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水乡一一逢简

潇洒男人

<p class="ql-block">  提及水乡,人们往往会想到烟雨江南:小桥卧波,溪水潺潺,枕水人家……宛若一幅写意的水墨丹青。得益于客居上海之便,这些年来,那些有些名气的水乡,我都尽量去游览一番。周庄乌镇朱家角,南浔木渎同里……各处风光虽不尽相同,但是具象地归纳一下,江南水乡的特点还真就是 “ 小桥、流水、人家 ”,这六个字。</p><p class="ql-block"> 不过,对岭南的水乡却是一向不曾光顾,也想像不出两者的异同。终于,在晦气的鼠年即将过去的时候,我走进了广东佛山南部的水乡逢简。在释去猜度的同时,首次领略了岭南水乡的风光。</p> <p class="ql-block">  走下百安公路,就可以远远望见碧绿田畴中的逢简村。一片片鱼塘、河涌簇拥在村边,还有几条小河水道穿村而过。河岸上那挺立着的高大古榕,在知会来访的人们:这里是位于亚热带的古老村落。</p> <p class="ql-block">  该是没有这样的榕树吧?回想着以前去过的江南水乡,我不很肯定的判断着。但可以肯定的是,江南的一众水乡都沒有这样遮天蔽日的浓荫。</p> <p class="ql-block">  河水并不清澈见底,是自然的碧绿色,却显得很有生机。有几位村民在河边洗刷东西,聊着天,一派安详。</p> <p class="ql-block">  在村里,随处可以见到满是沧桑的古旧老屋。据传,逢简最早有人居住的时间,可以上溯至二千二百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到唐代时形成了村落。到了清代末期,村里人口己超过万人,是这一带最大的集市,仅缫丝市场就有三个。</p> <p class="ql-block">  又见到了蚝壳墙,一年前我曾在广州的沙湾古镇见到过。珠三角盛产蚝,用吃掉蚝肉的蚝壳砌墙建房,实在是废物利用,可技术难度也可想而知了。这样的建筑物,难得一见了。</p> <p class="ql-block">  古村的旧时格局还大致存在,青石板路并不很宽,表面的光滑表明年代的久远。路牌醒目地标示着:逢简大道、高第社路、碧梧后街……名称大气得让人想去追根溯源。我想,这也是古村历史底蕴的一种外在表露吧。样式古朴的老屋、青石板铺成的深巷,散布在村里的各个地方。 </p> <p class="ql-block">  世代更轶中古村也在发生着变化,最鲜明的体现在村里的建筑上。只是我看不懂,村民为何建了新楼却不拆除旧居,也许是在有意表达着什么?</p> <p class="ql-block">  在村里逛游,没大见到白墙黛瓦镬耳式山墙的那种江南民居。岭南一带的先民是最早跨出国门、下南洋淘金的华人,他们归国后最先改变的就是自己的住房。我想,这是岭南建筑风格更靠近现代的历史缘故吧。</p> <p class="ql-block">  这栋刚落成的民宅则完全是现代风格,干挂石外墙霸气地透露出家境的殷实。</p> <p class="ql-block"> 逢简既为水乡,自然是河溪纵横,一座座古老的石桥跨过如织的河溪水道河涌,将若干个沙洲小岛连成一体。手机拍下的这座巨济桥,建于宋代,水乡里这样的石桥很多,似是多为明清的,这桥算是最古的了。我留意到,河边先是青石板路,往旁边才是房舍。而我印象中江南水乡的枕水人家,是将房子紧靠河边,甚至就是直接建在水面上的那种吊脚楼,与这里也不大相同。</p> <p class="ql-block"> 乌篷船在河面悄然而过,偶尔传来几句听不懂的说唱,梢公船娘费力地用手摇橹,避免了驶机船产生的嘈声和对水面的污染。那动静结合的画面,最是吸引游客尤其是拍友的目光。</p> <p class="ql-block">  小船划过年代久远的桥洞,仿佛穿越时空。那场景,百年前,千年前,都复制般地发生过;这一刻,让人忘却此地何地,忘记今夕何夕。</p> <p class="ql-block">  最热闹的还是河边。高挂在树上的大红灯笼,点缀出许多的喜庆和热烈。树下路边的食店小铺,在叫卖着各式乡土名吃,双皮奶、伦教糕、姜撞奶、云呑面••••••许多从未品尝过的美味佳肴,令人垂涎。</p> <p class="ql-block">  双桥边的这株古榕,因香港影业的导演在此取景而名声大噪。我坐在树下,品尝着香甜的双皮奶,观赏着古榕、古桥、小船、游人,甚是惬意,一切凡尘浮躁霎时消弥。</p> <p class="ql-block">  我歇脚处不远的地方有三两组塑像,显然是为展示逢简的过往风俗。“ 村妇舂米 ",如今的村女再也不用这样辛苦劳做了。</p> <p class="ql-block"> 双桥中较大的金鳌桥被称为网红桥、打卡点。这座单拱石桥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赏识太子老师刘云汉的学识,钦敇其在家乡建桥,恩准仿照皇室花园中的金鳌和玉带等桥的形制。此桥的一面镌有阳文“金鳌”,另一面镌着阴文“玉带",一桥双名,实为少见。</p> <p class="ql-block"> 像刘云汉这样旳人,在逢简不乏其例,可谓人才辈出。在宋参政李公祠中了解到,李仕修是开科取士以来村里考取的第一个进士,在宋代官至浙江参政,此后李氏家族共出了三位进士,七名举人和一名武举人。</p> <p class="ql-block">  逢简人很看重宗族传承。村里的宗室家祠,林林总总共有近二十所。梁公祠建于清代,祠中的记载表明梁氏己传二十五世。族人梁起,宋代咸淳年间武举人,累官至武经大夫拜岭南招讨使,元兵南侵,梁起举义兵任副元帅,失败后易名隐于乡间,后来元帝大敇,虽有多方举荐,梁起皆以世食宋禄而坚辞不就,直至卒于乡里。其二子颇有乃父之风,抗击贼寇,抚慰乡梓,先后获五爵之封。 我是从祠中的《 梁起传 》中读到上面这些,原文是参考《明史》《元史》用文言文写的,足见梁氏诗书传家,后继有人。</p> <p class="ql-block">  逢简崇文尚武,俊杰迭出。站在雄伟的进士牌坊下,我心中感慨不已。这座牌楼是为彰表本村历代十二位进士而修建的,其实村里还出了六十多个举人,还有冯氏一门八秀才、苏家三兄弟同翰林的佳话,须知这只是区区一个村啊! 古人云岭南才子多俊杰,此言诚不我欺。我转头看见有几位身着汉服的游客,正在牌楼边议论着什么,也不知是什么来路。不过,她们的着装服饰,与身后古色古香的牌楼倒也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  游客的涌入,拉动了逢简村的商服发展,不仅方便了游人,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p> <p class="ql-block">  来这边的这些日子,时常听人说 “ 食在广州,厨出顺德 " ,对联合国授予顺德的 “世界美食之都 " 称号甚为自豪。单从眼前这条村里的小吃街就可以看出,当真是名不虚传。摆卖的那些食品,都是没听说不曾见的。</p> <p class="ql-block">  逢简最高、最恢宏的建筑,当属妙觉净院。净院建于清咸丰年间,原本是尼姑庵,至今己是华南最大的女子佛学院。出于对修行者的尊重,我只在寺院稍做参观便退了出来。原本很好奇村里还有座雍和书院,想去一探究竟,怎奈迷宫似的街巷让我转晕了头,没有找得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千百年的光影流转,并没有过多改变古村逢简的风貌,连续多次被评为中国最美村落,也是实至名归。当然这里不再是旬日便兴隆一次的集市,人口也不足鼎盛时期的半数,这样的沉寂怕也难说是没落还是进步。不过,景区和所有景点都不收费,逢简很有股子让人钦敬的豪气。</p> <p class="ql-block">  逢简水乡闲适清雅,既使最热闹的河两岸,仍然安静恬淡。虽然为推动旅游也搞了些装修装饰,但是我感觉像是纯朴的村姑抹了个红脸蛋,依旧不失朴实无华的本色。其实,不修边幅的水乡韵味,不加掩饰的沧桑古感,或许对游客更具吸引力,起码我希望逢简能保持下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告别逢简,迎来了新的一年。这几天,我时常回想在逢简的情景,碧绿河涌,斜阳巨榕,古屋深巷,再想着古祠堂上的灰塑,沧桑老旧的蚝壳墙,绿水上的乌篷船,青石板街上的甜品店,以及树下守着凉果摊的阿婆,这就是岭南水乡逢简给我的印象。倘若以此与江南水乡做个比较,我还真说不准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英群</p><p class="ql-block"> 2021年1月8日于广东佛山 顺德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