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20年9月22号至25号。我与先生抽空游走了十三朝历史古都西安。华清池、秦始皇兵马俑,黄帝陵、陕西历史博物馆等都是必去的网红打卡之地,顺便绕道去了黄河壶口瀑布,最有欣赏价值的是陕西历史博物馆,它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馆内宝藏目不暇接,令人叹为观止。藏品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品位高,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大家如果以后来西安无论是走过、路过一定不要错过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因时间仓促,参观只能是走马观花,漏拍了许多镇馆之宝非常遗憾。以下是我拍摄的部分馆藏品做了个美篇与大家分享,藏品说明来自馆内标牌、解说及百度。</span></p> <p class="ql-block"> 饕餮(tao tei)纹鼎 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宝鸡市扶风县任家村出土。饕餮纹是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史书记载“周鼎铸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意思是说饕餮是因为吃人哽咽,变成了有头无身的怪物,我们的祖先把它铸在器物之上,可能是为了告诫子孙不要贪吃、暴饮暴食,现代汉语中饕餮大餐,饕餮盛宴等用于商业活动的词都是由此而来的。</p> <p class="ql-block">鼎 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宝鸡市扶风县任家村出土</p> <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00年-1046年)1977年咸阳市朱礼泉县朱马嘴出土。</p> <p class="ql-block">铜方壶 青铜 春秋早期 陕西韩城梁带村出土 壶也是当时礼器中的一种重要器类,早期青铜器中方壶较少,扁圆壶较多,从西周中期开始,壶身成砖方形的方壶开始流行。</p> <p class="ql-block">芮公铜鼎 青铜 春秋早期 陕西澄城刘家洼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公羊传》何休注曰"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古代学者多以之论定周代存在较为理想的用鼎制度。众多考古发现表明,周代相同阶段区域中的墓葬出土鼎的数量虽不如文献记载那样理想化,但确实存在等级差异。</p> <p class="ql-block">波曲纹铜甗(yan)青铜 春秋早期 陕西韩城梁带村出土 甗是中国先秦时期蒸食用具,分为两部分,下部为鬲(li)用于煮水,上部是甗(yan),用来放置所蒸食物,中国人最早使用蒸汽的器具。</p> <p class="ql-block">窃曲纹带盖铜簋 青铜 春秋早期 陕西澄城刘家洼出土 澄城县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日己觥 西周 宝鸡市扶风县任家村出土。 镇馆之宝 觥(gong)是商周之际众多酒器中造型特殊的一种盛酒兼饮酒器。日己觥通体由盖和长方形器身组成,盖前端为双柱角變龙头,后端作虎头形,中脊为一只小龙,两侧各饰长尾凤鸟纹。器身曲口宽流,四角起扉棱,曲口饰回首變龙纹,尾随小鸟,器腹四面粗犷的纹饰组合巧妙,是西周青铜艺术中独具匠心的设计。日己觥器、盖同铭各18字。大意是天氏为亡父日己铸造祭器,庇护子孙万代。</span></p> <p class="ql-block">金怪兽 战国至西汉 (公元前475-公元9年)神木市出土 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四马车(复制品)秦 (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西安临潼区秦始皇陵陪葬出土。1980年12月青铜马车的发现,使专家们在修复的过程中发现了几个堪称世界第一的奇迹。天子驾六是我们古代的一种礼制行为,各王侯士大夫不得超越。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庶人一。</p> <p class="ql-block">跪射俑 秦代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身高121.9厘米 体重138公斤 1999年在陕西省临潼区秦始皇陵博物院二号坑重新与世人见面。跪射俑跪射姿势千年完好,一脸绿面在千军万马的陶俑中脱颖而出。秦始皇陵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侧面跪射俑</p> <p class="ql-block">马踏匈奴石雕是陕西省兴平市境内,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墓石刻,是留存至今的一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雕作品。</p> <p class="ql-block">青铜鹅 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西安临潼区秦始皇陵陪葬出土。青铜天鹅。站立在长方形青铜踏板上,伸颈欲鸣,弯曲回首,姿态万千。</p> <p class="ql-block">青铜鸿雁 秦 (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西安临潼区秦始皇陵陪葬出土。</p> <p class="ql-block">坐姿女陶俑 十六国(公元304-439年)手持各种乐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神平三年" 鎏金弥勒像 北魏(公元386-534年 ) 西安市西郊出土。这尊弥勒像面相长圆清秀,头戴花蔓冠,宝缯下垂至肩。内着"僧祇支“,外饰璎珞帔帛,下著薄裙,右手作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盘腿交脚坐于束腰腹莲台上。通体鎏金。在高足长床架的后侧面刻有隶书铭文,“神平三年3月8日,清信弟子杨伏生敬造弥勒金像一驱,其目的是避祸求福。</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鎏金佛菩萨三尊铜造像 东魏(公元534-550年)馆藏 通高35厘米,整体造型为一佛二菩萨,由主尊、背屏、左右胁侍菩萨、底座及两侧的翼形饰件等七个构件组成。各构件之间以榫柱与卯眼相插组合。这尊鎏金佛菩萨三尊铜像构思奇特,铸造精湛,装饰华丽,堪称佛教造像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 西魏(公元535年-公元556年)1981年安康市旬阳县城东门外出土。高4.5厘米,宽4.35厘米,独孤信印是一枚用煤精制作的印章,这枚印章是由26个大小不一的正方形和三角形组成的多面体,其中14个正方形印面上刻着规范的楷文阴书。</p> <p class="ql-block">汉白玉佛菩3尊造像 北周 (公元557-581年)</p> <p class="ql-block">跪起骆驼 北周 ( 公元557-581年)2009年征集 后排胡人俑 西魏 (公元535-556年)1966年咸阳市胡家沟侯义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清釉提梁倒灌壶 五代(公元907-公元960年)文物,1968年出土于陕西省彬县。清釉提梁壶壶身浑圆,有上提梁,一侧有流口,圈足。壶有盖但不能开启,与提梁一起装饰成一支俯首的荷莲。。提梁顶端雕饰一只长羽凤鸟,圆眼利吻,雄视前方。壶的腹部减地满刻华丽的缠枝牡丹花,下饰一周莲瓣纹。壶的底部中心有一梅花形小孔,灌水时将壶倒置,水自梅花孔注入,当有水自壶嘴流出时即注满,因壶内有漏柱与水相隔,壶放正时,底虽有孔而不漏,即倒灌正流。壶通体施青釉,略泛灰,光泽莹润,胎质坚细,色灰白。整个器物综合运用了刻、划、剔、贴塑等装饰技法制成,反映了五代时刻瓷工艺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壶嘴雕成一对正在哺乳的母子狮,母狮是前肢踞地,后肢蹲卧,仰头瞪目张口,神态凶猛,幼师趴伏于母狮腹下正吸吮乳汁,憨拙可爱,造型生动逼真。这件提梁倒灌壶在设计构思上与众不同,极富创造性。其造型结构新颖奇特。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为一体,可谓巧巧夺天工。纹饰繁富华丽,制作工艺及其精湛,充分展示了古代瓷工匠思独运的个性和才华,是耀瓷中至精至美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鸳鸯莲瓣纹金碗 唐 (公元618-公元907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 这是迄今发现唐代金银器中最富丽华美的作品,制作精妙绝伦。,典型的唐代艺术风格是罕见的艺术作品。可能是唐代中央官府作坊的制品。内壁墨书“九两三"应是唐代人称重后留下的记录。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鸳鸯莲瓣纹金碗捶作出上下两层向外凸鼓的莲花瓣纹,每层十片,上下轮廓相合,每一个莲瓣单元里都錾刻有装饰图案,上层主题是动物纹,下层是单一的忍冬花装饰图案。鸳鸯莲瓣纹金碗可能是皇室用的酒器。</p> <p class="ql-block">金碗高5.6厘米,口径13.5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1克。</p> <p class="ql-block">鎏金铁芯铜龙 唐 (公元618-公元907年)1975年西安市南郊草场坡出土 这铜龙是铁质的,通体鎏金,身体细长,两只有力的前脚紧扣地面,龙头与上身呈“S"型,龙嘴张开,露出牙齿和弯曲的龙舌,两只圆睁的双眼直视前方,龙角紧贴头部向后伸展,一簇鬃毛自龙角下方向后飞扬,龙尾从高高上扬的后肢处反折向龙头上方,整条铜龙身体流畅,极富动感,体现出唐代龙的生动美与气势美,堪称精品。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各种彩绘武士俑</p> <p class="ql-block">莲瓣纹提梁银罐 西安何家村出土。通高23.5厘米、口径17.5厘米、足径15.3厘米、腹径20.8厘米。盖面与罐身均錾刻六片相连的莲瓣纹。</p> <p class="ql-block">掐丝团花纹金杯 唐代 这只金杯20世纪70年代出土于陕西。杯高5.9cm,口径6.8cm,其口沿微微外撇,深腹,圈足。金杯的腹部焊接着四朵扁金丝编成的团花,杯沿与杯底上下各有一朵金丝如意云。团花本来镶有珠宝,现已脱落。可见当初这只金杯的外观是何等的华贵美丽。</p> <p class="ql-block">镶金兽首玛瑙杯 国之重宝。海内孤品,这件玛瑙杯选用缠丝玛瑙制成,纹理细致,层次感分明,杯型像牛角一样。前端雕凿牛头,牛眼炯炯有神,牛角弯曲着伸向杯口两侧,牛嘴部镶金,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整个造型静中有动,极富艺术感染力,无论材质、设计、还是制作工艺,这件牛首玛瑙杯当之无愧是唐代艺术精品,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赤金盆 唐( 公元618-公元907年)西安市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 唐赤金盆是皇宫内常用的洗漱器具,皇子(女)出生后三天,皇宫内要举行隆重的洗儿会,为皇子洗身时要用金盆,因此,也有人将金盆称作洗儿盆或浴盆。唐赤金盆虽然通体光素无纹,但却厚重、大方、显得高贵、典雅.、殷实、富足。折射出不同寻常的豪华大气。</p> <p class="ql-block">鎏金"裴肃进"双凤纹银盘 唐 (公元618年-公元907年)西安市北郊坑底村出土 银盘外錾刻的“浙东道都团练观察处置使大中大夫越州刺史……"裴肃进“及“点过讫"等铭文,蕴含了丰富的信息,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唐代金银器是上层贵族日常生活中的奢侈用品,在政治生活中也发挥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常用于皇帝赏赐和官员敬奉。</p> <p class="ql-block">四鸾衔绶纹金银平脱镜 唐 (公元618-907年)西安市东郊韩森寨出土 金银平脱是唐代器物装饰的一种方法,其工艺流程是把金银箔纹片粘贴在器物上,然后涂漆打磨,使纹片与漆面平齐,突显出漆地上的金银图案,以显得华丽夺目的艺术效果。此镜以4只口衔绶带、昂首展翅的鸾鸟为主题纹饰,四周以金丝同心结环绕,贴饰花叶形银片。鸾鸟自古被认为是带来幸福的吉祥鸟,"绶"与“寿"谐音,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p> <p class="ql-block">铜钹 唐 (公元618年-公元907年)馆藏</p> <p class="ql-block">斑斓瑰异 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彩陶。由于在烧制过程中铅釉助溶剂的流动,多种颜色交流融合,呈现出浓淡层次,错综复杂,绚丽多彩,以黄、绿、蓝三种颜色为主,俗称唐三彩,是唐代制陶业的一项杰出成就。它的出现和发展与唐代厚葬风气有直接关系,多用于陪葬,少部分用于建筑和生活陈设。</p> <p class="ql-block">三彩三花马 唐(公元618-公元907年)</p><p class="ql-block">1972年咸阳市乾陵懿德太子墓出土 三彩三花马被塑造的头小、臀圆、腿长,典型良马造型。所谓三花是指马鬃经精心修剪后形成三缕堞垛状的鬃毛,用"三花"来装饰马,是唐代宫廷和贵族间流行的时尚,也是良马和等级的体现。唐太宗陵前的“昭陵六骏"马鬃都被修饰成三花的样子。唐代绘画和雕塑中三花马也屡见不鲜。马鬃剪花的习惯可能是受突厥的影响,突厥马是唐朝马的主要来源图,突厥和唐王朝关系密切,他们经过贸易,进贡或馈赠等方式,把优良品种的马连带马鬃剪花的习俗都传入了唐朝。</p> <p class="ql-block">三彩梳妆女坐俑 唐 (公元618年-公元907年)1955年西安市东郊王家坟90号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三彩女立俑 唐</p> <p class="ql-block">彩绘釉陶戴笠帽女骑俑 唐 (公元168年-公元907年)咸阳市礼泉县郑仁秦墓出土 唐朝是一个宽容,开放的时代,妇女摆脱了礼教的羁绊,可以经常外出,而且穿着、婚姻表达感情甚少受限制。尤其是中唐以后妇女们不再坐轿,而是扬鞭策马在街市中穿行,考古发掘出土的众多骑马女俑形象正是唐代女性自由生活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三彩天王俑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1959年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三彩天王俑 唐 (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1959年西安市东郊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绘描金半身天王俑 唐 (公元618年-907年)西安市城区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绘镇墓兽 唐 (公元618-公元907年)</p> <p class="ql-block">彩绘天王俑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馆藏</p> <p class="ql-block">三彩载乐骆驼俑 唐 (公元618-907年)西安市中堡村出土 釉色鲜明靓丽,堪称唐三彩中的极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对研究盛唐时期的音乐、歌舞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三彩载乐骆驼俑 国宝级文物 骆驼张口嘶鸣,舌尖上卷,骆驼背上塑有一条长方形带有色彩花边的毯子。在两个驼峰上还加有一个深绿色的平台,最让人惊叹的是驼背上塑有八个神态各异的乐俑,其中七个男俑面向外坐成一圈,手里分别拿着不同的乐器,个个眉目清晰,神情专注,在七个男俑间,婷婷玉立着一位女子,她穿着白底蓝花长裙,头微微上仰,右手举至胸前,左臂下垂似正在载歌载舞,小小的驼俑背上,竟塑造出八个鲜活的人物形象,那样协调自然。可见唐代工匠能将艺术夸张和实际生活完美结合的技艺水平,从一个侧面也反映漫漫丝路上,人们以歌舞调解旅途寂寞的生活态度。</p> <p class="ql-block">彩绘仪仗俑群 明 (公元1363年-1644年)西安市长安区简王井村</p> <p class="ql-block">赤金走龙 纯金制成,均呈四足站立状,颈部弯曲成s形,尾部由粗而细,尾端还简短有力的回勾。龙的四肢与身躯焊接而成,胡须和鳞片等细部采用錾刻工艺制成,虽然是如此精巧的作品,但根本看不出任何焊接的痕迹,充分体现了工匠在制作小件工艺品方面的纯熟技艺。</p> <p class="ql-block">瑞兽葡萄镜 唐( 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汉中市西乡县出土 瑞兽葡萄镜是唐代新出现并最有影响的镜类之一,流行于唐高宗开元时期。镜背纹饰高浮雕,形态各异的瑞兽穿梭嬉戏在葡萄藤间,充满了生气。瑞兽是以狮子为原形,经过艺术再创作的特别形象。葡萄经丝绸之路传入长安,它茂密的果实象征着"多子多福"。这类铜镜将来自西方的葡萄、瑞兽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相融合,故被誉为"凝结欧大陆文明之境"。</p> <p class="ql-block">白瓷双龙柄执壶 唐 (公元618-公元907年)馆藏</p> <p class="ql-block">汉白玉佛像 宋 (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宝鸡市风翔县出土</p> <p class="ql-block">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国宝级文物,这件银罐综合运用了錾刻、鎏金、焊接、切削等多种工艺制成。提梁焊接在罐肩上的两个葫芦形附耳之内,可以自由活动。银罐纹饰鎏金,器身满饰珍珠地纹。罐身花纹以鹦鹉鸳鸯为中心,折枝团花缠绕四周,鹦鹉鸳鸯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并于团花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周围还有葡萄、石榴,忍冬和卷草纹样。盖内有默书两行:"紫英50两,白英12两"。通过墨书判断此罐用于储存贵重药物,盖子经过转动盖合非常严密,故罐内依然光灿如新。</p> <p class="ql-block">黑釉“油滴"碗 宋 (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渭南市出土。 "油滴"是宋代黑釉瓷的特殊品种之一,特点是乌黑的釉面呈现出金属光泽的小圆点,这些圆点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一样,因此也被称之为“油滴釉"。油滴釉是黑釉中一个特殊的种类,属于结晶釉。这种工艺要求高,火候很难把握,只有在摄氏1100度时才会出现这种结晶釉。这件是迄今所见同类器物中体量最大的一件黑釉碗,堪称瓷中瑰宝。国宝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钟山石窟 位于子长县安定镇东1公里处钟山南麓,始建于北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其后历代均有凿修。现有5窟,坐北面南,总面积约500平方米。中央主窟平面呈长方形,面阔16.7米,开窟口3个,并建有5间歇山顶大殿,窟内顶部为3个莲花藻井。中央佛坛高1.4米,宽11.5米。进深5米,坛边有8根石柱上承窟顶,佛坛上下有16尊高2至3米的圆雕佛像。窟四壁和坛柱四面浮雕大小佛像万余尊,雕刻细腻,极富神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釉陶武士俑 南宋(公元1127-1279年)2006年6月汉中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骑马俑 元 (公元1271-1368年)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耶律世昌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武土俑 馆藏</p> <p class="ql-block">青玉鸳鸯 清 (公元1636-1911年)馆藏</p> <p class="ql-block">象牙裁纸刀 象牙萝卜 象牙白菜 象牙宝剑 清 (公元1636-1911年)</p> <p class="ql-block">“白玉有孔"带銙 带銙上的方形孔,名"古眼"与九环蹀<span style="font-size: 18px;">躞(die xie)带</span>上的环功能相同,也是用来系挂<span style="font-size: 18px;">蹀躞的,从</span>考古发现看这种带銙的流行时间从初唐到辽代前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陕西国宝系列持展 法门寺出土的皇家茶具 滚鎏金飞鸿毛毬路纹银笼子 1.储茶器</p> <p class="ql-block">鎏金鸿雁纹银茶碾子、碢轴 2.碾罗器</p> <p class="ql-block">鎏金飞天仙鹤纹壶门座银茶罗子 3.筛茶器</p> <p class="ql-block">鎏金蕾钮摩羯纹三足银盐台 4.储盐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鎏金舞马衔杯文银壶(复制品)壶体为白银质地,壶身扁圆型,上方一端开有竖简状小口,壶盖帽为捶揲成型的覆式莲瓣,顶中心铆有一个银环,环内套结了一条长14厘米银链提梁相连。壶肩部焊接着一端有三朵花瓣的弓状提梁,在壶身两侧模压出两匹相互对应的舞马形象,这种衔杯的设计极便于外出骑猎携带又便于日常生活使用,唐代工匠的设计艺术让我们现代人敬佩不已。</span></p> <p class="ql-block">“开元通宝”银钱</p> <p class="ql-block">“开元通宝”金钱</p> <p class="ql-block">迦楼罗金翅鸟 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素面提梁银罐</p> <p class="ql-block">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这件银香囊呈球形,通体镂空,唐代盛行用金银贵金属制作香囊,出入于上流社会,是唐代贵族身份的一个标志,香囊无论怎样转动,里面的香料不会洒落于外。这种奇妙的现象是由于香囊内部有双轴相连的同心圆机环,无论球体怎样转动由于机环和金盂重力的作用,使金盂总能保持水平,里面的香料不致洒落。其设计之科学与巧妙,令现代人叹绝。香囊顶部还设有环链和挂钩,即可悬挂又可佩戴。</p> <p class="ql-block">银香囊构造原理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编钟</p> <p class="ql-block">诸侯们吃饭,不弄套编钟敲击奏乐,不弄个七鼎六簋几百斤吉金陪衬,那不叫吃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