样式,并从姑苏城里选派商人在此经营,喧闹的街景商铺、喃喃的吴侬软语,使人好像置身于繁华的苏州街头。时人有诗为证:“楼馆青红百货俱,水村山郭似姑苏。小人近市真堪美,翻作人间大隐图。”<br>嘉庆五年(1800年),嘉庆皇帝因嫌靡费扰民,乃罢除之。后准顺天府尹蒋之照所请,每届万寿寺庙会之期,老百姓可以在苏州街自由设市,皇家禁地逐渐变成了公共市场,苏州街的名字就流传下来, 如今从西北三环原北京电视台一直到北四环海淀桥这段路之所以叫苏州街路,正是来源于此。</div><div align="left"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div><div align="left">关于清朝皇帝在买卖街上的活动,姚远之《竹叶亭杂记》中也记载得颇为详细,“其古玩等器,由崇文门监督先期于外城各肆中采择交入,言明价值,具于册。卖去者给值,存者归物”,就是说货品先期由崇文门监督在外城的店面中采购当季流行货品,但是并不付钱。各种货物就是标个价码,到时候被王公大臣们买走的呢,就结账,没买走的把货品归还。<br>每年正月新年,皇帝都会在买卖街赐戏,并率领群臣于买卖间游乐。“开店者俱以内监为之……,馆肆中走堂者,俱挑取外城各肆中之声音响亮、口齿伶俐者充之。每俟驾过店门,则走堂者呼茶,店小二报帐,掌柜者核算,众音杂沓,纷纷并起”,买卖街上开店的,由宫中太监承担,也有外城各间铺中挑选声音洪亮、口齿伶俐者充当,大家一见皇帝来了,就格外卖力地演起来。这样的游乐活动有时到晚上也不停止,且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九日,“至燕九日始辍”。可见当时气氛的热烈,以及皇帝对于这种市井生活的想象。<br>在门禁森严的皇家御苑中设置街市店铺之景,体验百姓市井生活,并非清代皇家的独创和专利,实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建造的一项重要传统。<br>早在东汉时期,汉灵帝就曾经在后宫设立市肆。《后汉书·孝灵帝纪》载:“是岁(光和四年,181年)帝作列肆于后宫,使诸采女贩卖,更相盗窃争斗,帝著商估服,饮宴为乐。”西晋愍怀太子的母妃出自屠夫之家,因此太子本人亦好在宫苑中设市。《晋书·愍怀太子传》:“(太子)于宫中为市,使人屠酤,手揣斤两,轻重不差。其母本屠家女也,故太子好之。又令西园卖葵菜、蓝子、鸡、面之属,而收其利。”此外,南北朝时期宋少帝刘义符、北齐后主高纬、唐中宗、宋徽宗等,也都曾在深宫御苑设立过“宫市”并举办类似的游乐活动。</div><div align="left"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div><div align="left">但值得注意的是,此类景致在历代宫苑中虽屡见不鲜,却大多属于昏君之作,也经常受到后世的批评。中国古代素来轻视商业,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如果帝王以宫苑列肆、扮演商贾为乐,必然会被视作是极大的堕落,甚至是亡国之兆。清代帝王对此史实必是有所领悟的,然而清帝依然热衷于在本朝所营的御苑中建设此类买卖街,显然对此仍有特殊喜好。究其原因,《竹叶亭杂记》的观点是:“盖以九重欲周知民间风景之意也。”此言虽有谄谀之嫌,却也有一定的道理,御苑中的买卖街虽然仅是布景,毕竟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生活的情态,的确有助于皇帝了解民情。不过更重要的原因是,这类设施可以满足皇室暂时忽略身份、参与市井娱乐的欲望,只有在这里,缺乏人身自由的帝王后妃们才能够切身体验一下老百姓逛街购物的乐趣。<br>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是,买卖街虽然是皇家园林常见的景致,但尚未发现历朝清帝有御制诗咏及这些铺面房。这或许从侧面说明,这些买卖街尽管热闹,却只是一种不登大雅之堂的点缀之物,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园林景观,也不宜作过多宣扬。这与御苑中更为常见的田园村落之景形成了鲜明对比,清帝显然更重视体现重农思想的田园景观,并作有大量御制诗文进行歌咏。<br>热闹只是暂时的,和节庆时期的烟火盒子、灯戏一样,节日过后,一切又将回复为纯粹的摆设,这就是皇家御苑中的买卖街……</div></h5> 三孔石桥 颐和园苏州街 颐和园苏州街 《圆明园四十景图》中的同乐园买卖街 静宜园买卖街<br> 孝圣宪皇后 钮祜禄氏 畅春园苏州街在清代三山五园中的位置<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