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人海匆匆,天南海北,没想到就遇到了沈姐。</p><p>我这人一生潦草,不善言辞推诿,与之结交之人,不多。而沈姐,一个外省女子,居然于我的徒步道途一见如故。</p><p>也是粉黛子草结缘。那日,去看粉黛子草,匆忙仓促,熙闹的人群中,沈姐也在其中拍照,记得她说:我买的彝族服饰,你穿上拍照一定好看,你是第一个穿呢。温侬软语的普通话,乌黑的长发,静如秋水的眸光。信任始于初见,居然乖乖的任她帮我整理穿戴。她身上传递给我的细腻,温柔,像我姐。也许人之交往,大抵还是最初的好感,也不见得她有多漂亮,也说不出她究竟哪里好,但看到她,就有莫名的亲近感。她说有机会,你穿汉服拍照,也好看。</p><p> </p><p>因为拍了照,便加了微信。知道了她经营的客栈:梦寻花海。后来翻看彝族服饰的照片,果然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喜悦之情油然而生。由此浮想她的客栈:风起吱嘎吱嘎响的木栅栏,爬壁虎覆满整幅壁墙垂挂在窗前,院落里开着白色的雏菊和红色的月季。她一团静气的坐在阳光下,面朝大海,喝茶,聊天。不知何故,我私下里习惯把她的客栈认定成沈园,也许沈园更赋予了我一些幻想的文艺色彩。由此又忆起那日她帮我整理衣衫时指尖的温婉。</p><p> </p><p>后来她留言,因为疫情影响,客栈冷清,会离开一阵,回来再联系。期间便读她的美篇:带着听障者和老父亲《走遍大凉山》。她说:听障者在无声世界里是用心灵和眼睛观察世界!而她便是那些无声世界的光明使者吗?她将带着他们走过大凉山的山山水水,记录下他们走过的光辉历程。我始终相信我的直觉和眼光,善良的人,她身上自带光环。沈姐于我,便又带了几分传奇色彩,是怎样的阅历和经历,滋养了她的细腻,宽厚与善良,热情。</p><p> </p><p>元旦,未能参加她组队参与的庆元旦化妆徒步活动。但亲眼目睹了穿着汉服的沈姐,带着她着装彝族服饰的团队。唱着,跳着,笑着,像一团火焰点燃一路的激情,驱散了冬的寒冷。我们像故友一样,少了寒暄,熟络的打声招呼,然后各自忙碌。</p><p> </p><p>再见沈姐,是在鹅掌河的草地。冬日的离离原上草裸晒在阳光下,茫茫苍苍的黄,又温暖又远阔,很别致的田园风光。约了沈姐过来拍照,大抵的私心是惦记着她的汉服吧。沈姐带着她的家人(老父亲和听障老人)过来。她对他们的好,是一个女儿对于父母亲人的包容与爱护,是脸上温和的笑容,是眼睛里默契,碧云,黄草,暖阳,和风,温婉如水的柔情女子。让这片草地更多了一份温情的美丽。她帮我换汉服,捥发髻,古装,原野,长笛,团扇,纸伞,她传递的温婉气息让我眉目清澈,心境宁静。轻易就融进大自然,人景合一,拍出的照片美目盼兮,梦回唐朝。</p><p> </p><p>沈姐的横幅:走遍大凉山户外俱乐部,是她十年的期许,交友,徒步,一路风景一路歌。西昌只是沈姐的驿站,十年以后也许我们便是山河辽远的故人。而那时候的我们也会隔着距离,隔着时空聊一些花草和天气。因为那样的光阴也很美啊。因为我们此生不负遇见,不负这一程的惺惺相惜。</p><p> </p><p>恰好看到电脑壁纸上这样的一句话:有生之年欣喜相逢,不言盛景,不叙深情。</p> <p>摄影:三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