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952年的民族小学,1984年更名为宁南县民族初级中学。学校是以彝族学生为主,兼有其他民族学生的州级标准寄宿制示范学校,学校占地110余亩。至2020年秋季,学校共有教职工171人,学生近2700人,彝族学生所占比例99.9%,98%以上学生来自宁南县较为偏远的彝族乡镇。为了更安全高效的管理学校,学校实行全封闭式管理。</p> <p class="ql-block"> 2021年1月8日上午,全省民族地区寄宿制规模办学现场会在宁南县民族初级中学隆重召开。四川省三州两市领导对宁南县民族初级中学寄宿制管理、学校教育教学等工作进行了全面检阅,四川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专职副主任、教育厅总督学傅明带领全省三州两市70余名领导进行此次调研,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华、县政府副县长苏鹏先等参加调研。</p> <p class="ql-block"> 调研组一行实地查看了食堂、寝室、育德中心、教室、教师办公室、图书室运行情况,现场观看了学校金索玛合唱团的精彩表演,了解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情况。在查看过程中,学校负责人与调研组一行交流了学校寄宿制的运行情况及管理经验。学校努力实践习总书记“立德树人”的宗旨,紧紧围绕“以德育行,教学生三年,成就学生三十年”的目标,融合传统文化与彝文化,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创建了寄宿制示范校,彰显了办学特色。</p> <p class="ql-block"> 学校努力打造安全、健康、节约的精细化食堂管理模式。层层落实食堂管理责任,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体检和培训;不定期对食堂餐具、原材料、操作进行自查;严格执行行政、班主任、家长陪餐制度,确保学生在学校就餐安全。同时学校倡导厉行节约,践行光盘行动。</p> <p class="ql-block"> 学校严格按照“三高一保”的标准来落实住校生管理工作,即“高标准的就寝纪律,高标准的内务管理,高标准的住校生管理团队”,以确保学生良好的就寝秩序。教育学生做到“三到位”:管理员教育到位,班主任监督到位,行政人员管理到位。学生寝室按照“量化量行”进行考核,依据量化标准进行每日一检查,每周一评比,在评比中,不断鼓励和督促学生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内务水平。</p> <p class="ql-block"> 为了让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实践中转化为自觉行为,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我校成立的育德中心,在育德中心开展常规大型的育德活动。</p> <p class="ql-block"> 学校精心设计了育德管理服装,每天自管班级的学生都需要穿上育德服装,参与到育德自管的活动中去实践、去管理、去监督、去发现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真正培养学生“民中是我家,处处靠大家”的主人翁意识。</p> <p class="ql-block"> 学校每个班级都配有心理观察员,针对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出现的疑虑和困惑,心理老师将会举办面对面交流,开办讲座,举行小游戏,写信件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沟通和疏导,让学生们有一个快乐的心灵成长空间。</p> <p class="ql-block"> 管理和班级文化打造。这是我们初三年级7班的教室,因为即将面临升学,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心愿,这是他们的心愿树,每张小纸片上都写满了学生小小的心愿,大大的梦想。</p> <p class="ql-block"> 水景观,潺潺的流水,伴随着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诠释着宋代诗人朱熹非常著名的两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p> <p class="ql-block"> 为了丰富学生周末的课余活动,学校在周末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兴趣班,其中创建于2014年的的“金索玛”合唱团,成为学校的亮点特色,一首《好风好雨好时节》,醉了宁南人的心窝窝,脱贫路上大步走,党的恩情永不忘,卡沙沙 卡沙沙。</p> <p class="ql-block"> 教学质量的根本是教师,锻造具备“高尚纯洁之人格,严正真诚之态度,丰富有用之学术,继续研究之精神”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p> <p class="ql-block"> 调研组一行与学校领导在图书室交流探讨学校管理寄宿制方法及经验。</p> <p class="ql-block"> 学校将<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不忘育人初心,</span>继续推行“怀德润行”教育理念,深挖德的内涵,“在行中育德,在德中育行,将大德分解成小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和有力人才支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