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重龙先生第一本随笔出版至今,已有一年有余,这一年中他仍旧笔耕不辍,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又再次整理编辑,第二本书即将面世。作为挚友的我二次被邀为他的新书写序,我很荣幸能作为他文学发展之路的见证人,以薄文来传达敬意,或许是我对于他写作的更好鼓励及肯定。</p><p class="ql-block"> 我在动笔之前,又重新拿出了他的第一本著作《重龙随笔》品读,在品读的过程中又发现并指出几处错别字以及句落中的一些小问题,对于这些小小的发现他自然是欣慰的。第一本书的校对中,我时常以处女座敏感而细致的特点将他的文章中出现的问题一一指出。我们虽南北相隔,但这样的沟通也是非常有效的。第一本书出版后,身边的朋友在品读后均大为赞赏,最让人敬佩的还是他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能静下心来写作。</p><p class="ql-block"> 时光飞逝,岁月流转,转眼一年已过,因受疫情影响,今年大多数人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家中度过,足不出户的焦虑感或许很多人都感同身受,这却为重龙先生的写作埋下丰富的土壤,他每日耕读,夜夜写作,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书写了十几万字,这个产量绝对可以与职业作家媲美。其中短篇小说《那些年,那些事》中描写的70年代初生长在农村人物形象,似乎更多的是对自己成长经历的一种映射,既深入描写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又阐述了一代年轻人单纯而质朴的情爱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文字巧妙生情。</p><p class="ql-block"> 要说重龙先生写小说是新的尝试,那么描写旅行趣事及历史人文故事,便他一直以来最擅长及最有收获的,此书中围绕工作及生活发生的细碎小事也成为他写作不可缺少的题材。我大略看了下他的新书初稿,一个理工科出身的粗壮男孩情感和心思竟如此细腻,通过文字我对于他内心世界又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由于地域的关系,我们也有一年未蒙面,在这一年中我时常收到他写的古诗及诗歌,其中有几首还是专门为我而写,我深为动容。今次再次沟通邀我为其第二本书写序一事时,才知他如今蓬勃的写作激情与我亦有一丝丝关联,早在2010年我已有好多文章发表。直到我与他在2013年相识,已积累了数百篇文章,他作为读者对我的文字也大为赞赏,并同时兼任“催稿人”的身份,隔段时间便询问我有无著作?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工作及生活的各种琐事,我经常无暇或者无心动笔,我在原地停留,他却奋勇向前,如今以大量的文字产出向我证明了“笔耕不缀,岁月积累”的重要性,自此我也深刻反思,应继续履行我“捧书为眠,嚼字为生”人生期望。他亦对于我文章大大肯定,并鼓励我将文章编辑整理出版,他说这是对自己阶段性努力的一个肯定,我对此观点也表示认同。</p><p class="ql-block"> 以文字记录人生的这一行为,是历久弥新的,是经得起岁月考验的,人在不同时刻,不同心境所产生的感悟是不同的,若没能将当时心境记录下来无疑是遗憾的,因为过了某个时间节点或许就不能感受当下的种种情愫。我们以文字相交,同时互相欣赏和鼓励,这种真挚的情感也是经得起岁月考验的。或许再过十年二十年,以重龙先生此时的写作水平,必然在中国文化界会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那时再回头看如今我们在彼此写作之路上相互鼓励和扶持,肯定有太多感触。</p><p class="ql-block"> 此刻,2021年1月9日,我在深圳的一个寒冬午后,奉茶写作,为着重龙先生值得庆贺的人生的又一个节点,也为着我们彼此将为文学传承而做的一点点努力,写下略微浅薄的文字。愿我的挚友:文章千古事,妙笔生花时,此生永不弃,著作广为知。</p><p class="ql-block">陈光玲2021年1月9日,书于茶香飘逸的午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