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的摄影足迹(风光、人文篇)

杨强YQ

<strong>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最难忘的一年。由于疫情无法外出采风,在家宅了8个月。8月份才开始外出采风,只去了几个地方,乌兰布统是2020年一月去的。<br>回望每一个脚印,有深有浅,有密有疏,都印记着你努力的足迹。2020年已成为历史,2021年的钟声已敲响,我会努力,努力,再努力! 学习,学习,再学习!</strong> <b>乌兰布统</b>的冬季美如画 沽源库伦湖 蒙古国少女 <b>台儿庄</b>古城夜景 艺人 皖南秋行 偶遇猴子 神犬观海 歙县古城 河北省邯郸市涉县更乐镇<b>大洼村</b> 大洼村,深藏在涉县太行山沟里。大洼村位于涉县更乐镇东部,占地25平方公里,117户,328口人。 <br>传说,明朝嘉靖时,有一户张姓人隐居于此,并在这里繁衍后代,根据“老案”(家谱)的记载,已经传了28代。而这个村子,从来没有过外姓来此定居,是家族式的村落。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村子里的土地面积很小,农民们建房只能依山就势建在半山腰上,而建房的主要材料是村民们就地取材从山上取来的石头,像积木一样,一块块搭建成小路、高堰、房屋,就像童话里的“石头王国”。村内60%以上的石头房子保存完整,只有一少部分翻盖和重修。 <div>炎炎夏日,随便走进一个农户家里,都感觉凉爽极了,比空调舒服多了,可以称得上是避暑山庄。和石房一样古老的,还有很多上世纪40—50年代沿用至今的石磨、石碾、石臼等农家用具,它们和石房一起散发出古朴传统的民居气息。每当夜幕降临,石屋里升起袅袅炊烟,山柴炖的饭菜清香四溢,让前来这里参观的外乡人尽情感受着山村的静谧古朴之美。大洼村周边被青阳山、砚洼崖等群山环抱,山上有孔子峰、骆驼峰、笔架山等自然山体景观,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为村里增添浓浓的历史文化色彩。 <br></div> <b>邯郸涉县王金庄</b> 王金庄位于涉县东部,东界武安市。境内重峦叠嶂,沟壑交织,是"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的深山区。 河北省涉县井店镇王金庄,坐落在太行深山中的一个不起眼的山村。他的建筑一直遵循着明清始建时期风格。石房、石街、石巷、石桌、石凳、石碾、石磨,真是一个天然的石头博物馆,多年来一直吸引着众多画院师生都到这里写生。 甚至有人说王金庄是涉县最美的景致,用文化的眼光看,王金庄的建筑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每条巷每座院都散发着幽幽古韵,丝丝缕缕地透着沉重的历史质感。 走在清晨黄惛的曲窄小巷中:石道上光可鉴影,石墙表老旧沧桑,石门内驴鸣犬吠,石烟洞炊烟袅袅……让人瞬时穿越时空,回归朴拙。 王金庄还有一道独特的景色,因山区的环境限制,全村几乎家家都养着驴。驴是他们的主要劳动力和交通工具,日出日落时分,一队队老乡牵着或骑着驴,走在通向农田或回家的山道上。 <p class="ql-block">村邯郸涉县王金庄有600多年历史。这位89岁三寸金莲的老太太耳不聋,眼不花,每年做两双三寸金莲小脚鞋。边上的花坐垫也是老太太做的。厉害啊!村里仅存4位小脚老人,当今是很难见到真实的小脚老太太。</p> <b>山西三十二长城</b><div>我很好奇,为什么叫“三十二长城”,之前也没听说过。经查阅有关资料得知,三十二长城位于右卫镇西边大约十几公里的杨千河乡,得名于明长城进入山西右玉县境内的第三十二个峰台,这里的三十二村也因此得名。<br>三十二长城,蜿蜒曲折,不难想到当初的雄壮威严,烽火台依然清晰。<br><br>走不完的西口古道<br>道不尽的古堡风情<br>沧桑掩埋了你容颜<br>如今迈步已从头越<br></div> <div>行将消逝的“北方楼兰”— <b>开阳堡古城</b><br>在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有一个叫做开阳堡的地方,已有2300年的历史。据《中国历史地图集》载,开阳堡即战国时期赵国代郡之安阳邑。赵主父--武灵王封长子章为代郡安阳君,西汉、东汉时称为东安阳县,治所即开阳堡。这是有明确记载的阳原县境内,最古老的县城和村庄,故开阳有"开阳原县村庄先河"之说。开阳堡长宽约为300多米,土城墙依然保留了原有的轮廓,有的地方基本完好。城堡只在城南侧开城门一处。城门上下为青砖和条砖垒筑,门洞内的铺路石被行人车马踏得光滑如镜,至今仍是出入的主要通道。开阳堡内的街区为井字结构,分为9个部分,史称“九宫街”<br>开阳堡至今依然保持着原汁原味,很原始苍凉,沒有一点商业化痕迹。(古村基本没有人住了,在北面新建的村子)。开阳堡是中国乃至全球极为罕见独特的文化瑰宝。<br></div> <div>五百年前的古村—<b>威坪堡<br>  </b><br>最近一部广受好评的电视剧《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第一人县委书记的家就在威坪堡。<br>威坪堡位于右玉县城西南50里处,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石堡周长1.4里,女墙3丈7尺;万历二十三年(1595)又创建土堡一座,与旧堡相连。<br>  威坪堡已经不完整了,角台与墙台(马面)残存,石面与墙体剥离,南门遗迹明显。旧堡四墙完整,墙高10~12米,上宽4~5米,底宽7~8米。北墙有3~5米不规则的石面残存。新堡四墙也较完整,墙高9~11米,上宽2~4米,下宽7~8米。东门遗迹明显。西墙与旧堡相连,原有一门,现成20~30米宽的豁口,供行人与车辆行走。<br>威坪堡地势险要,历朝均在此屯兵把守,明设营守备、坐堡把总各一,布兵千余;清朝改中军守备为中军都司,增设千总、把总,驻军亦增至1600名。<br></div> 来张工作照,哈哈。(朱进潮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