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沙特尔圣母主教座堂(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Chartres)</b>,</p><p class="ql-block">沙特尔主教座堂位于法国巴黎西南约70公里处的沙特尔市。据传圣母玛利亚曾在此显灵,并保存了玛利亚曾穿著的圣衣,沙特尔因此成为西欧重要的天主教圣母朝圣地之一。1979年10月26日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届会议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维基百科</p> <p class="ql-block">沙特尔大教堂融早期罗曼与中世纪哥特式建筑风格于一体,与法国的兰斯大教堂、亚眠大教堂和博韦大教堂并列为法国四大经典哥特式教堂。</p><p class="ql-block">它的哥特式改建早于巴黎圣母院100多年,是哥特式建筑的最早成熟作品,也是哥特艺术的最高杰作之一,它影响了法国(包括巴黎圣母院)甚至欧洲许多哥特式建筑,被称为欧洲的罗曼到哥特里程碑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大教堂从1836年最后的一次火灾后,教堂内部被烟熏火燎失去原来面目。许多珍贵的12世纪彩色玻璃花窗和大量中世纪的雕像蒙尘,无数珍宝在近200年的时光中被黑暗掩没。</p><p class="ql-block">庆幸的是经过十多年的清理修复,终于在几个月前完成总体施工,现在大教堂焕然一新,向公众开放,法国电视台专题报道称之为“<b>沙特尔大教堂的浴火重生</b>”。2020年圣诞节后,我们专程赶到沙特尔城,先睹为快。</p><p class="ql-block">以前曾经拜访过大教堂,因一切都在昏暗中而印想一般,但这次的访问令人大为惊艳!许多原来从没见到真面目的13世纪珍贵文物,现在如宝藏重现光辉,令人感慨,惊叹不已!特此记录,以为纪念。</p> <p class="ql-block">沙特尔(Chartres)是“法国粮仓”博斯Beauce的首府,沙特尔位于一个山丘上,在厄尔河左岸(Eure)。沙特尔是一座古老的中世纪小城,镇中心的圣母大教堂,被认为是哥特式建筑的顶峰,它的高耸的尖顶在30多公里以外都可以看到.</p><p class="ql-block">大教堂以11世纪菲尔贝(Fulbert)主教主持修建的罗曼风格大教堂为基础建造。如今的哥特风格大教堂完成于12至13世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浴火重生</b></p> <p class="ql-block">沙特尔大教堂在800年历史中,真如涅磐的凤凰一样,经历了五次“浴火重生”的蜕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次:巴西利卡式→罗曼式</b>(11世纪)</p> <p class="ql-block">沙特尔主教座堂最初以早期基督教堂“巴西利卡式”兴建,从公元8世纪到12世纪之间,沙特尔教堂屡遭火灾。</p><p class="ql-block">1020年9月7日的一次大火,仅有地下小教堂(长220米,是法国最大的地下小教堂)、一些塔楼以及西立面的底部幸免于难。在福尔贝(Fulbert)主教的主导下,取代原有的巴西利卡式长方形平面建筑,<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原址上建立了平面十字架型的罗曼式主教座堂</span>。基本完成了现在的规模。</p><p class="ql-block">(注:“巴西利卡”是古罗马的一种公共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平面呈长方形,外侧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长边,短边有耳室,采用条形拱券作屋顶。早期<span style="font-size: 18px;">(起于4世纪)</span>的基督教堂建筑即源于“巴西利卡”,但是主入口改在了短边。“巴西利卡”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原意是“王者之厅”,拉丁语的全名是“basilica domus”。 ~维基百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巴西利卡</span>Basilica”有三种含义,1,表示某些特定功能的政治建筑(古罗马);2,某类特定的宗教(基督教)建筑样式;3,最后也是当代的用法,授予某个有特定资格的教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教堂前福尔贝像</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第二次:罗曼式→哥特式(</b><span style="font-size: 18px;">13世纪)</span></p><p class="ql-block">教堂在1194年又一次毁于大火,教堂在13世纪初动工建设,整个建筑过程历经三十年。后建的建筑中,<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部分原罗曼式教堂的雕塑,花窗和石砌地板都被完整地保存下来。新建的哥特式教堂</span>体现了“古典风格”。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也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哥特式建筑。</p><p class="ql-block">1220年大教堂完成重建,<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比1345年完工的巴黎圣母院早了近100多年。</span>路易九世曾亲临落成仪式。</p> <p class="ql-block"><b>第三次,</b><b style="font-size: 18px;">哥特式尖塔的建立</b><span style="font-size: 18px;">(1506年)</span></p><p class="ql-block">~1506年雷电击毁了北尖塔,由<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杰汗德·博斯</span>重新修复,完成了今天的哥特式尖塔。</p><p class="ql-block">~1594年亨利四世在此加冕。</p><p class="ql-block"><b>第四次:</b><b style="font-size: 18px;">工业革命时期新创举(</b><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世纪)。</span></p><p class="ql-block">~公元1836年,第三次大火毁掉了教堂木制的屋顶。在重建工程中,创造性的使用了现代金属结构屋顶,开始了<b>工业革命时期</b>的材料与结构新创举,完成外部修复。</p><p class="ql-block"><b>第五次:</b><b style="font-size: 18px;">凤凰涅磐</b><b>(</b>21世纪)</p><p class="ql-block"><b>本次历时十多年的内部全面修复,焕然一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感谢巴黎的文化历史学者陶嘉老师,长期不懈的开展对罗曼建筑历史的研究和宣讲。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法国罗曼式建筑的价值和美学,及其它与后来哥特式建筑的承上启下。</b></p><p class="ql-block"><b>也感谢法国电视台的专题节目,让我们得以从平常看不到的视角,看到这些珍贵的内部资料。了解许多我们原来不知道的内幕。更对这个历史教科书般的大教堂肃然起敬。(文章中许多照片和视频来自法国电视台资料片)。</b></p><p class="ql-block">利用我们身在法国的便利,疫情中还能参观沙特尔大教堂的难得机会,正好是复习总结前一段欧洲建筑史学习的绝好课堂。</p><p class="ql-block">在现场了解大教堂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前世今生,亲手抚摸那些历经800年的石头像,通过实物观察大教堂</span>如何从罗曼式,哥特式,到工业革命时期的诸次演变,以及今天如何通过现代技术让大教堂获得重生。<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路走来,如同步步从历史中走过,收益匪浅,尤其是</span>能<span style="font-size: 18px;">把老师教授的和书本资料上看到的知识,在历史现场一一对证,很多复杂的问题,豁然明了。越发体会现场考察的第一感觉永远是不可代替的:</span><b style="font-size: 18px;">从不知,到学习,求证,最后得知,真乃人生一大乐事!</b></p><p class="ql-block">本人是无神论者,也不是专业建筑历史人士,一些理解恐属外行,但想到那些因疫情不能来的朋友们,愿把现场的一孔之见与大家分享,如有打扰或不当之处,望多多谅解指正。</p> <p class="ql-block">神奇故事的起源是:</p><p class="ql-block">1194年6月10日的晚上,大火又一次摧毁了沙特尔主教座堂的大部分,但一位神职人员从废墟中找到了查理大帝取自君士坦丁堡,由他的孙子“秃头查理”送给沙特尔主教座堂的圣母玛利亚在耶稣降生时所穿的衣服,信徒们激动不已,决定集资重建大教堂。</p><p class="ql-block">1220年,新的主体建筑完工,主教雷诺希望有大面积窗户采光,以达到神圣庄严的宗教气氛。</p><p class="ql-block">接受挑战的建筑师为了避免大面积开窗造成墙壁<span style="font-size: 18px;">崩塌,创造性地</span>将罗曼式的圆拱拉长成尖拱,并引用了飞扶壁,解决了墙壁和屋顶的承重问题,成功将教堂墙壁变薄,高度增加,得以大面积使用彩色窗户,使大教堂内部光线明亮,~哥特式建筑的经典特色诞生了。</p><p class="ql-block">自此沙特尔大教堂成为基督教的朝拜圣地。</p><p class="ql-block">1594年,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在此登基加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13世纪的哥特式飞扶壁。</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沙特尔主教座堂面积5940平方米,西正门宽47.5米,直径13.4米<span style="font-size: 18px;">的世界最大玫瑰窗</span>。是第一座完全成熟的哥特式主教座堂,为法国哥特式建筑高峰时期的代表作,其建筑结构及平面配置成了以后各主教座堂模仿的蓝本。~维基百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作为法国最著名的天主教堂,它不但保留了早期罗曼教堂的三重“王者之门”和众多壮观宏伟的罗曼尼斯凯像。也创造了12世纪哥特式珠宝光彩的玻璃彩窗,精巧轻灵的尖塔,无数精美的雕塑…,整个大教堂可称是12世纪法国建筑史上的经典杰作。</span></p> <p class="ql-block">来法国~凡是对建筑风格和艺术感兴趣的~这个大教堂几乎是教科书级的必看经典。</p><p class="ql-block">正如BBC的评论:“无一不是十二世纪法国建筑史上的经典杰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上帝的手指</b></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巴黎驱车来到沙特尔城,远远地就能看见二个高塔。古老的城市边仍然可见中世纪的围墙和塔楼。</p><p class="ql-block">大教堂在市中心,有路牌指示。圣诞节刚过,广场上的巨型圣诞树🎄仍在。任何人来到<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沙特尔大教堂</span>,都会首先被大教堂正面那二座不对称的尖塔式钟楼吸引。奇特的建筑风格十分引人注目。这<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二个风格各异的高塔被人们称之为“</span><b style="font-size: 18px;">上帝的手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b></p> <p class="ql-block">这是二个建于不同的时期,<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完全不同建筑风格的尖塔,本身就是二个历史纪念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右~罗曼式(12世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左~哥特式(16世纪);</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什么是罗曼式?</b></p> <p class="ql-block">产生于5~11世纪欧洲的罗曼式建筑(英語:Romanesque,法语:Romane),以厚重的石头建筑墙体,圆拱型的门窗和顶棚支撑、雕刻丰富生动的梁柱顶端、窗框、精美的大门上方装饰性门楣,及从巴西利卡演化而来的拉丁十字架型平面布局,形成了中世纪法国和欧洲宗教建筑的古朴典雅简洁敦厚的流行风格。</p> <p class="ql-block">南侧(右)钟楼,<span style="font-size: 18px;">建于公元1145年至1170年间,</span>正是早期法国罗曼式六角形建筑,庄重朴实,高约105米,是罗曼式建筑向哥特式建筑过渡时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它具有典型12世纪罗曼式建筑特点,<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六角形的高塔,线条方正粗旷,</span>但窗型已有哥特式的尖拱出现,塔面上面布满在石头上雕刻出的鱼鳞般的瓦片,十分有效的起到保护作用,整体风格是罗曼式的古朴豪放;</p> <p class="ql-block">尖塔上装饰有整石块刻出的各种动物,充满原始的质朴与纯真,让我们看到早期洞穴岩刻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右面的尖塔则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p><p class="ql-block">1506年,雷击毁掉了原钟楼的木制塔顶,当地工匠建起了现在火焰型镂空尖塔时,罗曼式的简洁线条消失,取而代之是哥特式的纤细雕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什么是哥特式?</b></p> <p class="ql-block">哥特式建筑,或译作歌德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欧洲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它是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 它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维基百科</p> <p class="ql-block">从罗曼式发展而来的哥特式教堂,保持了早期罗曼式教堂平面“拉丁十字架”的基本布局,</p><p class="ql-block">以圆拱变成尖拱型门窗和廊柱为显著特征;承重结构变成了框架式的,出现了肋骨拱和骨架券。</p><p class="ql-block">用飞扶壁支撑墙体,使其减薄变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p><p class="ql-block">墙壁上镶嵌大量的彩绘玻璃窗,尤其是玫瑰花窗的创新,在进行宣教的同时,也使透进来的炫丽多彩<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光线</span>,对信徒造成天国圣景的心理影响;</p><p class="ql-block">建筑中大量使用典型的火焰式尖塔;表示脱离尘世与天国相通。精致的镂空雕刻使其整体轻盈空灵,有拔地而起一飞冲天之感。</p><p class="ql-block">哥特式12世纪从法国开始,渐渐趋于成熟,在很长时间影响欧洲。直到16世纪逐渐被巴洛克风格取代。</p> <p class="ql-block">沙特尔的左塔完成于1507年,上面布满典型哥特式的火焰尖顶和丰富多彩的精巧雕刻。现在塔内有378个台阶,保存有老座钟最大的钟重5吨。</p> <p class="ql-block">(关于欧洲建筑的演化列表如下:)</p> <p class="ql-block">这个近乎镂空雕刻的尖塔,使大教堂的整体与原来中世纪罗曼厚重风格焕然一变,高耸入云的尖塔<span style="font-size: 18px;">凌空轻灵,</span>成为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典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正门哥特式主塔</span>建成后,与13世纪建成的被一圈圈镂空的飞扶壁托起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哥特式教堂主体,和环绕教堂四周的</span>6座哥特式小尖塔,共同形成了完整的法国早期哥特式风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工业革命时期</b></p> <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这个精美的大教堂,历史上数次遭受火灾。也被数次重建。</p><p class="ql-block">最后的一次火灾发生在19世纪,那场火灾的损失惨重,与记忆犹新2019年巴黎圣母院灾难性的大火相似。</p> <p class="ql-block">1836年7月4日晚,一场大火从顶棚燃起,钟楼焚塌。救火队整夜抢救,最后保住了墙体,但所有的木制结构都被烧毁。</p> <p class="ql-block">维克多.雨果立即向全国发出呼吁,引起社会极大关注。当时的首要问题是:如何重建教堂的顶棚?大火的余悸未消,用传统木结构重建的提案立刻被否决。</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法国正处于工业革命兴起时期,金属建筑材料是当时最受欢迎的新型建材。因此很快就决定:用金属作为重建的结构材料。</p> <p class="ql-block">新的建筑方案用了大量钢铁顶棚梁架,形成一种在当时非常超前、完全现代化的建筑结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其革命性意义,甚至早于1889年建成的钢结构“埃菲尔铁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法国电视台介绍过这个顶棚内部,可以看到顶棚巨大的空间内,没有任何的垂直或水平的梁柱,没有任何的压迫感,让人感到轻盈和放松。这<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当时无疑是个革命性的创举。</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极为现代化的钢梁结构,不但牢固,而且令人惊叹地显示了哥特式的线条美,完全可以成为19世纪建筑革命的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自1838年建成以来,这个在当时超现代化的建筑结构,直到今天状况良好,其完美的结构造型,即使今天看来,也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杰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除了用钢铁做建筑结构外,新建的大教堂也一改当时用铅板做</span>屋顶的普遍做法,决定改用更为漂亮和耐久的铜瓦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0多年过去了,这个超过5000平米的铜屋顶,表面被岁月变成<span style="font-size: 18px;">氧化铜。呈现出</span>漂亮的绿松石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些铜瓦板的使用也有个故事:当地的贵族领主购买了大量的铜材<span style="font-size: 18px;">准备建宫殿</span>,大革命爆发,这些巨量的材料被闲置,正好被建筑师用在了大教堂的修复上。</p><p class="ql-block">1841年,经过4年的修复工程,大教堂的外部建筑被完全修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0多年过去,时间证明,这些铜材的抗腐蚀和坚固性也都经受了考验。</span></p><p class="ql-block">三次大火之后的沙特尔大教堂,就这样一次次被拯救,浴火重生!</p> <p class="ql-block">但遗憾的是,虽然外部建筑的修复几近完美,但内部一直没有进行彻底的清理。</p><p class="ql-block">200多年过去,大教堂内部精美的彩窗,雕塑,壁画渐渐被岁月的灰尘覆盖。</p><p class="ql-block">20世纪初,大教堂内部的所有玻璃彩窗,几乎被脏污垢渍覆盖。那些号称世界上最美的玻璃窗,甚至阳光都透不进来。</p> <p class="ql-block">庆幸的是,大教堂进行了历时10多年的修复工程。决心让这些沉默数百年的珍宝获得“重生Renaissance”!</p><p class="ql-block">以前来夏特尔的人,常常因为施工看不到多少东西而抱怨。我以前也来过这个大教堂,也为一切都黑乎乎看不清楚而颇感遗憾。</p><p class="ql-block">但修复工作完成后的大教堂,确实令人耳目一新,难以相信这竟然是800年前的盛景。如果说以前的所有大教堂的重建工程使祂浴火重生,那么这次的内部全面修复工程,可以毫不夸张地称之为<b>“浴火重生”</b>!而且是一只何等美丽炫烂,历经了800年沧桑又重生的<b>“火凤凰</b>”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石雕圣经大门</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有三座大门:西门的正门和南北二座侧门,每个大门都是由三个小门组成。</p><p class="ql-block">~西面为正门“王者之门”(Portal Royal)。</p><p class="ql-block">~北面侧大门上雕刻是圣母和旧约圣经中的人物~圣母门;</p><p class="ql-block">~南面侧大门的浮雕则描述了基督的一生。</p><p class="ql-block">因这三组9门的罗曼+哥特式雕刻大门,<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沙特尔主教座堂</span>因此有“<b>石雕圣经教堂”之称。</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王者之门</b>(<b>Portal Royal</b>)</p><p class="ql-block">西部是正门入口,由一组三扇尖拱大门组成,三个门楣分别表述了耶稣基督的三个神圣阶段:“升天,最后审判,成圣。Les 3 tympans représentent 3 temps des mystères de la foi : Ascension, Christ en majesté au Jugement dernier, l’Incarnatio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灯光中的“王者之门”</p> <p class="ql-block">三个拱门中间门楣的上方,是耶稣基督的石像,因基督是万王之王,故此门称为“王者之门”(Portal Royal),是早期哥特式石雕艺术的经典。</p> <p class="ql-block">雕像来自圣经新约的故事,耶稣基督坐像为“<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最后审判”</span>Jugement dernier。</p><p class="ql-block">上面飞翔着天使和鹰,下面左侧是长翅膀的狮子,右侧是长翅膀的牛。这是四福音的作者的像征:天使是马太,鹰是约翰,左侧长翅膀的狮子是马可,右侧长翅膀的牛是路加。下面的横梁则讲诉玛丽和耶酥一生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间门楣~“最后审判Jugement dernie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侧门楣~“升天Ascensio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右侧门楣~“成圣 ”l’Incarnatio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教堂正门重建于公元1194年,公元1264年竣工。保留了原来西门廊和三个正门上的12世纪时期的雕刻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门的两边原有24尊圆柱雕像,现存19尊。均是1145年-1155年间的作品。这些雕像以“罗曼尼斯凯风格Romanesque”著称。表现了从罗曼式向哥特式的转换。 柱状雕像体形高大呈立式,与建筑的门柱相配合。</p><p class="ql-block">人像柱雕,起始于古希腊艺术的盛期,这种雕刻常在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物上见到。</p><p class="ql-block">圆柱雕像代表旧约的先知,国王和皇后:大卫,所罗门,示巴女王和亚伯拉罕。Les statues colonnes, quant à elles, représentent prophètes, rois et reines de l’ancien testament : David, Salomon, la Reine de Saba ou encore Abraham.</p><p class="ql-block"> 罗曼风格的衣服褶皱突显了衣服的垂直感。虽然整体来看,<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些雕像受石头形状的约束,显得拘谨。 但某些细节开始生动活泼起来,例如中央门口处示巴女王的笑容,女王的精致面纱和腰带,开始展现出哥特式艺术的精湛和现实主义(比罗曼艺术更生动具有灵性)。</span></p><p class="ql-block">尽管雕塑形体被约束,但不妨碍总体视觉上的轮廓分明,气质高雅,外观令人愉悦。正如美国专家克拉克Clark"在他的“文明”一书中所说:“夏特尔大教堂西大门庭上雕像所显示的面容是西欧前所未有的,属于最真诚,在真正意义上来说,是最富有贵族气质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门的右侧雕像</p> <p class="ql-block">值得注意的是,据说“王者之门”是由当时沙特尔城的工艺美术学校大师级雕刻师完成的,使我们今天从中可以一窥中世纪的宗教审美教学风潮。这里表现出大量的中世纪以女性为代表的人文艺术,显示出中世纪沙特尔教会和艺术学校传授的正统教义和对古代文明的继承。</p> <p class="ql-block">后来的圣但尼大教堂都受此影响。正是这些在当时最引领潮流的作品, 宣布了哥特艺术的诞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门的左侧雕像</p> <p class="ql-block">“罗曼尼斯克像”的人物雕像,是法国<span style="font-size: 18px;">雕刻艺术从</span>罗曼式向哥特式转化的典型作品,左门旁边的这些雕像依然保持形体修长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门右侧雕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右侧雕像据说是:马修,查理曼,王后。但姿态更为拘谨,下垂的衣饰线条也颇为“程式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大门的左侧雕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右门雕像似乎好了许多,雕像虽然身体不动,但以头部前仰后合、左顾右盼来表现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脸部表情也各不相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右大门的左侧雕像</p> <p class="ql-block">罗曼式雕塑虽然整体还显拘谨,但人物的表情还是挺生动的,如这个我最喜欢的“示巴女王”,带着浅浅地的微笑,右边还有个小酒窝,十分传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杏仁核</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间大门上方是基督耶稣坐像,位于一个类似“杏仁核”的椭圆框中。平时不太注意,但这个“杏仁眼”在基督教中的含义其实是很有讲究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巴黎的历史文化学者陶嘉老师曾特地进行过考证和专题介绍:</span></p><p class="ql-block">“杏仁核”可理解是二个圆的交叉形成,那二个圆可以是天与地,日与月,神与人,亚当与夏娃,男与女…,(是否也包括我们所说的“阴”与“阳”?😜) 耶稣位于其交叉中间部位,表示耶稣基督是置于宇宙万物之间的主宰。</p> <p class="ql-block">感谢网友“大O小O”,对“杏仁核”的含义又给出了更多的解释。下面图像和解释来自她的“网站”,特此感谢。</p> <p class="ql-block">二圆交叉处的它同样也表示:耶稣基督既是神也是人,他位于神与人的连接之间。</p> <p class="ql-block">另外它也曾是基督教的隐秘符号,被称为“<b style="color: rgb(51, 51, 51);">耶稣鱼”或“基督鱼</b><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来自</span>基督教的“五饼二鱼”著名典故,讲的是耶稣用五块饼和二条鱼喂饱了五千人的神迹故事。</p><p class="ql-block">早期的基督徒为躲避罗马帝国的宗教迫害,使用基督鱼做暗号:如在旅馆门前画一条简单的鱼,另一个基督徒看到就可认“同仁”。也可以是一个人用手指在桌上画条弧线,看另一个人能不能完成它,以此分清敌友,如同今天的“对暗号”。</p><p class="ql-block">明白这些,以后再看到““杏仁核”,就知道它的含义了。~学习和不学习就是不一样!嘿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圣母之门(北)</b></p><p class="ql-block">大教堂北侧有位于高台阶上的由三重门组成的大门,门楣凹进去很深,门楣上的雕像均以圣母为主题,两侧的“罗曼尼斯凯像Romanesque”表现的是《旧约》中的人物。大门建于1210至1225年之间。</p><p class="ql-block">三个门的主题分别是:左~耶稣诞生,中~圣母荣耀,右~受难与公正。</p><p class="ql-block">深凹进去的拱门顶棚上,有许多细小精致的雕刻和引人注目的星座雕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中央大门正中的石雕像,我原来以为是圣母抱着幼年基督,</p> <p class="ql-block">看了法国沙特尔大教堂网站的介绍才明白,是表现“圣安妮(圣母玛利亚之母)将幼年玛利亚抱在怀中,欢迎来访者。“Au portail central, c’est Sainte Anne tenant Marie dans ses bras”。</p> <p class="ql-block">中门的上方门楣,圣母与基督分坐二边,有二个天使从上面向圣母授予王冠。</p><p class="ql-block">曾有学者考证,沙特尔大教堂的这个“<b>圣母荣耀”</b>宗教主题雕刻,属12世纪欧洲最早期代表作之一。</p><p class="ql-block">注:关于圣母在基督教中称圣,有说法是始于5世纪伪经“童真玛丽亚升天录”,在11~12世纪的欧洲逐渐形成二大<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宗教</span>表现主题:</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圣母升天</b><span style="font-size: 18px;">”~表现圣母去世到升天成圣。</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圣母荣耀</b><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圣母玛利亚与基督坐天堂王座,头上有天使向圣母授王冠 (或已戴王冠)</span></p> <p class="ql-block">两侧代表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圣经</span>旧约中从麦基西德到彼得,亚伯拉罕,摩西,大卫,还有施洗约翰的10大雕像。Aux ébrasements, vous admirerez 10 grandes statues représentant les grands noms de la bible depuis Melchisédech à Pierre en passant par Abraham, Moïse, David ou encore Jean-Baptiste.</p> <p class="ql-block">有专家对此四个雕像评价颇高:“沙特尔大教堂的这四个圣徒形象风格上接近罗马晚期的肖像雕刻传统,但具有中世纪的审美特性,雕像全部以圆雕形式表现,是四个属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使徒形象,神态都很生动、富有个性,形体比例也较正确,它们远胜于早期罗马式的肖像雕刻,是建筑雕刻中的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门右侧雕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尤其注意! 在施洗约翰的雕像上,可以观察到色彩的痕迹:光环处有蓝色,而脚下的龙背则为绿色。~说明在早期建筑完成时,所有这些雕像都是彩绘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麦基洗德,亚伯拉罕,摩西,缪塞尔,大卫中门左侧雕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最左边的门楣雕刻,表现了圣母圣迹中的“耶稣降生”,“三王朝圣”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侧雕像</p> <p class="ql-block">伊丽莎白访问玛丽亚,撒加利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右侧雕像</p> <p class="ql-block"> 右大门楣,可看到圣经中的先知约伯和所罗门智判亲子案的故事,而巴兰,约瑟夫,西比尔和示巴女王则站在旁边。 </p><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我拍照时天色已晚,照片效果不清。感谢网友提供的照片,可以看的更清楚,特此感谢!</p> <p class="ql-block">《约伯记》(希伯来文:אִיוֹב Iyov)是《希伯来圣经》的第18本书、基督教《旧约圣经·诗歌智慧书》的第一卷,第一部诗篇性著作,也是《圣经》全书中最古老的书籍,大约写于公元前2000-1800年之间,古时认为摩西是此书的执笔者。约伯名字的含义是“坚忍”。约伯即使在失去一切,财富,儿女,身患重病之时,也不放弃忠诚,因此成为紧守忠诚、坚忍不拔的象征,在约伯遗训(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一世纪)中被尊为忍耐的英雄。</p><p class="ql-block">约伯探究的问题是神圣正义。这个问题在神学上叫做神义论,可以改述为:“为什么好人受苦?”但终将得到善报。</p><p class="ql-block">《所罗门智判亲子案》,二女子为争夺一婴儿请所罗门王定夺,他命令卫士将婴儿一披二半。此时一女子无动于衷,另一女子主动放弃。于是所罗门王宣布:“无动于衷”者为假母亲。</p><p class="ql-block">二个故事放在一起,是想向众人隐晦说明,圣母如同先知约伯,即使一生受尽苦难,终会得到正义的判决。</p> <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网友陈士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旁边的雕像(引自网友陈士杰照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比尔和示巴女王站在前柱旁边。</p> <p class="ql-block">这里可以比较代表Sheba女王的两个雕塑:左边是“王者之门”处的罗曼式雕像,右边是北门处完全的哥特式,神态体姿明显自然和优雅了许多。Vous pourrez ainsi comparer les deux sculptures représentant cette reine de Saba : encore très romane au portail royal, totalement gothique et élégante au portail nord.</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耶稣之门(南)</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面翼殿</span>大门建于1205年至1225年之间。大门在高高的台阶上,也是由三个深凹进去的门组成。</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浮雕描述了耶稣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中心门楣上表现耶稣正在布道,圣埃蒂安和圣马丁分坐二边。Les histoires de Saint Étienne et de Saint Martin figurent en bonne place aux tympans。 </p><p class="ql-block">石楣下方,是“最后审判”,天使在左边祝福有福者,接引他们上天堂;而有罪的则被天使扔到右边的地狱中。</p> <p class="ql-block">两侧雕像人物是在教堂的历史中所有圣徒<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从古代到现代)</span>的名字。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门左侧雕像</p> <p class="ql-block">其中有沙特尔主教福尔贝(Fulbert)~是他建造了最早的沙特尔罗曼式大教堂,也有非常受欢迎的圣尼古拉(Saint Nicolas)。</p><p class="ql-block">(因天色已晚,光线欠佳,照片清晰度较差,抱歉。)</p> <p class="ql-block">参观者不管是进行研究的学者还是信徒,在沙特尔大教堂的三座大门前,就像在阅读一本跨越800年的教科书,所有的石头雕像都让你在艺术欣赏的同时,学习了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我们时间有限,不能对一个个的雕像细究,想当年的传教士来讲故事,那一定会是基督教故事的“全程演义”,<span style="font-size: 18px;">内涵丰富,跌宕起伏~沙特尔</span>“石雕圣经教堂”的大名确实名不虚传。</p> <p class="ql-block">中门右侧雕像</p> <p class="ql-block">附: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评定时的结论:</p><p class="ql-block">沙特尔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是标准的法国哥特式建筑。它高大的中殿呈纯哥特式尖拱型,四周的门廊展现了12世纪中叶精美的雕刻,12、13世纪的彩色玻璃闪闪发光。所有的这一切堪称经典杰作。沙特尔大教堂体现了哥特式建筑和中世纪基督文明的辉煌成就。它与兰斯大教堂、亚眠大教堂和博韦大教堂并列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p><p class="ql-block">1979年10月26日第3届会议,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沙特尔大教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大饱眼福之余,忍不住要把所有见到的大教堂“珍宝”一一记下,但内容太丰富,太美了,而且本身就是教科书般的资料,实在难以筛选,为避免篇幅太长,分成二集,感兴趣可接着看下集《凤凰涅磐》。</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dadyqnu" target="_blank">世界文化遗产法国沙特尔大教堂~(下)凤凰涅磐</a></p><p class="ql-block">下集重点记录大教堂另外几大特色珍宝:</p><p class="ql-block">~世界最大玫瑰花窗与“沙特尔兰”圣母像。</p><p class="ql-block">~最大的中心圣坛雕像群的修复;</p><p class="ql-block">~神秘的“迷宫”;</p><p class="ql-block">~圣母之衣;</p> <p class="ql-block">分享法国电视台视频:<b>《美丽的玻璃圣母》(Notre-Dame-de-la-Belle-Verrière),祂用的是绝世之色~沙特尔之蓝</b></p><p class="ql-block">沙特尔大教堂里一块<span style="font-size:18px;">1180年</span>的彩色玻璃上有著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蓝色。据说这种颜色是专为圣母调制的:当时的主教希望有一种独一无二的颜色,一种配得上圣母的颜色,于是有了“沙特尔之蓝”。</p><p class="ql-block">后来这种蓝色的配方被带进了坟墓,它也就成为沙特尔大教堂独有的绝世之色。</p><p class="ql-block"><b>人们把它叫做 “lost blue of Chartres~遗失的沙特尔蓝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