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航空测绘事业的开创:中国测绘史学习笔记

老村长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新中国航空测绘事业的开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测绘史学习笔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老村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1年1月8日于北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飞机的发明,为发展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奠定了基础,同时又对测绘保障提出了新要求。这里说的航空测绘,主要指航空摄影和航空图制图。新中国的航空测绘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航空摄影,是根据测绘全国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需要,从1950年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而航空图制图,是适应空军现代化建设和作战、训练的需要,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  20世纪30年代使用的M18—D航摄飞机(来自《中国测绘史》第2卷,测绘出版社)</span></p><p class="ql-block"><b> 一、历史背景</b></p><p class="ql-block"> 航空摄影,是利用航空摄影机从飞机或其他航空器上获取地面或空中目标的技术。航空摄影一般不受地理条件限制,可快速获取广大地域的高分辨率图像,经过图像判读,可获得有关地形、敌方兵力部署、军事设施等准确情报,还可为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测绘地形图提供基础资料。因此,航空摄影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各方利用飞机进行空中摄影侦察,用航空像片分析敌情和地形,制作阵地情况图,修测地形图。由此,航空摄影测量方法逐步成为测制军用地形图的新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航空摄影测量在理论、技术和测图仪器等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提高了测图的速度和质量,基本取代了传统的平板仪测图方法。</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航空摄影测量始于民国时期,但未能成为测绘地形图的主要方法。1926年中国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军在湘北战役中对某炮兵阵地进行过航空摄影。1929年,南京政府在北洋政府“十年速测计划”执行未果的基础上,由参谋本部陆地测量总局制定了《全国陆地测量十年计划》(民国19~28年),并决定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新技术。由此,开始培训航空摄影测量技术人才,从德国等国引进航空摄影测量设备,1931年组建航空测量队,1932~1939年航摄并测制南京、上海、杭州等地要塞地形图1283幅及地籍、铁路、水利等工程地图86321幅。全国抗战爆发后,航测业务处于停滞状态。1944年6月,在美国要求下在重庆成立了中美合作航空测量队,在美国人主持下对大半个中国领土进行了航空摄影,全部资料运往美国进行内业测图,测制江苏、浙江、台湾等地1︰5万地形图约2000幅,只交还中国若干资料或复制品。<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国民党军的航摄飞机、设备、资料和技术人员大部分逃往台湾。</span></p><p class="ql-block"> 1948年11月初,平津战役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司令部制图科,利用航空像片对北平西郊地区的地形图进行了修测。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各项建设将全面展开,急需测绘全国基本比例尺地形图。而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测绘地形图,首先需要建立航空摄影队伍。</p><p class="ql-block"> 航空图是空中飞行与领航、地面指挥与引导所使用的专题地图,是军用地图的一种,着重表示航空要素以及与领航有关的地理要素,主要供航空兵遂行作战、训练、指挥等任务使用。世界上最早的航空图,是德国1930年出版的1︰30万航空图。新中国成立之前,没有专门的航空图制图机构,也没有出版过航空图。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国民党政府空军以陆地测量总局编制的1︰100万地图来代替航空图;抗日战争后期,美国在中国1︰25万和1︰100万地形图的基础上,增加机场和等磁差线等要素,印刷成航空版,供领航使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  初建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歼击航空兵(来自《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国防建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span></p><p class="ql-block"> 194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正式成立。空军的成立,使作战环境由陆战场扩展到空战场,急需加强空战场测绘保障工作。1951年2月,空军司令部作战处设地图科,负责航空图的收集、管理和发放及军事航空摄影任务的管理。新中国成立之初,空军部队使用军委测绘局编制出版的1︰50万陆海空三军共用图。1952年,总参测绘局以1︰100万、1︰200万普通地图为基础,增加等磁差线等航空要素,作为代用航空图。随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和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急需成立航空图制图部门,编制出版图各种航空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  1950年11月1日军委测绘局大地测量队航空测量队成立(来自测绘历史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b> 二、航空摄影队伍的组建与航空摄影的开展</b></p><p class="ql-block"> 1950年5月,军委测绘局成立后,即着手全国地形图测绘计划的制订和直属测绘队伍的组建。1950年11月1日,军委测绘局航空测量队成立,设有航空摄影组。1954午3月,航空摄影组转隶空军司令部。5月,空军司令部从航空学校、空军部队抽调70余名官兵,以航空摄影组为基础组建了空军航空测量队,1956年9月扩编为航空测量大队。从此,新中国有了专门的航空摄影队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  1954年5月从苏联引进的伊尔-12航空摄影飞机(来自测绘历史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的航空摄影,是从1950年军委航空测量队航空摄影组承担治淮工程航空摄影开始的。根据国家安全面临的形势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军委测绘局自1951年起展开东部国防地带测图工作,空军派出1架小型运输机改装的航摄飞机,配合航空摄影组在河北东部地区进行试拍摄。但由于飞机、设备老旧和技术力量薄弱,未能完成预定计划任务。经总参测绘局申请,中国政府邀请苏军航空测量队87人和10架航空摄影飞机,于1954年3月来华援助完成航空摄影任务,同时帮助中方带训航空摄影技术人员。到1956年4月苏军航空测量队回国时,援助完成东部国防地带约85万平方公里的航空摄影,为中方带训出60余名航空摄影技术人员,并将所带全部航空摄影设备留给中方。从1957年开始,空军航空测量大队独立展开东部国防地带的航空摄影,到1960年基本完成,保证了测绘东部国防地带地形图对航空摄影资料的需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  1955年9月空军航空测量队部分人员合影(来自测绘历史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民用航空摄影队伍也相继成立。1952年,军委民航局在天津成立了农林航空队,承担工业、农业和林业航空摄影任务。1954年,地质、铁道、石油、水利等部门,也先后组建航空摄影队伍。1957年,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统一接办全国民用航空摄影业务,将林业、地质等部门的航空摄影设备和人员集中管理,承担全国地方各部门的航空摄影任务,至1965年基本完成国家测绘总局分工测图区域的航空摄影,以及林业、铁路、地质、水利等部门所需的航空摄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  1965年9月4日空军司令部制图队成立合影(来自测绘历史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b> 三、航空图制图队伍的组建与第一代航空图的编制</b></p><p class="ql-block"> 空军成立初期,所用航空图由总参测绘局直属测绘部队负责编制。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空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发展,迫切需要编制出版适合空军作战、训练需要的专题地图。</p><p class="ql-block"> 1962年4月,总参测绘局派出调研组,到空军部队调研空军用图保障情况,感到现有保障模式不能适应空军作战、训练的需要,认为有必要建立空军测绘保障队伍。1963年10月,空军司令部和总参测绘局共同拟制了组建空军测绘机构的方案。1964年5月,总参谋部批准了该方案。1965年9月4日,空军司令部制图队正式成立,制图技术人员主要从总参测绘局直属测绘部队、解放军测绘学院等单位选调。从此,中国有了专门的航空图制图队伍,揭开了新中国航空图制图发展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  1966年7月空军司令部制图队第一期训练班开学合影(来自测绘历史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 空军司令部制图队成立后,在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培养航空图制图技术人员的同时,着手开展中国第一幅航空图样图的试编制。但是,由于当时的制图技术人员主要从陆军测绘部队调来,具有较为丰富的地形图制图经验,但对空军用图和航空图则很陌生。为了增加感性认识,制图队派技术人员多批次到航空兵部队体验飞行,了解飞行人员用图需求,基本上弄清了不同机种飞行对航空图的特殊需求。同时,组织技术人员展开讨论,研究分析各种地理要素在飞行领航上的使用价值,确定航空图制图综合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拟订了第一代航空图编制计划及航图图式、航图制印方案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  第一代航空图局部(来自《中国地图学史》,测绘出版社)</span></p><p class="ql-block"> 1965年12月初,正式开始样图的试制。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到1966年5月试编出北京、福州两幅1︰100万航空图样图。样图的编制成功,为正式展开第一代航空图编制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也为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航空图发展道路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中国自己设计编制的两幅航空图样图的问世,从而结束了中国没有航空图的历史。样图出来后,由制图人员带到航校和航空兵部队征求意见,利用样图进行试飞,然后对样图作了修改完善。</p><p class="ql-block"> 经空军司令部批准,自1966年6月正式展开第一代航空图编制工作。为了提高作业效率,制图队开展了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活动,开创了大比例尺地形图标描过渡法、接近比例尺薄膜蒙绘一次成图法和全要素刻图法三种快速成图方法。这些技术革新成果,在第一代1︰100万航空图编制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到1970年底,完成国土地区第一代1︰100万航空图74幅的生产,基本满足了航空兵在国内中空、中速、中程飞行训练的使用要求,结束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空军一直用地形图代替航空图的历史。从此,开始了中国航空图事业独立发展的新里程。</p><p class="ql-block"> 注:本文编撰中参考引用了《中国测绘史》第3卷(测绘出版社,2002)、《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进展与成就》(王家耀主编,测绘出版社,2011)、《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环境》(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及回忆录《空军司令部制图队的组建》(姜春华)、《我国第一代航图诞生记》(林元杰)、《为第一代航图尽力》(易嘉珍)等文献资料。题图照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作者所有,如转发须联系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