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钱圣南</p> <p class="ql-block">书香满无锡,城市气自华。</p><p class="ql-block">新年伊始,东林文化讲坛:“钱鍾书的爱与恨”专题讲座,一月三日、由中国海洋大学副教授张治主讲(线上直播),张教授围绕鍾书先生的文学创作、学术研究以及为世人津津乐道的趣闻故事,带领读者听众感悟、亲近一代文学大师;十分精彩,非常成功。作为吴越钱氏第37世孙,作为“无锡二中-辅仁学子”,更是对学长、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国学大家鍾书先生特别敬仰。2020年,是鍾书先生诞辰110周年,拜读先生大作《围城》、《管锥编》、《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人、兽、鬼》等,深感先生在文学、比较文学、文学批评等诸多领域成就斐然。中外世人都尊称他为博学鴻儒,但我认为他更是一位踏踏实实的大作家、大学者,一生不务虚名,淡泊自守,潜心治学。</p><p class="ql-block">岁末年初、辞旧迎新,我再一次来到“钱绳武堂”,走进新街巷、走近钱鍾书。</p><p class="ql-block">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这是先生小说《围城》中的经典之句。当下社会,结婚生育率多年持续下降、而离婚率多年持续下降?先生可谓:言之有理一语中的,一针见血入木三分。</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新街巷30号“钱鍾书故居”大门前,这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建筑,白墙青瓦,屋顶飞檐,门楣上有块扁额,上书简洁朴素“钱鍾书故居”五个字。大门两边有一副砖刻对联:“文采传希白;雄风劲射潮”,由先生父亲钱基博所撰。“希白”乃吴越王钱鏐的重孙、北宋文学家钱易的儿子。“射潮”二字,典出苏东坡《八月十五日看潮》中的“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之句。此联既称颂了钱氏祖先钱易的文采武略,又显示了先生父亲的超群之才、浩然之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进入门内,是一道玄关,玄关前是先生的一座半身雕像,和蔼可亲。旁书一副对联:“苦槐聚蚁无多地;秋水鸣蛙自一天”。我上网查了一下,此联出自元好问诗《眼中》,“眼中时事亦纷然,拥被寒窗夜不眠。骨肉他乡各异县,衣冠今日是何年?苦槐聚蚁无多地,秋水鸣蛙自一天。何处青山隔尘土,一庵吾欲送华颠。”鍾书先生自号“槐聚”,即出于此。</span></p> <p class="ql-block">往里徐行,是一天井,面积不大,左右各立绿叶葱葱的小树,正面一间大厅,正上方一块匾额:绳武堂。展板上说明是典出《诗经大雅下武》里的“绳其祖武”,意为遵循祖先足迹。</p><p class="ql-block">庭柱上书一副抱柱楹联,系南通状元张镠所撰书,联曰:金匾抽书,有太史子;泰山耸桂,若颍川君。据说先生周岁时“抓周”,既未抓玩具,也未抓瓜果食品,就是抓了一本书。其父为之取名钟书。张镠许是察觉到钱家祖孙三代文气之盛志向之高,故有此联,以寄厚望。由先生“抓周”,我不禁想起了沈从文先生,据说也是因为相同的“抓周”而就此“从文”。这两位带着书香降临人世的先生,无独有偶地一起看清了人世。他们也选择了各自不同的写作方向;沈从文先生不理会现实的黑暗,极力歌颂真善美;而钱钟书先生则选择直面黑暗的现实世界,尽其所能抨击社会的弊端。最终两人的目的又汇在了一起,那就是对新世界的希望、期望。</p> <p class="ql-block">院子左边,被隔成了几个互通的小间,里面里面是先生详细的资料陈列:生平事记、各个时期的照片和主要著作。</p><p class="ql-block">我边走边看,遥想着钱先生儒雅淡然的一生,不由得想起先生生前的几件趣事。</p> <p class="ql-block">1991年,全国有18家电视台联合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录》,要拍钱鍾书 但被他婉拒。编导告诉他会有很多的酬金和曝光率。</p><p class="ql-block">先生淡然一笑: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 还会迷信这东西吗?电视连续剧《围城》热播后,先生的新作旧著,被争先恐后地推向市场。面对这种火爆,鍾书先生始终保持静默。对全国各地的“钱学”热,他认为“吹捧多于研究”、“由于吹捧,人物可成厌物”。一位英国女士打电话给先生说、非常喜欢他写的文章 ,想到家中拜见作者。先生则在电话中幽默地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p><p class="ql-block">后园西北角有楼房三楹,之后又接建楼房一楹,园内有一树盛开的梅花 ,故名“梅花书屋”。在东侧有三间房,最东一间为家祠,其余两间乃钱基博教授寒暑假回家期间讲学之所,名为“后东塾”。先生少年时代常和几位堂兄在此读书、听讲、习字、作文。先生曾以此私塾为名写过一部散文集《后东塾读书记》。</p> <p class="ql-block">世上无天才 天赋加勤奋。</p><p class="ql-block">纵观鍾书先生的一生,他是一部耐读的大书。这部大书,应从中国文化精深博大的渊源谈起,从无锡钱氏特有的人文背景解悟。</p><p class="ql-block">祖父钱福炯是个浸透儒学思想的读书人,虽是布衣终身,却企盼光耀门庭。膝下五子均以朴学敦行家教规范,要他们闭门谢客,攻读诗书;遵循祖训,光大祖上业绩,不致于辱没门庭。先生的父辈均在道德学养上夯实基础,其中学有精进的是鍾书父亲钱基博,他不仅纵览经史名著,学识渊博,还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影响,不顾钱福炯“毋许入学校”的阻拦,和挚友吴锦如等人,组织理科研究会,延请教师讲课,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和外语 在绳武堂禁闭的门隙中吹进一股西学之风。他立志高远,才华横溢,文采斐然的作品传遍大江南北。南通状元张謇惊叹:“没有见到过能与他相比的人!”有如此志高气逸的父亲在前引路,钱鍾书是有幸还是无形的挑战?</p><p class="ql-block">大伯钱基成无嗣,鍾书从小过继于他。钱基成生活淡泊,宽厚仁慈,处处护着钟书,上崇安寺茶馆就带上鍾书。鍾书迷恋小人书摊上的《七侠五义》、《封神榜》、《水浒》之类的小人书,仿佛变成书中的侠客好汉,在家塾里津津乐道演绎人物和兵器;稍长又偷偷阅读家里的林纾的翻译小说,上桃坞中学时,又对《紫罗兰》等杂志感兴趣,读杂志,迷小说,对文字有敏锐的感觉,对外语有超人的记忆,组成他知识探求的空间。而鍾书讨厌数学繁琐的演算,考试常常是不及格。在外执教的钱基博每次回家检查儿子功课,鍾书便陷入狼狈尴尬常遭体罚。钱基博与兄长也为此经常碰撞。一边是家教如雷,寸土不让;一边是童心呵护,顺其自然,鍾书一块璞玉在左右磨砺中脱落蒙衣,渐露光华。</p> <p class="ql-block">钱锺书日益感到家里敦促他上进的氛围。父亲题于门庭的楹联砖刻,告诉他钱家的文采要紧追北宋文学家钱易立马千言援笔就成;祖父西厢房门前悬挂的“辄有当世意;试究古人篇”楹联开明宗旨提出古为今用的治学方向,而东厢房父亲门前的“古抱不可存;长空有所思”楹联则启示他读书不能因循守旧,要冲破藩篱,在广阔空间进行不断探索。1926年起 钱基博在家乡锡师、国专任教,常常把钱鍾书带去听课,高层次的文化儒染,如洪钟大吕激荡钟书心灵 由知耻到明志,从悔迟到向往,强烈的内在驱动力使他发愤攻读,无锡辅仁三年他就能代父提刀为钱穆的巨著《国学概论》作序;1929年 鍾书以文章出挑、英文满分被清华大学校长破格录取,以后被誉为“人中文龙”的他,长风破浪直下跨进英国牛津大学大门。鍾书先生在“绳武堂”故居七年间,是他成才之路的关键时期,它让近代、现代人们想得很多,成长是自然过程,不能拔苗助长,关键还是自己觉悟;人非全才,全才可能落得庸才;人格力量为文章之魂,唯有人站起来了,学问和事业才能站起来。</p> <p class="ql-block">鍾书先生为人处事的人品人格,值得国人敬仰。世上的诱惑很多,人生的风雨磨难也在所难免。如果从钱鍾书考入清华起始,到88岁逝世,长达七十年的光阴,他潜心读书执教做学问,淡泊名利,拒绝任何媒体采访,有种超乎常人的“怪”,这是为什么?这是生命的“真”;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个做学问的人,他咬住生命的定位不放;他的“我行我素”充分显示哲人的睿智和韧性的光芒。从他经历的近一个世纪中,中国学术界不乏保守愚顽、虚妄浅薄之风?也不乏丧失尊严,把学术作为敲门砖的败类之徒?文革动乱家国之殇,十年里学术遭到严重摧残,中西文化断桥歇渡。鍾书先生是痛苦的,却是非常清醒的;他感到有种不可替代的责任,站在中华民族文化向前拓展的制高点上,纵览古今融汇中西、开创一条崭新的治学之路。</p><p class="ql-block">站在先生《围城》、《管锥篇》、《谈艺录》等洋洋洒洒数百万言的宏著前,作为后辈、我深深感到这不仅是智慧的结晶,而且是生命的宣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钱圣南 于无锡“沁园”家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