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秦赋》看赵国是怎么作死的

姜君

<p class="ql-block">【引言】《大秦赋》演绎的是嬴政怎样完成统一六国大业的,在荡灭过程中要数赵国不好消灭,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作为邯郸人只知道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但不知道赵国还训练出一支强悍的骑兵队伍,就是这支骑兵队伍攻无不克,一举扭转了赵国之前的颓废之势;邯郸是成语之都,完璧归赵、毛遂自荐、将相和等都出自于这个邯郸的赵国,那强势的赵国为何会被吞灭而秦国却能一统天下呢?看完《大秦赋》后,对比一下赵国和秦国两国的君主、文武大臣都在干些什么,也许能理解赵国灭亡的原因了。说起“作死”,赵国其实从赵武灵王就开始了,《大秦赋》里未对此进行介绍,那就从赵武灵王先说起吧。</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326年,只有15岁的赵雍继位赵王即赵武灵王,当时赵国的疆域中间还横亘着一个中山国,使得代郡等地与国都邯郸相隔开来,政令不通畅。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颁布命令,正式推行“胡服骑射”政策,带头穿上胡人善于骑射的衣服,并且建立起战国时期第一支骑兵部队。从公元前306年到296年,历时11年,经过不断打击蚕食,终于灭了中山国,解决了心腹大患,将南北连成一片。此时的赵国国力非常强大,可以说只有赵国一个国家能和秦国对抗,形成了秦赵两国争霸中原的局面。</p> <p class="ql-block">在推行“胡服骑射”这一年,赵武灵王废掉长子赵章太子位,改立次子赵何为太子,而此时的赵章也没多想继续跟随父亲南征北战。<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公元前299年,才有45岁的赵武灵王又将王位禅让给太子赵何,自己相当于太上皇,干起军委主席一职。看一看赵雍的行事真是太飘了,想怎样就怎样,想改立就改立,说禅位就禅位,说入秦就入秦(假扮赵国使者查探秦国地理位置),这就是“作死”的步伐呀,最后不就硬是活生生把自己玩脱了嘛!公</span>元前295年赵武灵王竟没想到的是:长子赵章欲夺皇位发动了叛乱,兵变失败的赵章逃至赵雍所居沙丘宫中,赵雍的叔叔公子成率军包围了沙丘宫将赵章杀死,事完后并不撤兵继续包围沙丘宫,最后赵雍活活被饿死在宫中,死时大约45岁左右,一位伟大的帝王,就这样凋零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赵武灵王还插手秦国的政事,你说此时的赵国厉不厉害!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嬴荡在周举鼎绝膑而死,死时才22岁还无添子,留下秦位无人填补,为此朝堂两派闹得不可开交。赵武灵王趁机插手秦政,迎立宣太后的长子在燕国为质的公子稷为新秦王。秦国由于历时三年的内战,此时已疲惫不堪,在北边,赵国夺取了榆中后对秦国形成了压顶之势;在南边,楚怀王对汉中、巴蜀早已垂涎。如果宣太后不同意赵武灵王的意见,一场恶战又将开始,宣太后(芈月)不得已,同意了赵武灵王的意见,立公子稷为新的秦王,是为秦昭襄王。</p> <p class="ql-block">芈(mǐ)月,秦宣太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后,是秦昭襄王的之母。秦昭襄王即位始因年幼,芈月以太后之位主政,期间以太后之尊,牺牲色相与敌国首领义渠王私通,然后设计将其杀害,一举消除了秦国的心腹大患,至此,秦国东出再无后顾之忧。宣太后在秦国执政41年,后于公元前265年,秦昭襄王听从丞相范雎计策废除宣太后,秦昭襄王独揽大权才14年,总共在位55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国君。秦昭襄王在位期间,赵国经历了三位赵王,熬死赵武灵王和赵惠文王,与赵孝成王也对峙了14年。</p> <p class="ql-block">穿插说一下宣太后和赵姬养情夫这事儿。宣太后与义渠王是明面的,也养有两个儿子,但是秦昭襄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主要的是,宣太后并没有因此荒废国事,义渠王与她算是政治工具。这一点赵姬远不及宣太后,历史上真实的赵姬比影视剧中的更为淫乱,一味的宠幸嫪毐,最终引发叛乱。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后世对两人评价如此分化的原因吧!赵太后在私生活方面与宣太后有点相似,都是喜欢包养情人,还为情人生下了儿子。但赵姬却因为迷恋情人,甚至拿出太后玺印让嫪毐发动军事政变废立嬴政。</p> <p class="ql-block">转说赵惠文王赵何,赵国第七代君主,赵武灵王的次子。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赵国的君王一代不如一代,武灵王置云中郡欲从此攻秦;而赵惠文王却只能欺负弱国齐魏,不敢与秦国争锋。都说</span>赵惠文王是个明君,我却不这样认为,发生“沙丘叛变”时,是公子成和李兑围困沙丘宫活活饿死他的父王的,连续三个月对他爹不问不顾,有何资格做君王!更为甚者他还把公子成和李兑封为丞相,独揽大权,纯粹是“认贼为父”。赵惠文王后期亲政后还算可以,任用乐毅为相,蔺相如为上卿,廉颇、乐乘为将,实现了“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的旺盛状态,<span style="font-size: 18px;">赵国在武灵王功烈余荫下,仍旧保持了东方强国的态势。</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反观被灭的六国,可就没那么幸运了,明君基本上不会超出三代,而且是一代不如一代,君王不给力,手下的大臣</span>也添乱。如赵国公子成是赵武灵王的叔父,他原本就不被赵武灵王重用,赵章发动兵变,是他一手掐死了沙丘叛乱,将赵武灵王饿死在宫中。因赵惠文王年幼,爷爷辈的公子成大权在握<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成为赵国的丞相,</span>将“胡服骑射”废除骑射,也就是把那些骑兵变成步兵,所以赵武灵王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骑兵军团,被公子成搞得荡然无存,这为赵国在后期对抗秦人的时候,没有任何优势存在。</p> <p class="ql-block">赵惠文王在与强秦的较量中曾发生过“完璧归赵”,也在“渑池会盟”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两个故事表面上是在说赵国敢跟秦国抗衡,其实是反映出文臣蔺相如的勇猛和胆略,好像与赵惠文王无干系。赵国曾多次以一国之力与秦国正面交战互有胜负,表露出赵国还是山东六国之首,可与秦国争霸天下。赵国国王普遍命短,才过43岁的赵惠文王于公元前266年去世,太子赵丹继位,史称赵孝成王。《大秦赋》的开篇故事就是从赵孝成王说起的。</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公元前277年,赵国国内瘟疫横行,赵惠文王立公子赵丹为太子,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死,太子赵丹继位,即赵孝成王。因为年幼立王,执政经验不足,所以由太后赵威后掌权</span>;赵孝成王优柔寡断,经常拿不定主意,时常征求他的叔叔平原君赵胜的意见。就拿长平之战前的一事举例吧:秦国攻打韩国,而韩国要把上党郡移交给赵国管理,赵孝成王征询赵胜的意见,“天上掉馅饼”的事,不要白不要。其结果引来秦军攻打邯郸,最后,秦将白起坑杀45万赵兵,打的赵国生活不能自理,再也不能与秦国单独抗衡了。</p> <p class="ql-block">赵孝成王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太子春平君,一个是次子赵偃,赵偃一直觊觎太子位,就找文臣毛遂帮忙出主意,在赵偃、郭开诱惑威逼下,毛遂想出把春平君支到外地当质子,又派毛遂到秦国促成此事。公元前245年,在位21年的赵孝成王去世,享年估计不到40岁,真是短命啊!赵孝成王崩殂,太子春平君远在秦国回不来,是赵偃、郭开等人从中作梗,买通了吕不韦,不放春平君回国继位,从而赵偃理所当然继位,史称赵悼襄王。</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秦国接连出了六代明君,包括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最后秦始皇凭借六代先祖的心血和积蓄,一举吞灭了六国。连出六代明君,实乃秦国之大幸!从《大秦赋》</span>赢异人与三国联军谈判时,面对家国大业和挚爱骨肉的痛苦抉择中,嬴异人坚定不移的说道:“我是大秦太子的嫡子,今代秦王行事,岂能置国、置王于不顾!我大秦二十万将士不顾性命在这为国开疆拓土,洒下多少人的鲜血,留下多少人的性命;我岂能用万千将士的忠魂,换我妻儿性命,王命不可违,将士不可负,国事更不可误!”可以看出嬴异人撇小家、顾大家的胸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转说赵孝成王时期的赵胜,赵武灵王四子,赵惠文王之弟,因贤能而闻名。赵胜礼贤下士,门下食客至数千人,和朋友关系处理的很好。赵惠文王去世后,赵胜辅佐赵孝成王,担任赵国相国一职。曾在邯郸保卫战中,面对兵困粮尽,平原君赵胜散尽家财,发动士兵坚守城池,长达三年之久,直到楚国春申君和魏国信陵君的援兵赶到,解了邯郸之围。因为在此战中取得了胜利,赵国不仅没有立即灭亡,更推迟了秦国一统六国的时间。</p> <p class="ql-block">  赵胜接连三任赵国国相,可到了他侄子赵孝成王这届,赵国的国力就开始江河日下,腾飞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赵胜对赵国的衰败是负有重大责任的,其中导致赵国国力遭到致命一击的长平之战就是赵胜给惹出来的!赵胜坚决支持要收下上党郡,理由是百万大军打多久才能取得一座城,现在送上门的礼物谁不要谁后悔!结果引得秦赵血战,长平一战,四十五万赵军将士被秦国坑杀,赵国从此彻底丧失了与秦国争霸的资本!</p> <p class="ql-block">赵胜担任宰相之位,<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仅仅是因为赵胜是赵国宗室贵胄,才忝居高位的,</span>赵胜的谋事有点眼高手低,不接地气。就拿赵胜作为相国带头抗拒交税,抵制税收国策,仅此一事,就足以证明赵胜并不具备一个出色政治家的水平和韬略!<span style="font-size: 18px;">按照《大秦赋》的演义,赵胜前去秦国出使谈判,被嬴异人和吕不韦忽悠,也可以说被骗而签订了割城协议以求和平。赵孝成王大怒,罢免了他的丞相之位,平原君当场气绝身亡。赵胜死的其所,因为他就没有治国之才,不能再耽搁赵国的命运了。</span></p> <p class="ql-block">赵孝成王去世之后,公子偃即位,为赵悼襄王。赵偃即位后干了四件大事:一是夺廉颇兵权,赵国一下子失去了廉颇和乐乘两位名将;二是信任和重用奸相郭开,埋下了亡国的祸根;三是废长立幼,还立出身不正的倡女为后;四是重用名将庞煖和李牧,军事上取得不小胜利,四件大事有三件都让人诟病不已。不可否认的是,赵王偃是昏庸的君主,其在位期间,任用宠臣郭开,逐走赵国老将廉颇,使赵国逐步走向衰亡。</p> <p class="ql-block">赵偃头次露镜头是在《大秦赋》第九集显示的,他是被赵国丞相廉颇从妓院抓出来的。不难得出,赵偃的成长路程没有那么忐忑和艰难,应该享进了荣华富贵。赵偃被抓出来,也许就此结了梗,赵偃一上位,第一项工作是剥夺了廉颇的兵权。这事没有那么简单,廉颇不仅是相国还是上将军,军政大权一把抓,权柄比赵孝成王时期的平原君还要大,由不得赵悼襄王不对他忌惮,与其说是他听信谗言,倒不如说他是顺水推舟,借个机会消除廉颇权柄过重的隐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赵偃在解除廉颇兵权的同时,重用名将庞煖和李牧,军事上也取得了不少胜利,不仅大败燕军,庞煖还在第五次合纵攻秦之战中一直打到了离咸阳不远的蕞地,回师途中攻取了齐国饶安,一时之间赵军重振军威。从赵悼襄王的谥号“襄”字,可看出来“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之意,襄是个美谥,可不是一般君王能获得的,比如秦昭襄王。所以从谥号可以看出,赵悼襄王虽然不是名君,但还真不是一位昏君。</span></p> <p class="ql-block">一个男人不顾周围身边的人反对,无视伦理道德,执意迎娶寡居的悼倡后,也算赵偃给了倡后一个女子能给的最好条件,是赵王偃对倡后的痴情一片。要知道赵偃原本是有一个嫡妻的,嫡妻为他生下了嫡子赵嘉,并将其立为了太子,而倡后曾嫁给王室宗亲,其夫死后寡居成倡妓,赵偃爱其貌美而娶之。倡后显然是辜负了赵王偃,赵王偃死在倡后偷情的现场,倡后偷情促使赵王偃气绝而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236年,在位10年的赵偃去世,因他前面还有哥哥春平君,这样一算下来很显然赵偃去世的时候最多30多岁,符合“中年早夭曰悼”的悼字,也能与“肆行劳祀曰悼”的悼字扯上点关系,主要是指与风情万种的倡后,无节制的性生活,总的来说他的谥号“悼”字,主要指的是他中年早夭。我们从谥号来解读一下赵悼襄王:他不是明君,但也绝不是一位昏君。他死后传位于倡后的儿子赵迁,具体怎样当上太子的,待到下面细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转说与赵偃最亲密的女人,倡后:史书上无姓名记载,史学家为了表达对她的嘲笑,给这位王后起名为“倡后”。 </span>娼后的存在,无非是刻画一下赵偃的不堪,让这个赵王看上去更像一个纨绔子弟,扶不上墙的阿斗而已。倡后<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位女性的政治手腕和头脑,并不逊色于秦国的华阳太后,更比赵姬强多了,她能成为赵国王后的身份,再废掉当时的太子嘉,将她的儿子送上皇位,这位女性绝不仅仅依靠美貌取胜。</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个娼妓能爬上赵国王后的宝座,还能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靠的是什么?除了赵王的宠爱,那就是独一无二的心计了。从《大秦赋》演绎的剧情看,第一计为:得知赵王的哥哥赵佾要回来,赵偃无计可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而娼后与赵偃谈好条件后便去实施,女人的资本就是色相,倡后半路截住赵佾施以“美人计”,<span style="font-size: 18px;">便把赵佾俘虏了;二是为:倡后抓住赵偃不喜欢太子嘉这一弱点,与丞相郭开合谋</span>,污陷太子嘉犯了罪,就有了废黜他的名号;其三是:为打消赵偃经常逛窑子<span style="font-size: 18px;">,倡后想出把幽禁的赵太后弄到赵国,逼着嬴政前来求和,虽未成功,但计策不失高明。</span></p> <p class="ql-block">赵倡后因为品貌秀丽,身段苗条被一位赵氏宗族的族人赊身买了出去,嫁人之后反而把家庭搅得天翻地覆,她的丈夫也被折腾死。就是这样一个女人,事后竟然更加发达,搭上了赵偃这颗大树,赵偃不知怎么迷了心窍,竟然要立她为王后,完全不理会朝中的反对和抗议。赵倡后进宫后就开始干政掌权,不仅让赵偃改立她的儿子赵迁为储君,还在宫中排斥异己,在朝堂中搞派系,伙同奸佞陷害那些良臣名将。最后,这位王后的下场并不好,在赵国灭亡后,士大夫们因憎恨王后祸国殃民,将她杀死后灭族。</p> <p class="ql-block">赵王迁,亦称赵幽缪王,名迁,战国时期赵国最后一位国君(公元前235-前228年在位),赵悼襄王之子,母为赵悼倡后。公元前235年,正式继位,期间屡遭秦国攻打,接连丢失宜安、平阳、武城、狼孟、番吾等郡;公元前229年,秦国大兵压境,命令将领李牧、司马尚率军抵御,听信宠臣郭开谗言,杀害李牧,罢免司马尚,令宗室赵葱、颜聚代替,导致赵军大败,国破家亡,是一位亡国的国君。</p> <p class="ql-block">赵迁继位时只是一个年仅5、6岁的小孩子,倒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他的母亲出尽了风光,居然成为赵国的王太后,不仅垂帘听政,而且与赵王迁并驾同朝议政,一个娼妓混成了太后,掌控着国家命脉,在历史上也是很少有的。</span>由此可见在赵王迁在位的七年中,他只是朝堂上的泥胎坐在那里,处置权被母亲及权臣郭开之流紧紧握在手中,所以说,赵王迁只是给父母,祖父,曾祖父们“买单”而已,就是一个货真价实的背锅之人。</p> <p class="ql-block">史书上说赵王迁,昏庸有过之而无不及。赵国亡国时赵王迁顶多只有14岁,少年阶段发育还不成熟呢,智商有多高,造成国破家亡的祸害人应是他的母亲和权臣郭开。公元前228年,赵将李牧被杀后,秦将王翦趁机猛攻赵国,大败赵军,杀死赵葱,攻克邯郸,俘虏赵王迁,<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送到咸阳,被嬴政流放到房陵深山(在今天的湖北十堰)中,后来在“嗟余万乘之主兮,徒梦怀乎故乡!”的悲叹声中,凄惨死去。</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赵代王嘉,是中国战国时期赵国最后阶段(代国时期)的君主,原为赵国太子,赵王迁之兄,后被父亲悼襄王废掉太子位。公元前228年,李牧死后的第二年,秦将王翦率大军破赵,杀赵葱,长驱直入,破赵都,俘赵王迁。《大秦赋》有赵王迁携赵悼倡后跪献舆图和王玺的一说,后赵王迁被嬴政流放到房陵山。而公子嘉率其宗族几百人逃到赵的代郡即今蔚县西南,大臣们共立赵嘉为代王,<span style="font-size: 18px;">苟延残喘到秦统一天下的前一年。</span></p> <p class="ql-block">同样为王孙贵胄,而命运却如此对赵嘉这么的不公平,赵国两次废长子立次子为太子,就有代王嘉;在家国危亡之际,却要积极奋发,担负起最后的挣扎,他联合逃到辽东的燕国燕王喜抵抗秦军,使得秦军暂缓攻击。代王嘉作为六国王室中为数不多的贤公子,已充分认识到没有任何选择,退一步将是粉身碎骨、万丈深渊,公子嘉以一己之力为赵国续命六载。公元前223年,秦将王贲攻辽东,掳燕王喜,燕国灭亡;王贲转攻代郡,赵代王嘉自杀,赵国彻底灭亡。</p> <p class="ql-block">《大秦赋》中赵国的春平君赵佾,史书对其事迹记载不清楚,这就给剧组带来无限的遐想,《大秦赋》是这样叙述春平君的:在秦国做质子前,赵佾是太子,是相邦,是赵国未来的王。而回国后,爵位降了,不但自己再也无法问鼎王权,而且丞相大权也落入郭开手中。于是他吃喝玩乐,声色犬马,安心做富贵闲人。赵偃死后,赵佾与赵倡后好上,和郭开同为赵国丞相。至此更是和郭开、倡后之流,沆瀣一气,收取秦人贿赂,出卖赵国国家利益。</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赵佾第一次翻船,丢掉从赵偃手里夺回王权的希望,剧情是这样描述的:赵佾回赵由秦军护卫,快进邯郸城时</span>他却在竹林里离开秦国守卫,独自去见一个他也不知道是谁的神秘人,而且在最可疑的情况下,喝了两觞下了药的酒,也许是在秦国呆得时间长了,控制不住自己的感受便扑向面纱朦胧的女人,倡后以此抓住了把柄,脸上还留下手抓的血痕。从这次倡后下的“迷魂药”,表明赵佾是个胸无大志,又无勇无谋的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赵佾第二次翻船,活活气死了原本就病歪歪的赵偃,这也算是歪打正着,报了赵偃夺取王位之仇。倡后对春平君第二次下“迷魂汤”,</span>赵佾便轻车熟路地实施了,作实了俩人确实有奸情,暗地里不知道有多少回呢。春平君啊春平君,你怎么又中了倡后的美人计?都说好汉不会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你怎么能在同一个女人手里两次翻船呢?倡后手段是下作了些,但是效果管用,赵偃死后自己的儿子顺利登位,赵佾也无夺权篡位的念想。</p> <p class="ql-block">再说一下把赵国坑惨了的人——郭开,他在赵孝成王时期当陪读,在赵悼襄王和赵王迁时期担任赵国丞相,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奸臣。郭开属于自私自利的那一类坏人,只顾自己的利益,贪财贪权;为了得到权势和财富,他会溜须拍马,哄得主子高高兴兴。不过,既然有了坏人、大奸臣,那必然就会有忠良之臣遭到迫害,这就是定律。身为战国四大名将的廉颇和李牧就是被郭开迫害的对象,具体细节在后面一一细说。</p> <p class="ql-block">郭开的身份一开始并不高,赵孝成王统治时期,郭开是太子赵偃身边的一个陪读,说陪读是好听一点,其实这陪读说白了就是随从。太子赵偃和陪读郭开的关系非常要好,他们年龄相仿,可以说是一起长大的关系,更何况他俩人还天天见面,整天腻歪在一起亲密无间。至于是怎么个亲密法呢?在《战国策》书里就记载了一个相当惊人的信息,郭开竟然是赵偃的“情夫”,就是赵悼襄王的同性恋人,那关系是相当密切了。</p> <p class="ql-block">郭开为赵偃办事,可以说使尽了浑身解数。赵偃一直觊觎太子位,也就是说想争得皇位,还未发达的郭开那是办不到的事,但他选择文臣毛遂帮忙干,确定了把太子赵佾支到外地当质子,当赵孝成王崩逝时,太子赵佾在秦国回不来,赵王的位置只好由赵偃继位;还有一件事是赵王偃想挟持赵姬到邯郸,赵偃竟命令郭开亲赴雍城执行,既然主子已发号施令,郭开也只有唯命是从,你想呀哪有一国丞相去执行挟持任务,也只有赵国这样的君臣关系了。</p> <p class="ql-block">郭开这个人,平常就喜欢拍赵偃的马屁,从身份地位上来说,赵偃是他的主子,主子吩咐他做什么,他就得做什么。因为郭开很机灵,会说甜言蜜语哄赵偃开心,赵偃对郭开就越来越喜欢,郭开说的任何话,赵偃都相信。郭开喜欢财富和享受,赵偃就为了他大兴土木,郭开借着赵偃的地位和权力搜刮钱财,要是谁惹到了郭开,郭开吹吹枕头风就报复回去了。跟清朝的和珅一模一样,要说关系,只能说郭开是和珅的老师了!</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郭开的一生,似乎就是为了毁灭赵国而生的,《大秦赋》中的他演绎的有血有肉,个性谄媚而不失诙谐。</span>在秦国灭赵上郭开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以一己之力,就把赵国坑惨了:首先郭开在铁上做了手脚把铁囤积起来,并炒到天价,以至于李牧在战场上严重缺铁了,就只能守,不能攻了;郭开不仅把赵国的钱财大部分收入囊中,还杀害了赵国著名的将军廉颇、李牧,一个逃亡国外;一个命丧黄泉,一个人干掉两位战国名将,郭开可以称得上“战国第五大名将”了。</p> <p class="ql-block">《大秦赋》中郭开的结局并不好,在赵国被灭之后,郭开不仅没有被封官,也没有得到重用,反而被秦王两个字“烹了”,就给随便的解决了,见证了善恶到头终有报。而在《史记》和《战国策》中只记述了郭开的两大事迹:废廉颇、毁李牧,其人随后不知所踪;明末《东周列国志》中记载:郭开因有功于秦国,被嬴政封为上卿。他在赵国聚敛的巨额财富也要搬到咸阳,因而请假搬家,半路遇上强盗,财富被劫,自己也被杀,是个令人解气的结局。<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而《大秦赋》郭开的死法,完全有违历史,而且也不符合常理。</span></p> <p class="ql-block">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是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和实力的结合,运筹于帷幄之中,决策于千里之外,赵国的将领也往往被人津津乐道。《大秦赋》中未说到的,今天我也不提,首先就从廉颇开始:<span style="font-size: 18px;">廉颇生于公元前327年,死于公元前243,嬴姓、廉氏、名颇、字洪野,中山郡苦陉县今河北省定州市邢邑镇人,廉颇属于大器晚成,被人称赞的就是攻取阳晋,固守长平,败围燕都,然后授任为相,爵封信平君。他的功绩是为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立下的,从赵悼襄王起,战场上就无廉颇的身影了。</span></p> <p class="ql-block">廉颇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在赵国统兵打仗四十余年,立过的战功不计其数,却没想到年过八旬,却要受到赵悼襄王和郭开的气。<span style="font-size: 18px;">赵悼襄王一继位就下令解除廉颇职务,派乐乘取而代之。当时,廉颇即是丞相,又掌握军权,军政大权一肩挑,郭开进谏怕廉颇功高盖主,不好捂制。廉颇面对前来衔接兵权的乐乘,气不打一处来,直接用皮鞭把乐乘痛打了一顿,乐乘感觉无脸带兵,也弃兵离赵,赵国一下子失去两位大将。</span></p> <p class="ql-block">由于赵军屡屡受到秦军的围困,赵王偃又想让廉颇回国挂帅,向大梁派出使者,并携着赵王的礼物:铠甲与快马,拜会了廉颇。廉颇很高兴,他也一心想为赵国效力,因而在赵使面前尽力表现;不曾想,<span style="font-size: 18px;">郭开唯恐廉颇得势回来复仇</span> ,向这个使者行与贿赂,还是金钱发挥了作用,赵使回报赵王偃:廉颇看上去很结实,很能吃,但一顿饭的功夫就上了三次厕所。<span style="font-size: 18px;">赵王便觉得廉颇老了不再起用,公元前243年廉颇</span>郁郁而终,享年84岁,比起李牧强多了。</p> <p class="ql-block">  乐乘,生卒年不详,赵国将领,与乐毅、乐间父子宗室同族,俩人虽然是赵国人,却都在侍奉燕国。乐乘原本也是燕国将领,<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公元前251年,乐乘随军攻打赵国,结果燕军大败,乐乘遭赵军俘虏,于是投靠赵国,赵孝成王封其为武襄君。</span> 因为这层关系,乐乘在赵国享受的待遇却是客将。一个国家中,本土的将领往往都会排挤那些外来的客将,乐乘便是如此。乐乘便在廉颇手下做事,一直担任副将,想必也吃了很多苦头。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廉颇与乐乘既有合作的经典,也有仇隙的典故。先说以少胜多的鄗代之战:公元前251年,燕王喜在丞相栗腹的建议下决定趁赵国疲惫之际,派兵60万分两路攻伐赵国。赵国主将廉颇率20万直面鄗城(邢台柏乡)的燕军,副将乐乘率5万人坚守代城(张家口蔚县),赵军同仇敌忾、奋勇当先,把远道而来、兵困马乏的燕军轻松击溃;乐乘伺机杀出,与廉颇两面夹击燕军,燕军溃逃回国。再说仇隙一面:赵王偃继位时,为分解廉颇即是上将军又是丞相的官位,赵王偃就让乐乘替代廉颇的军权,一怒之下廉颇将前来接替自己位置的乐乘将军打跑了,乐乘从此杳无音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说起赵国老将庞煖,还是赵王偃请回的,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因为赵王偃的“削权方”,已使赵国一下子少了两位大将,此时的赵国已到了将才凋敝的程度,而且庞煖已经年近80岁了。算是“四代元老”的庞煖被赵王偃接见后,向他阐述了治国之道,庞煖年虽老迈,但思维敏捷,顺畅的对应了悼襄王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两人一拍即合,随即任命庞煖为统帅。80岁高龄的人还挂帅出征,也取得了一些赫赫战功,已经很了不起了,而且庞煖本身也非武将,而是合纵家,这就更为难得了。</p> <p class="ql-block">庞煖的出生时间约在公元前320年左右,他比后来出现的赵奢、廉颇、蔺相如、乐乘等人都要年长。庞煖在赵武灵王时期,就已经开始很活跃了,曾跟赵武灵王讨论过《孙子兵法》,阐释了“百战而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胜,善之善者也”的深刻含义。但是沙丘之乱后,庞煖、乐毅、剧辛这些人遭到排挤,纷纷离去!庞煖这一走,是跟着鹖冠子在楚国的深山老林中隐居修道去了。鹖冠子很擅长道家学说,又懂得时事政治和军事!庞煖消失50多年,学业竟成为一个既通兵法、又懂纵横之术的人!</p> <p class="ql-block">庞煖,他本身算不得是一个纯粹的将领,他只是战国时代最后一个合纵家!在他挂帅征战中有一胜一败的记录。公元前242年,逃到燕国的剧辛,听说庞煖成为赵国新的军事统帅,认为“易攻之”,就决定教训赵国一番。结果是剧辛没有拼过庞煖,燕军二万将士被赵军给俘杀。公元前241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战国时期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合纵攻秦,就是庞煖发起的。这一次,楚国的春申君为总负责人,庞煖为主将,带领五国联军杀向秦国。一群乌合之众怎能抵过强大的秦国,秦军主动向楚军进攻,楚军难敌秦军,就带头先撤了,各国军队见此,纷纷夺路而逃,庞煖无功而返就此失败。</span></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41年的合纵攻秦之战,五国联军一度攻打到蕞城这个地方,史称蕞之战。蕞城在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一带,距离秦国都城咸阳很近了。战机随着楚军的撤兵,秦军从背面夹击过来,蕞城没有攻破。蕞之战失败后,庞煖对齐国没有参加联军的行为非常不满,在撤军之际攻打和占领了齐国的饶安等城池,在回援邯郸时遭秦军伏击,20万将士被杀,庞煖被逼的无路可走,交出虎符渐渐走入远方,也许又要去隐居了,历史没作交代,咱也别胡乱猜测。</p> <p class="ql-block">再说赵国最后一位将领----李牧,嬴姓,李氏,名牧,赵国柏仁人,战国时期赵国著名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李牧以“镇守北疆”而闻名,其打造的雁门关,令到匈奴、秦国都望而却步。在雁门关,李牧拥有很大的权力,可以任免官吏、收缴赋税等拥有财政、人事大权,李牧扩充的军队可不止15万人。由此可见,李牧完全有割据一方,自立为王的实力,这个是赵王迁非常忌讳的。</p> <p class="ql-block">赵悼襄王死后,赵王迁即位,赵国国力越发衰落,人才也已凋零,面对秦国一波又一波的进攻,名将李牧<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成为国家的柱石。</span>公元前233年,秦军大举攻赵,桓齮率军出上党,越太行,自后方直扑邯郸,赵王迁急命北部边防李牧为帅率军抗击秦军。在与桓齮对峙、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李牧筑垒、突袭、埋伏,一套组合拳、连环计、声东击西等浑然天成,乘机袭占秦军大营,10万余秦兵全部被歼,此役史称"肥之战"。桓齮仅率少量亲兵冲出重围,畏罪逃奔燕国。</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古人云:“李牧亡,赵国亡”,失去李牧的赵国苦苦支撑了三个月就被秦国大将王翦所破。公元前228年,秦国大将王翦率大军攻赵,与李牧指挥的赵军再次对峙。秦王嬴政深知李牧之能,指派顿弱再次给赵丞相郭开献计,让他散布李牧欲兴兵造反的谣言,简离李牧有离德离心之举,赵王迁信以为真,命公子葱前去换将,李牧被召回邯郸,在回邯途中被郭开截杀,赵国的一代战神,就这样殒命了。</span>赵国能有李牧这样大将是它的幸运,有赵王迁这样昏聩的君主和郭开这样的奸臣,气数已尽也是必然的结局。</p> <p class="ql-block">赵葱,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战国末期赵国将领,</span>是赵国宗室、王族,史书记载:王翦攻邯郸无果,所以用反间计中伤李牧,赵王迁因此缚杀李牧,让赵葱代替李牧统领赵军。李牧死后军心散了,结果三个月后王翦就击败赵葱攻破邯郸,赵国因此被灭。还有一战说明赵葱的谋略不够:在公元前233年的肥之战中,<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李牧洞悉敌情,不为所动。而赵将赵葱不明就里,建议救援肥下时,李牧说“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乃“兵家所忌”。李牧没听赵葱之策,全歼秦军取得胜利。</span></p> <p class="ql-block">  毛遂 ,战国时期赵国人,今邯郸鸡泽县毛官营村人,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毛遂自告奋勇,同赵胜去楚国求援,最终毛遂说服了楚王,楚考烈王派春申君黄歇率军救赵,此即“毛遂自荐”。从此之后,毛遂被平原君待为上宾。公元前256年,燕国派大将栗腹率军进攻赵国,平原君刚愎自用,居然推荐毛遂领兵迎战,毛遂自知无领兵之能,极力推辞,但胳膊扭不过大腿,只能带兵出发,不久之后,全军覆没,毛遂自尽。这是史书上的记载,《大秦赋》里可没有这两段的演绎。</p> <p class="ql-block">  成语“毛遂自荐”我们熟知,是说服楚国出兵救赵的英雄,而《大秦赋》中的毛遂形象却颠覆了我们的认知,成为赵国灭亡的罪人,它是这样演绎的:首先,毛遂受赵偃威逼而屈服,答应设计谋害太子,一副胆小怕事的奴才相;其次,毛遂亲往秦国丞相府,在吕不韦面前巧舌如簧,终于促成太子趙佾远赴秦国做人质,使赵佾有去难回;第三,赵王丹派毛遂前往秦国迎回赵佾,却在前往秦国的途中惨遭郭开杀害,死的也不其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赵国和秦国有着亲密关系,双方也是多次联姻,甚至双方的君主从根上来说都是嬴姓赵氏,有血缘关系。但是因为国家利益,两个国家互相征伐的次数不下百次,历史记载最著名的战役就有五次,下面就分述一下这五次惊涛骇浪的战争:</p> <p class="ql-block">1.阏与之战 <span style="font-size: 18px;">阏与是赵国的一道屏障,阏与(今山西和顺县)东面根本无险可守,距离邯郸城很近了。</span>公元前269年, 秦昭襄王派中更胡阳率秦军攻击阏与,赵惠文王急召名将廉颇、乐乘等,询问是否可救,两人均认为阏与距邯郸甚远,道路崎岖险阻,难以救援。唯赵奢认为,两军相逢勇者胜。于是,赵惠文王命赵奢率军救援阏与,名将赵奢率军出奇计,击败秦军打赢了一场原本无法取胜的战争。阏与之战的意义十分巨大,此战之后,秦国不敢轻易对赵国下手。</p> <p class="ql-block">2、长平之战</p><p class="ql-block">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发生时间是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span style="font-size: 18px;">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而爆发的大规模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将士。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当时的国君是赵孝成王,采取了诸多不当措施导致了战争的失败。此战是战国历史上一次转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span></p> <p class="ql-block">3、邯郸保卫战</p><p class="ql-block">《大秦赋》开篇第一集显示的就是邯郸之战,是公元前259年秦伐赵,包围赵都城邯郸,赵孝成王率领军民誓死抵抗;到公元前257年,魏国和楚国联军到达邯郸城下击败秦军,耗时三年之久才结束,是秦国与赵、魏、楚三国进行的一次城池攻守战。这里有两个成语诞生,一个是“窃符救赵”,说的是魏国信陵君窃得兵符,驰援赵国;另一个是“毛遂自荐”,赵国平原君的门客毛遂,成功游说楚王出兵,得以解邯郸之围。</p> <p class="ql-block">  4、平阳之战</p><p class="ql-block">也可称为邺城之战,是秦灭赵的前战,发生在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2年,是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秦国攻灭赵国(今河北南部、山西北部等)的战役。公元前236年,秦军以王翦为主将,分兵两路攻赵,夺赵邺(今河北临漳西南)等十余城。赵军守城据险,避免决战,战事呈相持局面;公元前234年,秦军攻平阳(今河北磁县东南),歼灭赵军10万,杀赵将扈辄。接着挥师北进,被赵名将李牧大败于宜安(今河北石家庄东南)。战争历时3年,较大的战役有:河阴之战、平阳之战和邺之战。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5、番吾之战</p><p class="ql-block">番吾之战是秦、赵两国交战中,赵国最后一次取得的重大胜利。公元前232年秦国再次兵分两路攻赵,一路由邺城北上,准备渡漳水向邯郸进迫;一路由太原取狼孟(今山西阳曲)后东进番吾(今河北灵寿西南),拊邯郸之背。赵将李牧率军抗击,邯郸之南有漳水及赵长城为依托,秦军难以迅速突破,赵国以此拒敌再无力出战,所以此战仅为击溃战,番吾之战以后,赵国已是风雨飘摇,灭亡指日可待了。</p> <p class="ql-block">秦灭六国之所以选择先灭韩,可以说就是为灭赵做准备,这样就可以切断南边援助赵国的道路,而且东边的齐国又被秦国忽悠的一直坐山观虎斗,赵国东北的燕国又一直在骚扰赵国,这下赵国可以说是单独作战了。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于公元前229年秦国开始攻打赵国,第二年攻破邯郸城,但长公子赵嘉逃往代郡,拥立成赵代王,一直到公元前222年,秦国灭燕国时捎带歼之,赵国才算是彻底灭亡。</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邯郸城的城墙,易守难攻,再加上赵国的将士众人一致抗秦,秦国想要拿下赵国,依然很难。有赵丞相郭开的帮忙再困难的事也不是问题,郭开将守城的人给杀死,放秦国的大军入城,</span> 赵国就毫无悬念地失败了。公元前228年,王翦大破赵军,攻下邯郸,就这样赵国被灭了。</p> <p class="ql-block">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国从正式立国开始,至秦破赵虏赵王迁止,在12代国君执政中,竟发生过九次兵变,远的不说就从赵武灵王说起:1.赵武灵王执政时,废掉太子赵章,改立赵何(后来的赵惠文王),史称“沙丘之乱”;2.赵孝成王去世,太子赵佾在秦国为质难回,次子赵偃继位;3.赵王偃也乘袭了赵武灵王一回,废掉长子赵嘉太子位,而立赵倡后所生的次子赵迁;4.赵国君主的寿命普遍较短,最多活到45岁。</p> <p class="ql-block">  秦王嬴政继承了六世明君打下的基业,灭六国势在必得!看一下嬴政灭六国前都干了哪些事:13岁即位,尊吕不韦为相国;14岁修郑国渠,开荒地、屯田粮;22岁亲政,平定嫪毐之乱,幽禁赵姬;23岁撤职吕不韦,收拢权力;22岁至29岁,重用尉缭、李斯等人,养精蓄锐,积攒国力;29岁至39岁,10年内灭六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能看到这段话的,相信您一定是喜爱历史剧的人,《大秦赋》刚开播,我就让剧情深深地吸引住,有些剧情与我知道的相违背,比如毛遂,为弄清楚是咋回事,翻书查百度,废了一番功夫。《大秦赋》是赞扬秦始皇的,赵国的事只是附带提一下,我是邯郸人,想对赵国的灭亡了解的更清楚些,这就是我写本篇的初衷。还是那句话:谢谢您的观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