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9游杜公祠

云淡风轻

<p class="ql-block">杜公祠位于长安区韦曲镇东的少陵塬畔,距西安约12公里,是杜甫的祠堂,它北倚少陵原,南临樊川,祠内花草茂盛、环境幽雅,是一处游览胜地。展室墙壁上有《唐书·杜甫传》、《杜甫年谱》、“杜甫足迹图”、“杜氏世系表”、“杜甫在长安行迹图”等。现杜公祠系清代重修,1960辟为杜甫纪念馆。</p><p class="ql-block">杜甫和少陵颇有渊源,他曾长期居住在少陵附近,又因远祖杜预本是长安人,所以自称“少陵” 、“少陵布衣” 、“杜陵野老” 、“杜陵野客”,诗集也以《少陵集》命名。杜甫在长安居住10年,又在关中各地颠沛流离4年多。754年,杜甫43岁那年,把全家接到长安少陵原,秋末,霖雨下了60余日,庐舍墙垣,颓毁殆尽,无法再维持,只好投奔妻子杨氏的亲族,到离长安120公里的奉先(蒲城)居住。755年,在左相韦见素帮助下,杜甫得到一个八品官职,11月从长安回奉先探亲,震惊朝野的“安史之乱”爆发,沿途所见种种社会动乱苗头,无限忧愤,写下《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八百字》长篇律诗,中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不朽名句。他的一生如同它的诗风一样沉郁苍凉而不失雄浑瑰丽,落霞满山的少陵塬上,也许可以再现当年的长恨秋歌!(文字来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虽然是小寒节气,天气晴朗,碧空如洗,丝绒般的天空宛如童话。</p> <p class="ql-block">祠堂外参天的古树,树龄都在210年了</p> <p class="ql-block">杜公祠的三株腊梅平均已经210多年,据说是西安最古老的腊梅树。每株腊梅都高达10余米,由十几股小树枝围绕而成,十分繁盛。</p> <p class="ql-block">走在树下,暗香幽幽,沁人心脾,四周都是百年的古树,仿佛时光倒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杜甫的一生分为四个阶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第一期、读书游历时期(712年-745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一个时期就是杜甫在34岁以前读书并且游历的时期,据杜甫《壮游》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又据《进雕赋表》:“臣幸赖先臣绪业,自七岁所缀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余篇。”由此可见,杜甫自七岁起便已经写诗了,到他43岁写《进雕赋表》时,应该连诗带文章有一千多篇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主要内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杜甫现存的诗,能确定是这个时期的诗,仅仅留存下来二十多首,其中代表作为《望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2、第二期、困守长安时期(746年-755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第二时期,包括杜甫35岁到44岁的十年间作品,这个时期,杜甫差不多一直住在长安,作品也基本是在长安所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一个时期对于杜甫成长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着重大的意义,这个时期结束了他年轻时期的游历生活,但另一个方面却又是一个新的以政治内容与社会内容为主的游历生活开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杜甫虽然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长安客居了十年,但他奔走献赋,仕途失意,郁郁不得志,也过着贫困的生活,由此也能接触到下层人民的生活,因而丰富了他创作的视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主要内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据杜甫现存的诗,这十年间杜甫写出了一百一十首左右的诗,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具有深刻思想的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3、第三期、陷安史叛军中、为官时期(756年-759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一个时期,包括杜甫45岁至48岁的作品,这个时期杜甫在逃乱时陷于叛军中为时九个月,后又为官约两年零两个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由于杜甫曾身陷叛军中,亲自尝到了国破家亡的痛苦,因而他这一时期作品最突出最显著的特征,便是杜甫的爱国精神。从作品质量来看,内容也非常的充实,已经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主要内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这个时期,虽然短短只有三年多,但是杜甫创作出了二百四十多首诗,其中以五律、五言古体诗最多,杜甫最长的五古《北征》和最长七古《洗兵马》均是这个时期创作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其它著名的作品还有:《三吏》、《三别》、《春望》、《乾元中寓居同谷县歌七首》等。尤其是三吏三别是杜甫的现实主义的一个光辉顶点,是他那种“穷年忧黎元”的进步思想。所谓“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说的正是这三吏三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4、第四期、漂泊西南时期(760年-770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最后一期,包括杜甫49岁到其生命最后的时期,这一时期杜甫总共创作了一千余首诗,算算相当于杜甫一生所创作诗歌的70%强,而这一时期,又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可以算是从760年到766年,杜甫居住在成都草堂时,创作了四百八十多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第二阶段是从766年四月一路流浪至768年正月在夔州居住,这一时期也创作了四百三十多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第三阶段是杜甫又漂泊于湖北和湖南,最终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时年五十九岁。这一阶段杜甫也创作了一百五十多首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主要内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这一时期,杜甫的作品抒情诗特别多,而且是多种多样的,有描写景物的,有描写劳动生活的,有回忆往事的,有咏怀古迹的,也有大声疾呼的,更有政治讽刺诗。具体作品有:《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壮游》、《登高》等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里环境优雅,古树众多,游人稀少。</p> <p class="ql-block">大量的碑林区,上书杜甫的诗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诗圣杜甫在中国家喻户晓,但很多西安人压根没有听说过这个地方。纪念馆免费开放,游人寥寥,唯有院内几株古树,见证着悠悠时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