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正能量 秀秀家乡美, (十)

华夏酒文化博物馆

想去石人洼村看看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秦禾,本名秦宏亮,男,1965年出生于陕西省富县;陕西省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近年在中国诗歌网等多类媒体发表作品百万余字,多次获中国小说学会、省市作协的文学赛奖励;著有长篇小说《葫芦河》、散文集《天食》等。</p> <p class="ql-block">  在电脑上游览,我看到“新安(县)万人群”里,石人洼村人引用诗人席慕容的《乡愁》作了片头诗——</p><p class="ql-block"> 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p><p class="ql-block">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p><p class="ql-block">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p><p class="ql-block"> 仿佛雾里的 挥手别离</p><p class="ql-block"> 离别后</p><p class="ql-block">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p><p class="ql-block"> 永不老去</p><p class="ql-block"> 此诗仿佛是诗人专门为石人洼所作,恰如其分地将村民浓浓的思乡之情,从短短的字里行间流淌出来……</p><p class="ql-block"> 诗下面是该村的“片头图”:石人洼村卫星地图,洛阳华夏酒文化博物馆。一个小村竟然建了博物馆,这便让我有了一探究竟的兴趣;图后寥寥的小村简介,却立刻显露了不少村民外出务工的端倪:石人洼村位于新安县磁涧镇南部,全村有一千余人,耕地面积一千五百余亩----人均耕地一亩半,显然只靠种庄稼经济收入是甚微的,于是,该村“群众收入大都来自到外出务工和经商……”</p><p class="ql-block"> 勿需隐言,近代之前的千多年间,黄河水患致河南百姓向着四处迁徙的举动已是不争的史实。我的岳母的就是从老家新安县移居陕北某城的,这也是我对中原民俗文化感兴趣的一个缘由。从勤劳善良的岳母身上,我见到了新安人的做派。岳母如今已近八十岁高龄,来陕北生活已经有四十多年了,迄今却依旧操着一口浓重的“新安普通话”,足见河南民俗传统文化对她浸润之深透。她把辣椒仍旧叫做“秦椒”,花生叫做“落花参”,西红柿叫做“洋柿子”,把行、好说成“中”——这个字兴许最能代表中原人民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当岳母知道我要写她老家的一些文字时,连声道:“中!中!”兴奋得眼角皱纹又扎了堆……</p> <p class="ql-block">  新安,秦时置县,取新治、安宁之意,历为九朝古都洛阳的西向门户。我以为无论历史如何演变,社会平安都是关键,为此在近年从事民间传统文化研究和植物葫芦工艺雕绘时,将吉祥词“福禄寿喜财”的“五福”里,加了一个“安”变成“六福”,得到民俗行家的一致认可——没有安定,前面五个吉祥寓意都是妄想!</p><p class="ql-block"> 千年古县新安,山山水水,草木土石,都承载着古文明的气息和元素。据史载,此地是河洛文明的发祥地,讲述宇宙、四季变化奥秘的上古奇书《易经》就源于三皇五帝时的“河图洛书”,后世人不断改之,形成了后来的《周易》。迄今很少人参透《易经》,那么该奇书的渊源“河图洛书”,难以想象会是多么的深奥呢!</p><p class="ql-block"> 在新安一带,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的遗址,遍地皆是;一种特有的矸子土,自古以来就是制作甘泉瓷、新安窑的上好材料,黄河贡砚位列中国“四大名砚”其中;随手捡起一块黄河石,它上面的神秘图案,都会让赏石人惊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樱桃谷里那百余棵千年古樱桃树,都有诸如“八仙树”、“斑鸠救母”等等一段段奇妙的传说。这里的千唐志斋,是全国最大的墓志铭博物馆,每一块石碑都见证了大唐时代的风云变幻;“诗圣”杜甫《三吏三别》中的《新安吏》也是作于此地……</p><p class="ql-block"> 然而,当时光流转到当下,新安的发展却到了不得不“古为今用”的境地。当依靠煤电铝产业为支柱的工业明星县,拆除、淘汰一座座污染企业来解决环境问题时,挖掘传统文化,壮大生态旅游业,就成为了助推乡村振兴的较佳选择。</p> <p class="ql-block">  恰好,新安县地貌条件就适合发展生态环境建设。该县介于黄河与秦岭余脉之间,境内是四山(荆紫山、青要山、邙山、郁山)夹三川(青河川、畛河川、涧河川)的地形,其鲜明的特征是:“山高,岭多、河谷碎,七岭、二山、一分川”。县辖的磁涧镇也是多山多水的地形,大致为:“三岭(涧南秦岭、涧北邙山岭)夹两川(磁涧河川)”,其村名就显露了洼多沟多的特点——我在网上大概地阅览了一下,全镇三十一个村,与“洼”相关的如石人洼、兰洼、前洼等村名有七个之多,与“沟”相关的如寺沟、游沟等村名也有五个……</p><p class="ql-block"> 同时,不得不赏识石人洼村民,近期在倡导发展生态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表现出的睿智!村人找来资深地情文化研究人员,深入挖掘整理历史文化遗存以及炎黄母族有蟜氏、蜜蜂图腾、“石人显灵为路人解危救难”等等神话传说,打造了以有蟜氏文化生态园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品牌,建成了荟萃万余种名酒的“华夏酒文化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我很赞赏当地地情文化研究学者,在挖掘一些山名、地名及神话传说方面,他们引经据典,追根溯源,遍地探查,始终保持了严谨的史学观。如在追溯平逢山等名字上,以《山海经•中次六经》为凭:“缟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在考证炎、黄母族有蟜氏的踪迹方面,以《国语•晋语四》所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些经典古籍,很有可信度和说服力。</p><p class="ql-block"> 但我以为,对待远古神话、传说的态度是:首先要有“根”,尽量找权威性的典故,即使千多年的口口相承也得尊重传统;同时也可以在“根”的基础上演绎,不必过于死板教条。例如,史籍《帝王世纪》记载黄帝母孕生黄帝是这样的:“见大电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付宝,孕二十四月,生黄帝……”电感应就能怀孕,怀胎二十四月才生下黄帝?这令现代人也匪夷所思。然而后人却能从侧面推测那个时代的一些信息:黄帝出生在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那时人类的生育繁衍很不易;后人想把以德治天下的“有熊国”部落首领黄帝描述得尽量伟大一些……</p><p class="ql-block"> 其实,神话、传说都是后人的“人话”,它的发端是模糊朦胧的,经后人不断地描绘雕琢,才使它演绎得清晰完美。将著名作家史铁生《病隙随笔》里的一句话放在此处兴许就能说明问题:“每一个人都是一种消息的传达与继续,所有的消息连接起来,便是历史。”</p><p class="ql-block"> 目前石人洼村既已找到了传说“炎帝母族有蟜氏是以蜜蜂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文化基因,那么就把它融进生态文化园去,做好演绎和传承即可。蜜蜂那不知疲倦的“勤劳精神”,个体遭受攻击而蜂拥齐上的“团队精神”,面对强敌不惜拨出蜂针而结束生命的“奉献精神”,始终保持蜂箱洁净的“自律精神”,这些精神都对人们有深刻的借鉴和启迪作用。</p><p class="ql-block"> 至于村旁的凤凰山,虽有史料佐证过去呼作“廆山”,但现在也大可不必把名字改回去,因为此山名的演绎也是历史变迁的必然,“凤凰图腾”更能说明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显露千多年来百姓对平安幸福生活的期冀!</p> <p class="ql-block">  古代传说中的鸟王——凤凰,是《山海经》记载的七十五种的奇异怪兽之一,古人描绘它的形状是:鸡的头,蛇的脖颈,燕子的下颔,乌龟的背,鱼的尾巴,五彩颜色,高六尺左右。《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成书年代久远的富于神话传说的地理书,就连汉代的司马迁写《史记》时都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p><p class="ql-block"> 《山海经》原文载:“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胸)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p><p class="ql-block"> 以上用现代汉语解释大概意思是——丹穴山,山中有一种鸟,形状像普通的鸡,全身上下是五彩羽毛,名称是凤凰(雄为“凤”,雌为“凰”),头上、翅膀、背部、胸部、腹部的花纹依次是“德”、“羲”、“礼”、“仁”、“信”字的形状。这种叫做凤凰的鸟,吃喝很自然从容,常常是自各儿边唱边舞,一出现天下就会太平。</p><p class="ql-block"> 国外神话中的“不死鸟” 相似于中国神话中的凤凰,但还是有差异。不死鸟的神话是始于约六千年前的古埃及文明,凤凰的传说始于约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古埃及文明中,不死鸟是太阳的象征,它在夜幕降临之时逝去,在黎明来临一刻重生;在阿拉伯半岛,传说不死鸟每五百年会浴火焚身,随之在灰烬中会诞生一个新生的不死鸟;在古希腊文明中,传说不死鸟的声音极其美妙,每日黎明它会沐浴在水中引吭高歌;欧美神话传说中,不死鸟被称之为火凤凰,象征着重生、不朽、美好……显而易见,无论国外将不死鸟神话得如何奇妙,却都没有像中国凤凰这样承载着丰富具体的“道德元素”——德、义、礼、仁、信!</p><p class="ql-block"> 石人洼,这个山清水秀,传说纷纭的小村庄,已值得我去走走,去看看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u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洛阳凤泉酒博酒业有限公司出品</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