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0一行四人高山仰止,五曲幼溪津,道南理窟,晚对峰半日游。

翰墨

<p class="ql-block">仰高堂</p><p class="ql-block"> 位于五曲溪南,三十六峰之一的晚对峰东麓。晚对峰原名紫屏峰,因石色凝紫、绿荫如屏而得名。宋朝以来,历代多有理学家在此隐居,为儒士荟萃之地。先是南宋名臣理学家刘珙于绍兴十二年(1142)至二十四年间,在峰东麓建仰高堂,有寓“追思孔圣,仰之弥高”之意。刘珙学友朱熹于淳熙十年,在对岸隐屏峰构建武夷精舍,并筑晚对亭,写有《仰高堂追怀刘共父》诗:“面势来空翠,哦诗独好仁。怀人今已矣,谁遣栋梁新。”追思隔岸的刘珙好友。岩壁上朱熹题刻《九曲棹歌·五曲》以及明人镌刻的“高山仰止”。仰高堂遗址约一千平方米,现林木荫蔽,无遗迹可寻,仅存岩壁上的“高山仰止”、“晚对峰”等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林间有客无人识,欸乃声中万古心。朱熹先生的九曲棹歌之五曲。</p> <p class="ql-block">五曲,但见岸边巨岩上有一行摩崖石刻:“五曲幼溪津”。据兼作导游的筏工介绍,“幼溪”是明代兵部侍郎陈省的号。陈省罢官后隐居于此,为泛舟便利,自辟了一个渡口名曰幼溪津。</p><p class="ql-block">  筏工指着岩壁上的字说,看见了没有,那个“幼”字的“力”写成了“刀”。陈省对摩崖石刻情有独钟,在武夷山留下了几十处石刻。奇怪的是,他所有的石刻,凡有“幼”字的,那“幼”中的“力”均是不出头的。你知道为什么吗?原来陈省罢官归隐后,自是心不甘气不平,寄情山水,也只是聊以自慰。他有意让这“幼”字不出头,寓意自己现在的境遇。他说,等到自己有朝一日重新复出,这“幼”字自然就出头了。可是,他陈幼溪一辈子也没能东山再起,所以这武夷山石刻上的“幼”字便永无出头之日了。排工师父开玩笑说“当官不得志,专写错别字。”</p> <p class="ql-block">远处溪中间的“茶灶石”,武夷山志记载当年朱熹号晦翁,陆游号放翁,辛弃疾号瓢翁,三翁共聚茶灶石,烹煮武夷嘉茗,共话家国情怀,探讨理学精髓,把茶话桑麻,是何等的快意人生啊!</p> <p class="ql-block">如来佛的手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