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慎言,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人,退休公务员,长期从事党政机关文秘工作,现居深圳,诗文作品散见于有关报刋。 <h1> 三 上 葛 仙 山</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地处武夷山脉的葛仙山,是江西省铅山县境内的一座名山。相传西晋人葛洪曾在此山中炼丹,丹药炼成后葛洪羽化登仙,其肉身皮囊被葛藤缠绕悬挂半山腰,经年累月也不腐朽,进入深山的樵夫发现后,与村人一起将葛洪的真身塑成葛仙公菩萨,并建成葛仙庙供奉起来。传说葛仙公菩萨十分灵验,求子求财求寿求福求禄,无不有求必应。因此千百年来,葛仙山葛仙庙香火鼎盛,在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十二月三十(即除夕)这段期间,前往朝拜进香者络绎不绝。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葛仙山举办的开山门庆典活动更是盛况空前,长长的登山道上人们宛如一条舞动的长龙。每年除夕之夜,更有无数男女老幼信徒前往葛仙山陪同葛仙公菩萨守岁,祈求菩萨赐福。又由于葛仙山山高林茂,夏季凉爽,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因此慕名而来登山赏景者亦不在少数。作为铅山出生铅山长大的我,就曾经三次登上葛仙山。</p><p class="ql-block"> 首次登上葛仙山,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当时我在一所农村中学当教师,儿子周华年仅七、八岁。一个秋日,恰逢星期天,我与妻子荷环带着儿子起了个大早,乘上县城至杨村乡的客车兴致勃勃地出发了。车到杨村乡,下车后又步行了几公里,才到达葛仙山下。葛仙山海拔1000多米,从山下仰望,山顶隐蔽在层层云雾之中,登山的石径道路崎岖陡峭。刚开始登山时,我们的速度还是比较快的,一边登山一边欣赏风景,只见山道两旁古木参天,草青花盛,林间鸟鸣,泉水叮咚。久居县城的我们见此美景心情顿时豁然开朗。葛仙山的登山道共有十五华里,以地处半山腰的娘娘殿为分界线," 七上八下 ",即娘娘殿之下有山路八里,之上直至山顶有七里,葛仙庙就建在山顶上。走了大约有五、六里,我和妻子荷环就气喘吁吁,感觉很累了,倒是原先担心会走不动的儿子周华,迈开大步走到我们前面去躺在路旁草地上等我们,待我们到他身边后,又一骨碌爬起身来大步往前走去,那调皮的样子十分可爱,让人忍俊不禁。过了娘娘殿,山道更加陡峭,每向上登一级石阶,都要费去很大的气力,我们的速度也随之放得更慢了,终于登上山顶,一算时间,十五里登山道竟用去了四个多小时。登上山顶后,匆匆来到葛仙殿观看了一下,别处景点根本来不及看,因要赶上杨村乡回县城的末班客车,就急急忙忙下山了。俗话说 "上山容易下山难 ",下那陡峭的石阶时,人身体要微微向后仰,不然就会冲下去,每下一级石阶,小腿都要绷直。我们走一程歇一程,好不容易下到山下,赶上末班客车回到县城。回家后腿痛了一个多星期,这才明白铅山家乡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形容事情难办的话 : 这事怎么比爬葛仙山还难?更想到这一路上看见许多年纪大的信徒,甚至有些六、七十岁的小脚女人也登葛仙山拜菩萨,我和妻子荷环当时才三十几岁正值壮年尚且累成那样,而他(她)们那样的身体条件要登上葛仙山该是有多虔诚的信仰多顽强的毅力啊 ! 人类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全世界不同国家的亿万穆斯林,倾其家产不远万里不顾死亡威胁(每年麦加朝圣时因人数众多拥挤踩踏至死者动辄几十上百人,还有的则因朝圣路途遥远缺水缺食疾病等而死于途中),只为终生一次的麦加朝圣,这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登上葛仙山相对就轻松多了,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在铅山县委办公室工作,一个周末双休日,与县委统战部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局工作的一位同事结伴同行,并约好在山上住个晚上。那天我们乘车来到葛仙山下的葛仙源,与司机一同下车登山,因无需急着赶路,所以边走边坐在道旁休息观赏风景。登上山顶后来到葛仙殿前,只见设在殿外的焚香炉香烟燎绕,殿内钟鼓齐鸣,庄严肃穆的葛仙公菩萨宝座前,一排长明灯灯火通明,大殿两侧,由数十名道士组成的管弦乐团正在用二胡、笛子、笙、钹等器乐演奏着道场乐曲,殿下众多信徒正在虔诚地顶礼膜拜。</p><p class="ql-block"> 从大殿出来,我们一行三人又来到后山新建的碑林,碑林中竖立着数十座两米多高的花岗岩石碑,碑上镌刻着历代著名诗人所写有关铅山的诗词,记得有唐朝诗人王驾写的《社日》和清朝翰林、著名铅山籍诗人戏剧家蒋仕铨的诗,以及寓居铅山并长眠于铅山的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诗词等。统战部民宗局的同事介绍说,碑林是近年来铅山县委县政府为了利用葛仙山搞好旅游开发而新建的。我们随后又来到试剑石、舍身岩、接官亭等风景点游玩,食宿都在庙内,庙中主持对我们一行殷勤款待。第二天一早,我们踏上了回程。</p><p class="ql-block"> 第三次登上葛仙山,是在2018年5月7日,有客人自远方来,因其是首次来铅山,葛仙山自然是游览的首选目的地,而且葛仙山现已列为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自2017年起已修建成自山下直达山顶的电缆车,上葛仙山再也不像当年那样艰难了。这次去葛仙山时是由我的儿子周华开着自家车去的,车上载着我与妻子荷环及两位贵客。车到葛仙山脚下,换乘风景区载客的专车,再登上电缆车,一阵隆隆的缆车声响过后,已到达山顶,仅需十几分钟。主客一行五人游览过葛仙庙及紧连其后的大雄宝殿,客人不禁惊叹,自古释道二宗多有所别,相互排斥的例子也不鲜见,如有的道教名山只建道庙,不准建佛寺; 而有的佛教名山则只建佛寺,不准建道庙。像葛仙山这样道庙与佛寺共建而且紧密相连和谐相处的确实难得一见,这不正好体现了我们祖先所倡导的 " 和为贵 "的思想吗?游览过葛仙山其他景点并拍下许多珍贵镜头后,我们乘缆车下山,并在景区的一家山庄品尝了山区农家菜肴,再乘车返回,车到县城时已是华灯初上。</p><p class="ql-block"> 回顾我时间跨度近四十载三次登上葛仙山的这段经历,深深地感慨到,葛仙山还是那座山,但这些年来发生在它身上的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千百年来供人们登山的崎岖石径小道已经被瞬息通达的电缆车所取代。然而,也有人说科学技术是一把 " 双刃剑",给人类带来极大好处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葛仙山有了电缆车之后,登山变得容易多了,给人们帶来了方便,但是,以往人们徒步登山时那一路饱赏的绮丽风光、那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那依靠自身力量顽强战胜艰难险阻最终登上山顶的喜悦心情,却再也找不回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