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台宣传队伍的一段史实

思路華語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东山对台宣传队伍的一段史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黄振桂/文 林长华/图 </b></p><p class="ql-block"><b> 东山与台湾隔海相望,地缘近,人缘亲。明清以来,铜山里人过台湾传衍的嫡系后裔,据不完全统计,达20多万人。单东山临解放前夕,被抓走的壮丁4792人,占当时东山总人口数6%,涉及“兵灾家属”家庭占全县总户数的50%以上。多少年来,一道海峡,两地相思。直到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台湾海峡才出现了和缓气氛,藩篱逐渐拆除,双向交流日趋频繁。</b></p> <p><b>  1980年,东山县委、县政府为发挥东山对台“窗口”的重要作用,提出加强对台宣传工作任务和要求,由县台办组建一支业余对台宣传队伍,其成员中主要由黄石麟、许九、沈双又、林亚顺、李适金、林长华、王玉喜、胡进文、黄辉全等单位、乡镇文化骨干组成。此外,返乡定居台胞王国柱和许多兵灾家属等知道此事,经常前来问询。漳州市“台办”领导陈易洲、科长陆丽华、刘子民等对此给予很大的关注。</b></p> <p><b>  对台队伍组建以后,随即展开工作。大家以滿腔热情,抱着“长桥若可连双峡,我辈甘为担石人”的无限情怀,深入到农村、城镇、家庭,访问收集各种素材,夜以继日地撰写宣传稿。作者们运用诗歌、散文、访谈录、讲故事、歌谣等文学形式,讲述了东山与台湾两地之间的人事沧桑、悲欢离合的真实故事;记录了两岸同胞有难相帮、遇险相救的骨肉情谊;讴歌了两岸同胞共搭海峡连心桥的古道热肠;介绍了家乡风土人情、建设新貌;描绘了两岸同胞携手合作、共同开发东山的广阔前景;宣传了东山对外开放、投资环境和各种投资优惠政策。历时16年共写了上千篇的宣传稿,分别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新闻》《解放日报》《福建日报》《闽南日报》《厦门日报》《中国旅游报》《国际商报》《工商日报》(台湾)《文汇报》(香港)《澳门日报》《世界日报》(菲律宾)《中华日报》(泰国);杂志《中国海关》《海峡两岸》《海峡瞭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福建前线广播电台、福建人民广播电台、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厦门人民广播电台、金陵之声广播电台和家乡的广播站、《石斋故里》乡讯等报刊、电台、广播站等新闻媒体。其中,有上百篇新闻报道稿被评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连续十几年受到省市“台办”表彰。</b></p> <p><b>  我记得比较知名的佳作有陈易洲的《海峡风潇潇 同胞情绵绵》、台胞吴炎真的《在家乡欢度元宵》、刘子民的《美国记者访问铜砵村》、高爱明的《福建旅游新区——东山岛》、江武烈的《良宵喜盛会》、林少丹的《同是故乡人 书画论古今》、孙用奇的《今日“寡妇村”》、林长华的《悠悠数十载 相隔故友情》、欧庆彰的《海峡连心桥》、许九的《明月相思万缕情》、林亚顺和沈双又的《今日西埔镇》、黄辉全的《精巧诱人的东山旅游工艺品》、孙英龙的《铜陵关帝庙》、洪干堂的《欲知故乡事 还须返乡来》、欧锡雄的《故友喜相逢 思念情更深》、王玉喜的《东山民众热切期盼两岸电信直通》、胡进文的《黄金有价情无价》等等。这些作品在广播电台播出,成为两岸同胞的信念,引起他们对家乡的深深思念。</b></p> <p><b>  通过对台宣传,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中产生了极其良好的社会效应。让移居台湾的东山同胞了解了家乡的历史乡愁;了解了家乡建设的巨大变化;了解了家乡亲人的期盼和家庭幸福生活的情景。从而,提高和加深了同宗同祖同根和文化同缘的认知感和认同感。</b></p><p><b> 例如:1980年5月4日,京、津台胞参观团来到东山,有煤炭工业部一位工程师、台籍同胞黄易涛(女)在参观团出发前,其84岁的老父亲再三叮咛说:“我们是明朝大学士、民族英雄黄道周的后裔。我们黄氏的根在闽南,你到福建要想办法找到祖家。”黄易涛谨记在心,当她看到铜陵关帝庙黄道周书写的对联,高兴地跳起来。继而,参观了黄道周故居,瞻仰了“明黄石斋故里”石刻和黄道周读书处。她说要把照片寄给在台湾的叔叔,要让他们前来认祖。</b></p> <p><b>  又如:1985年夏天,冬古村去台老兵潘先生回乡探亲,特地带来一包树籽。原来,潘先生是1950年被抓兵去台湾的。在台的三十多年里,无时无刻挂念着老家“山上山下光溜溜,风沙无情如猛兽。作物十种九无收,无处痛诉苦和愁”的情景。于是,他退伍后,就到树林里去采撷各种树耔,带回家晒干后收藏起来,准备有朝一日带故乡试种。殊不知回家探亲时,他一踏进东山岛,展现在他眼前的却是一片绿色的海洋,家人告诉他这是谷文昌书记带领群众造林的“东海绿洲”,他震憾了。忙把那包树籽掏出来,说明了原委,并说:“不用啦,留作纪念吧。”家人带他去瞻仰谷文昌陵园,他流着泪,激动地说:“这个人真伟大,是东山人的恩公。”这篇通讯稿在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和福建前线广播电台播出,许多在台的东山人收听后,回到家乡后都会去拜谷公谢恩。</b></p> <p><b>  他们辛勤劳动,付出了积极的贡献。为此,1996年东山与台湾同根文化研究会、东山县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决定,把对台对外宣传优秀文稿选编成册,起名《海峡桥》。时任东山县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高爱明同志,东山与台湾同根文化研究会会长黄振桂同志,欣然为该书作序,孙用钊先生为该书作了装帧设计,由漳州翰林印务公司印刷出版。</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