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婚礼

宏观影像

<p class="ql-block">  在鲁北地区,农村人家过日子,有三件大事,那便是盖房子、娶媳妇、生孩子。结婚是一个人一辈子的大事,一家老少甚至街坊邻居都十分关注和重视。过去农村的婚礼风俗讲究很多,随着新中国成立后一轮轮的移风易俗,也都慢慢地简化了。但毕竟城乡还是有一些差别的。我一直梦想着拍一拍乡村的婚礼,留下一点乡村婚俗的影像。庚子年的冬天,终于有机会圆了这个梦。</p> <p class="ql-block">  前一天的下午,村子里就热闹起来了。一个家族有喜事,几乎全村出动。老少爷们老来帮忙,男的领着娃娃们到男方近族的大门贴喜联,妇女们则忙着布置新房。婚庆公司的工人们在胡同口扎起大大的拱门,街头巷尾彩旗招展。喜庆的锣鼓敲起来,动听的唢呐吹起来,来自外县的乡村的演出班子也在搭建舞台。整个村子都沉浸在一片喜庆的气氛之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喜主的门口,停放着一辆整体餐车。过去招待客人,多是在院子里垒灶,满村里借餐具,有时还要借用小学校里的桌凳。现在也实行服务外包了。整体餐车上桌凳、餐具一应俱全,省去了许多的麻烦,这也是一种与时俱进吧。</span></p> <p class="ql-block">  傍晚前后,吹鼓手在大门前奏起乐来,名曰“响门”。新郞官的晚餐是由“拿毡的”陪同共进的。晚饭后,吹鼓手伴奏,新郎官开始给长辈磕头。先是爷爷奶奶,父母,之后是伯伯,姑姑等。然后到新郎到全族长辈家叩拜,叫“拜门”。</p> <p class="ql-block">  所谓“拿毡的”,就是在操办过程中的总协调,也是礼宾。一般由乡亲中德高望重且能说会道的男士担任,负责相关礼仪的指挥。在新郞磕头时,把手中的红毡提前铺到地上,然后喊道:某某给爷爷奶奶磕头了!</p> <p class="ql-block">  大街上孩子们开始燃放烟花爆竹,平时静谧的乡村夜晚,顿时五彩斑斓。</p> <p class="ql-block">  大门口,请来的演员在卖力地表演。有传统的唢呐独奏,也有激情的现代舞。老奶奶抱着小孙子看得入痴入醉。</p> <p class="ql-block">  屋内,婶子大娘们忙碌着包饺子,也是一片欢声笑语。按照北方的习俗,在结婚的时候一定要吃饺子。饺子通“交子”,寓意早生贵子。同时,饺子的形状蕴含着“团圆”“元宝” “出门发财”等等吉祥的寓意,是对新人诚挚的祝福。</p> <p class="ql-block">  亲戚朋友们闹腾到十点左右,便开始喝喜酒,划拳行令,微醉方散。</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天还不亮,迎亲的队伍就启程了。乡村上空又燃起璀灿的烟花、震耳的爆竹声,锣鼓声、锁呐声交织成欢乐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  有一个十几岁的孩童作为挑夫走在车队前边。挑夫者,挑福也。扁担上担的是棒子、衭子、豆腐等,都是取意谐音,如,棒子、富子、都有福,祝福一对新人和喜主家族。</p> <p class="ql-block">  迎新的车队每到一个十字路口,车队最后一辆车上会扔下一串鞭炮。</p> <p class="ql-block">  到了新娘子家中。女方的长辈在大街上热情地迎接着娶亲的队伍,摆上酒席招待拿毡的、新郎官和压轿童。</p> <p class="ql-block">  招待女婿的这一桌并不总是和风细雨,也有相对粗暴地嬉闹。这不,一帮小伙子们正在闹女婿呢。一个帅哥用筷子串起好几个馒头,一下子添到新郎口中,惹得大家哄堂大笑。</p> <p class="ql-block">  同时,胡同里的车队开始装嫁妆。女方的老人送给姑娘的几铺几盖都被隆重地装上了车。而吹打的班子不停地忙碌,为一对新人助兴、祝福。</p> <p class="ql-block">  此刻,新娘子这边也是热闹非凡。姐妹们都在抢着与新娘子合影留念。姑娘十分珍惜在娘家的最后时光,与姐妹们依依惜别。</p> <p class="ql-block">  新郎这厢还有一个有趣的环节,是新郎给新娘挑菜。新郎要从酒桌上的菜品中,挑出新娘喜欢吃的菜和饭,交给一位老者送到新娘子闺房,由女性长辈喂新娘子几口。</p> <p class="ql-block">  时间差不多了,新郎官从宴席上起身,手捧鲜花来到姑娘的闺房。这时候的环节是最热闹的。新郎敲门,里边不开,需要反复往门缝里塞红包。几经周折之后,才允许进门。进门之后,要做各类游戏,包括给伴郎穿裙子、抹口红,让新郎念绕口令,对婚后的生活表态,要对新娘如何如何好,等等。一套繁琐的游戏下来,才让新郎找新娘的鞋子,诚心诚意地为新娘子穿上大红色的鞋子。抱起新娘,经过小院,一直到胡同里,小心地放到婚车上。女方送闺女的宾客各自上车,车队在鼓乐和鞭炮声中离开新娘的村庄,一路奔向新郎家。</p> <p class="ql-block">  车队行进到新郎村中,婚礼进入高潮。先是下轿前一番程序,要给新娘子照镜子让新娘子理好装,还要在车门前准备好下轿石,不能让新娘子的脚沾了地。</p> <p class="ql-block">  之后便是拜天地了。农家小院里,由司仪着,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然后便由新郎抱起新娘子进入洞房。来到房间后,新人互相喂饺子,然后旁边人问生不生,这时候异口同声地说生,这是寓意着婚后早生贵子,多子多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吃完饺子,还有一个填枕头的环节。新郎新娘先填,棉花,筷子,花生,红包,往枕头里塞,寓意着快快生,花着生。之后是娘家来的女送客再来填充,一般是姑姑或婶娘等,一些地方有所谓“姑不接姨不送”的规矩。</span></p> <p class="ql-block">  填完枕头,就开始闹房了。也叫“殃喜”、“要火烧”,小叔子和下辈人都来戏耍殃闹,有的大岁人和长辈也来凑趣,所谓“新婚三日无大小”。</p> <p class="ql-block">  闹腾一段时间后,就有人高喊,行了行了,要照合影了。于是全家便在院子里分别合影。然后客人们便去饭店吃喜酒了。</p> <p class="ql-block">  门外,婚庆公司的人员开始拆大红拱门了。</p><p class="ql-block">  一场乡村婚礼就这样圆满落幕了。</p> <p class="ql-block">  民间风俗是具有标识性的活态文化,是一套独特的文化符号。这些世俗的生活文化,浸透在百姓的日常生活而日用不觉,却成就了一种独属我们国人的礼乐风景。</p><p class="ql-block">  拍摄了一场乡村婚礼,虽然已经有很多城乡融合的印迹,但我还是深深感受到一份浓浓的文化乡愁,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古典遗韵。</p><p class="ql-block">  而今,农村的年轻人都在城里就业,结婚前也在城里买了房。这对新婚夫妻就在城里有稳定的工作、刚买的婚房。他们为了满足自己长辈的意愿,回到故乡按照老家的风俗举行婚礼。或许,过不了几年,连这样传统与现代混搭的婚礼也拍不到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 25, 25);">杨光军,生于六十年代,现供职于山东某高校,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摄影作品多次在大赛中获奖,在巜散文百家》、《大众日报》、《时代文学》等省以上刊物发表诗歌、散文二十余篇</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