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1年1月7日,在这个严寒的日子,张厚德老师走了,到了没有寒冷的天国。</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是体育老师,又是学校历次田径运动会曾经的组织者。因此,凡是在1994年以前入校的山东农机学院、山东工程学院的校友,可能没有多少人不认识张老师的。</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1958年8月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体育系,后分配到我校任体育教师,在当时体育教师少、教学设备差的艰难条件下,他兢兢业业工作几十年,对学校的体育教学、体育器材维修制作、运动场修建等方面都作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77年体育教研室老师:从左至右范素香、张厚德、郭广温、李延忠</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张老师以校为家,始终关心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分别在1988年、1998年、2006年、2008年和2018年,他主动发起组织在校的老农机学院教职工,召开座谈会,为学校的发展建设献计献策,并每次都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88年10月11日部分老教职工合影,后排右一为张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98年10月20日部分老教职工合影,前排右一为张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08年10月8日部分老教职工合影,后排右一为张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18年4月15日部分老教职工合影,后排左一为张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 2017年11月,作为“老农机人”的张老师,为学校从德州迁至淄博55年有感,赋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五十五年一瞬间,少壮今已耄耋年。 </p><p class="ql-block"> 为国育才齐奋进,风雨征程不畏艰。</p><p class="ql-block"> 以校为家重勤俭,不计得失做贡献。</p><p class="ql-block"> 喜见学校宏图展,夙愿了却亦欣然。</p><p class="ql-block"> 下面是根据张老师口述,我记录他回忆的几件往事,以作为对他逝世的深深怀念。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厚德老师回忆往事》</p><p class="ql-block"> 一、到农机学院报到</p><p class="ql-block"> 1958年8月,我从山东师范学院体育系毕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山东师范学院的张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 8月26日,在山师学校礼堂学校人事处长公布我们的毕业分配方案,当念到我的名字时,我竖耳静听、心中只跳,但到关键的我被分配到什么学校时,处长念的却很不连惯,我只听到“山东什么(没听清)机械”停顿一下又念出了“化学院”三个字。公布完分配方案后,处长又宣布,报到时间为3天,过期按不服从分配处理。</p><p class="ql-block"> 会后,我立即问处长说,刚才我没有听清楚,我分配的这个学校究竟是什么名字?他又对着我的名字看了一下方案上的学校,告诉我说是:“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我又问,这个学校在什么地方?他说,好像是新建的一所高校,他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让我到省教育厅高教处去问问。</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就跑到省教育厅高教处,一个同志说,这个学校在济南,具体位置他也不清楚,可能在花园庄方向。</p><p class="ql-block"> 回到学校我借了辆自行车,就沿历山路向东奔去。由于我刚学会骑自行车,向东又是个大下坡,不用脚蹬车子就自已跑的很快,慌乱中也找不到车闸在哪里,急出一身冷汗。</p><p class="ql-block"> 到了老《大众日报》社附近,我用脚狠磨地面,车子方停下。我朝西望去,见一处有个工地,树上挂着“山东机械学院筹备处”的牌子,我想,这个牌子上既没有“农业”,又没有“化”字,不像是我去的学校,我就继续往东去,也没有找到。</p><p class="ql-block"> 回来我又去了省教育厅高教处,还是那位同志说,你走后我想了想,这个学校是在德州!</p><p class="ql-block"> 我又急忙回到学校,办理完离校手绪,就将有些离校前的善后工作交给我们班团支书处理。8月30日,我匆匆收拾了简单的行李和不多的用具,到济南火车站赶乘去德州的火车。</p><p class="ql-block"> 从德州火车站下车后,我问路人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的位置,他们都说,没有听说德州这个地方还有什么学院?我又问了几个人,都说不知。后我问了一位年龄大的老者,他沉思一下说,好像东堤有个农业学校,你去那看看吧。这时我也只好去那里看看再说。</p><p class="ql-block"> 于是就雇了辆三轮车,经过一片片庄稼地,行了约6—7里地到了东堤,下车后看到一门口挂有“德州农业机械化学院筹备处”的地方,心想牌子上虽然是“德州”而不是“山东”,其它都一样,可能就是这里吧!</p><p class="ql-block"> 进去一问果然就是这个学校,后来方知,这个学校原来是在济南的“山东济南农业机械化学校”5月21日才由济南搬迁到德州,8月25日才正式升格为“山东德州农业机械化学院”,怪不得就连山东师范学院 教育厅高教处都搞不清这个学校的具体名字和地点。</p><p class="ql-block"> 当天,我到人事处见到马洪秘书,报到安顿好后,第二天8月31日,就分配给我教学任务。当时也没有什么教学计划,也没有写教案,我只好按我在大学时老师教我的给学生上课的程序:集合,点名,自报家门,预备动作,示范,练习等,开始了我第一次的教学生涯!</p><p class="ql-block"> 9月1日,我参加了学校隆重举行的建院典礼,此后我一生就在这个学校工作生活,至今已有62年!</p><p class="ql-block"> 二、制作第一枚山东农机学院校徽</p><p class="ql-block"> 到学校不久的一天,校领导找我说,我们在济南标牌厂定做了校徽,你是从济南来的,你去那看看制作的怎么样了?我就出差到济南,找到那个济南标牌厂。厂方问明我的来意后,就说你们校徽的材料用的是铜,我们厂现在铜材料不够,你们要想办法解决。</p><p class="ql-block"> 我返回学校向领导汇报后,学校就发动教职工找铜材料,大家找了一些如铜把手等,还有一位职工献出了他们家的铜炒瓢,但这也不够。怎么办?</p><p class="ql-block"> 这时正是“大跃进”时期,德州市体委发给学校几支小口径步枪和三千发子弹,让学生在射击中打出“跃进”成绩,此事就让我来负责。按规定射击后的子弹壳应该上交市体委,由于子弹壳是铜的,我就扣下没有上交(当时管理有些不严,事后也没人追究此事),加上这些子弹壳总算凑齐了制作校徽所需要的铜材料。</p><p class="ql-block"> 我带着这些铜材料又到济南标牌厂,这时厂方问我你们学校是什么名字?我当时随口就说:“山东农机学院”,这实际上是不规范的校名简称,厂里就按这个校名制作出一批校徽,并且打印上编号。其中1至5号是按校领导排名的领导人校徽,当时我也不知这些规矩,就随便拿了一个3号戴上回学校,校领导见我戴的是3号,还批评了我。 </p><p class="ql-block"> 这批校徽因为是简称,不久就收回。半年多以后,因学校改名为“山东农业机械化专科学校”,就制作了新校名的校徽。可惜现在没有保留下这名为“山东农机学院”的这批校徽的实物。</p> <p class="ql-block"> 三、勤俭制作体育器材</p><p class="ql-block"> 1970年,学校搬迁到兖州参加“山拖大会战”时,学校的体育器材都搬迁到了兖州。但从兖州搬迁回淄博时,因搬来搬去的来回折腾,篮球架、攀登器等丢失损坏相当严重。如搬迁前好好的篮球架,回来时架子七扭八弯,到处是开焊,已不能使用。</p><p class="ql-block"> 为了迎接76、77和78级学生,我们一方面维修后投入使用,另一方面,郭广温老师向学校申请,以每副1500元的价格买了2副标准篮球架。当时的1500元相当一名教师3年的工资,可说是比较昂贵。</p><p class="ql-block"> 为了节约开支,我们就自己动手制作篮球架。我建议在财务处的徐申祜同志到东营胜利油田买了些7寸钢板,我亲自按篮球架标准绘制了图纸,由学校实习工厂加工、焊接,又自己制作篮板和涂漆,共加工制作了4副篮球架,总共才化了900多元,平均每副240元。</p><p class="ql-block"> 为了迎接1976年学校恢复后的第一届春季运动会,由于学校经费紧张,买不起合金的跨栏架,正好这时学校76级农机专业的学生在淄川罗村农机厂开门办学,我就跑到罗村农机厂,在废料堆里找了些适合的圆钢料,在工厂弯成所需的形状,制作成了高、中、低栏,保证了运动会的顺利进行。</p><p class="ql-block"> 四、自力更生修建田径运动场</p><p class="ql-block"> 1985年,学校在校生人数已达1629人,原来的简易田径运动场已不适应教学要求,为此,我们体育教研室研究,由我起草向学校申请修建新田径运动场的报告,我在报告中建议,为节约经费,增强师生的劳动观点,号召全校师生员工,自己动手,自力更生,修建校田径运动场。</p><p class="ql-block"> 报告很快就得到学校批准,并成立了我参加的修建新田径运动场领导小组。</p><p class="ql-block"> 我校田径运动场于1987年3月开工,到7月初一期工程竣工。所有工程任务都由学校2000多名师生员工组成的劳动大军在业余时间义务完成。共完成土方近4000立方米,石、砖、炉渣等粗料2500多立方米,细灰料5000多立方米。师生们在劳动中表现出了高度的艰苦创业和吃苦耐劳精神,在此过程中,我和教研室的几位老师规划、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日夜操劳,并在各单位之间还展开了劳动竞赛。因此,整个工程进展顺利,质量优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师生自力更生修建的田径运动场</span></p> <p class="ql-block"> 1988年10月18日至19日,学校秋季运动会在师生自己修建的新田径运动场举行。这是在由于无运动场地,间隔几年后举行的全校规模的大型运动会。通过这次运动会,证明师生修建的新田径运动场,完全符合标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新田径运动场举行运动会</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