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郦道元(北魏470~527)在其《水经注.渐江水》一文中写道:"于潜县北天目山,山极高峻,崖岭竦叠,西临峻涧。山上有霜木,皆是数百年树,谓之翔凤林。"这是这位地理学家在1500年前说的话,如今这片翔凤林还在不在?天目山广告词中称"大树华盖闻九州",到底闻名在何处?又听说天目山佛教渊源流长,究竟如何?带着疑问,再次登山探寻,那是二O二O年七月的一天。</p><p class="ql-block"> 西天目大树王景区海拔1000公尺左右,景区面积7.6公顷。登山道足足15里,盘山公路近20公里,286道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站在四面峰向西北望去,对面起伏的山峰上矗立着密密麻麻的大树,那些树主干笔直,枝叶茂盛,气势磅礴。也有枯树夹杂其中,虽无树叶,枝干仍然挺立,足显顽强。</p><p class="ql-block"> 向东南望去,远处群山连绵起伏,犹如泥丸,一望无际。其间云雾缭绕,煞是壮观。山脚下边金黄色的建筑群,是禅源寺院,系韦陀菩萨的道场。</p><p class="ql-block"> 眼前的景色是那么美好,心里却惦记着大树与佛源。</p> <p class="ql-block"> 开山老殿周围有一片壮阔的树林,庄严肃穆,古木参天,雄伟挺拔,以柳杉为主。老殿西侧,"大树王"屹然挺立。据说此树在宋代时称为"千秋树",树龄已达2000年。乾隆皇帝两次登临此山,第一次为乾隆十六年(1751),他命人测量此树,誉之为"大树王"。</p> <p class="ql-block">树前的这块石碑是于佑任所题。这棵树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死亡,但至今躯干巍然耸立。老王不在,便又选一新王,号称"新大树王",在不远处。新大树王编号为141,整株木材量为75.4立方米,足见其大。</p> <p class="ql-block"> 被誉为"冠军树"的柳杉屹立在中峰塔院旁边,真际亭附近。该树高达48米,胸径2.26米,单株木材81立方米。"冠军"树纹清晰,枝干粗壮,枝叶繁茂,如顶天立地的屏风,像巨大的绿色华盖,十分壮观。</p> <p class="ql-block"> 开山老殿附近的柳杉群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千年以上的有580余棵,500年以上的有820棵。整个西天目的柳杉,胸径50厘米的2032棵,胸径1米的398棵,胸径1.8米的36棵,胸径2米的15棵。这里的柳杉高大多古,集中成片,蔚为壮观,极为罕见。柳杉林枝叶繁茂,遮天蔽日,夏日在此游玩,几乎晒不到阳光,真可谓"大树作华盖,吾王来巡山"。此种现象,绝无仅有。</p> <p class="ql-block"> 金钱树是稀有树种,树干笔直,一举到天,誉为"冲天树"。这本棵金钱古松在开山老殿附近,据说树龄已达660年,高58米,胸围3.13米,树冠达11米。树干通直,树冠似玲珑宝塔,外观极为美观。树皮成赭色,圆形开裂似铜钱。树叶为线形,扁平,十分柔软,呈螺旋状散生,簇生于短枝之端。笔者惊叹其强大的基因。</p> <p class="ql-block"> 天目山上树龄最长的要数称为"五世同堂"的活化石一一古银杏。二十来株,同生一根,一树成林,老壮青少幼,相互依偎,树龄达12000年,誉为"五世同堂"。只见它树冠横展,枝叶繁茂,绿意盎然,伸延于峭壁之上。若是一到晚秋,则满树金叶,阳光之下,随风飘动,忽明忽暗,千变万化,叹为观止。更令人惊叹的是它的顽强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天目山的特有树种还有天目铁木。名贵树种有:香果树、领春木丶连香树丶银鹊树等。以天目命名的植物有37种:天目蓟、天目朴丶天目金粟兰丶天目凤毛角等。有国家保护动物52种,被誉为"生物基因库"。</p> <p class="ql-block"> 这里到处都是古树,那成百上千的古树仿佛就是几千年几百年前的智者,向游人述说往日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 天目山大树王景区内的小路,不少是用原始青石铺就的,尤其是那些上下坡的台阶。那些青石大小不一,铺在那里,分明就是一幅幅原始古朴的图画。不见阳光之处,阶石上长满了青苔,别有一番滋味。千百年来,那古老的石板路任人践踏,无怨无悔。游者每行一步,仿佛都与那些古老的石头在对话,与那些远古时的铺路者在对话。</p> <p class="ql-block"> 大树王景区还有不少景点:倒挂莲花有着一段神奇的故事;一线天足足有二百来级台阶,十分陡峭,登之如攀天梯;真际亭陪伴着葬在中峰墓塔中的名僧;普同塔院石门日夜守护着逝去的高僧;半月池仿佛向人揭示天下并无十全十美;九龙壁是树根长出来的天然雕塑,碧绿的底色人见人喜;幻住庵里可供游客喝茶休憩还有咖啡。</p> <p class="ql-block"> 这里满眼都是翠绿,天空是,林间是,路旁也是;这里只有草木的清香、泥土的腐味,这是大自然的气息;这里空气清新,负离子上万,大口大口呼吸,心旷神怡;这里幽静安逸,只听见松声竹韵,禽叫虫鸣;这里泉流水清,叮叮咚咚,掬一捧山泉,咂在舌尖,尝到的是甜味。这里仿佛是与世隔绝的仙境。</p> <p class="ql-block"> 如此美好的仙境,必定会有仙人相中,僧侣就是其中一类。西天目佛教开山于晋永和年间(350年),高僧竺法旷入弘法,垒石为室,涧饮木食。之后入山僧侣大多垒石为室,结茅为庐,从此香火不断。</p> <p class="ql-block"> 开山老殿是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由高峰原妙禅师主持修建,元延右七年(1320)赐额为"狮子正宗禅寺"。自此,天目佛事大盛,名僧辈出,僧侣盈千,成为临济宗中兴之地,有高丽丶蒙古丶南韶丶暹罗丶天竺僧侣来此参拜学习。元末明初毁于兵火。康熙四年(1665)顺治帝师玉琳国师于双清在天目山脚建禅源寺院,占地五十亩,斋堂五百间,僧侣一千三。于是香火迁于山下,旧址改称"开山老殿"。如今的开山老殿供奉着高峰禅师、中峰明本。上悬江南古佛,两侧楹联为胡适手书: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开山老殿"一额,为叶浅予所书。</p> <p class="ql-block"> 传说东汉道教大宗张道陵(34~156年)在西天目修炼多年,留有遗址张公舍,无从考证,传说而已。</p> <p class="ql-block"> 建于元代的藏云塔又名中峰塔院,在真际亭附近,有高僧墓塔五座,塔身石雕砌成,前三后二。前排中较高,由须弥塔座,六棱柱塔身,仰莲宝瓶宝珠分别串连,顶置宝珠刹。其余造型简单,不足一米。附近有冠军树为之守灵。</p> <p class="ql-block"> 普同群塔,康熙年间建造,大树王与之作伴。有僧塔七座,中间较高,下部须弥塔座,中部六棱柱体,刻有"天目普同塔"铭文。柱体上石雕仿木结构,六脊檐口,上置宝瓶塔刹,塔刹正面有浅龛浮雕佛造像。上述塔群,均列为省级文保。</p> <p class="ql-block"> 我伫立在高僧们的墓塔前,沉思良久,他们仿佛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的眼前:垒坷积石,结茅为庐,旷野为蓆,刻苦修行;带领僧人劳工,搬运砖瓦,扛抬梁柱,建造僧房;率领众徒,搬石修路,植树造林;讲习经文,传授佛法,普渡众生。面对高僧之墓,肃然起敬,他们有何等的意志,何等的毅力,何等的信仰!</p> <p class="ql-block"> 天目山古木参天,巨树成林;奇花异草,翠绿覆地;山泉淙淙,水流溪清;鸟唱虫鸣,天籁之音;塔院默默,禅钟长鸣。天目山使我留连往返,这里是大树华盖的故乡;天目山令我肃然起敬,这里可见高僧信仰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