圩田亦称“围田”。指在临近江河湖海的地势低洼地区,人工筑堤挡水形成的农田,在我国特别是南方分布广泛,如长江中下游、江淮地区和江汉地区、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等地区。<div> 中国古代农民发明的改造低洼地、向湖争田的造田方法。春秋时,人们已利用堤防治洼地。吴国在固城湖畔筑圩,越国在淀泖湖滨围田。圩田的出现时间,有人认为是在南朝,有人认为是在唐代。圩田的基本营造方法是:在浅水沼泽地带或河湖淤滩上围堤筑坝,把田围在中间,把水挡在堤外;围内开沟渠,设涵闸,有排有灌。圩堤多封闭式,亦有其两端适应地势的非封闭式。<div> 圩田起源于唐以前,唐代圩田的名称已经很普遍。所谓圩田,主要在河滩、湖滨浅水之处筑堤,用堤圈围出土地。这样圈围起来的田叫做围田,有的地方叫做“圩田”。圩田的兴起最早开始于南朝,唐代范围扩大。围堤和圩岸的建造维修都要花费大量费用,一般农户承担不起,大多由政府组织修建或由有实力的地主修建。围田或圩田都是化湖为田,是把堤岸伸入水中,抽掉堤内的水造成田。圩田对促进唐代农业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圩田能种植高产的水稻,这样更巩固了江南的经济地位,江南的农业逐渐发达起来。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与吴越在各自境内大修田。每方圆几十里,如同大城。宋朝时,圩田得到很大的发展。<br></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妙局与残局、僵局:形似棋局,圩田的千年变迁</h3> 圩田有着众多的“别名”,如垸田、坝田、湖田、桑基鱼塘等,但其共同的特征是不变的:低洼处筑堤,内以围田,外以围水。作为我国典型的乡土景观,从鸟瞰角度来看,各种圩田像是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棋盘——外堤是棋盘边缘,内部纵横的河道、内堤、道路则是棋盘经纬,池塘、村镇则像是一枚枚棋子。圩田尺度差异巨大,小者几亩,大者可达数十平方公里,“大圩如城垣,小戗如院落”。其形态、地形也颇为多样,有四周高中间低的仰盂圩、中间高四周低的覆盆圩、半边高半边低的倾斜圩等。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中,我们可一窥圩田的功绩和富足:“圩田岁岁镇逢秋,圩户家家不识愁。夹路垂杨一千里,风流国是太平州。”除了农业产出,圩田体系还有蓄洪防旱、滞洪排涝,补充地下水、降解污染、调节气候等功能。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生产功能</font></b></h3> 圩田常常具有很高的生产能力,是一种高效的复合农业生产模式。《戒庵漫笔》曾记载太湖常熟圩区的谭氏兄弟通过筑堤、开河、挖池等处理,把圩田划分为六区,进行分级分区综合利用的案例,其农业种植收入是普通农田的3 倍,而副业收入又是农田种植收入的3倍。而桑基鱼塘作为重要的圩田土地利用模式,是一种桑、蚕、鱼、草相互结合形成具有良性循环的有机整体, 构成一个复杂而高效的水陆相互作用的人工生态系统,经济效益更高,例如20 世纪80 年代初期,广东顺德圩区每个农业人口只有0.54 亩耕地,但生活富裕,这和桑基鱼塘这种高效的生产方式有密切关系。<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 生态功能</b></font></span></h3> 圩田也具有相当的生态功能,最为突出的就是水资源的灵活调配。水渠、内河与外围河湖构成一个完善水系网络,具有很强的滞洪排涝灌溉功能。缪启愉先生曾对太湖南、东部平原地区的圩田开发进行开创性研究。据缪先生分析, 太湖南部通过“横塘纵溇”的方式处理西部丘陵山区的山溪来水,在离太湖不远的湖滩地中筑横塘以扩散山洪激流, 于横塘之上开凿纵向的河渠一一“楼港”分疏洪水入太湖,同时,横塘纵溇在旱季又从太湖引水灌溉农田,在这样的过程中向太湖湖滩进行湖溇圩田的开发。<br> 其次,圩田作为次生湿地,水陆边缘效应明显,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例如桑基鱼塘以基面和鱼塘为栖息地,以桑、蚕、鱼为中心环节,构建了内在联系非常密切的生物链,形成水陆相互作用、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br><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文化功能</b></font></h3> 圩田景观是河网地区的特色农业景观,是低洼地区乡土文化景观的典型代表。首先,圩田景观是当地人为了更好地生存而采取的土地利用方式,这种改造利用通常是以维护土地和自然过程的健康连续为前提的,它是属于土著居民的地域景观。因此圩田景观是水网地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典范,具有很高的乡土文化价值。<br> 另外,圩田景观具备很高的农业美学价值。与纯艺术性的审美标准不同, 作为一种农业景观圩田模式的美学价值并不完全由外在形式美所决定, 而在于圩田水岸交错的外在形式是以真实的生产功能为基础的。这种由功能外化于形式的美感是圩田美学价值的所在,也是其作为生存艺术的体现。</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桑基鱼塘</h3><div> 桑基鱼塘以基面和鱼塘为栖息地,以桑、蚕、鱼为中心环节,构建了内在联系非常密切的生物链,形成水陆相互作用、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br></div>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div> 圩田指在河湖沼泽等低洼地区人工筑堤形成的农田,起源于太湖地区。太湖圩田是“苏湖熟, 天下足”的重要助力。太湖塘浦圩田(左图 )将浚河、筑堤、建闸等水利工程措施统一于农业耕作中,其灌溉系统——太湖溇港,有巨大的科学内涵和技术价值。太湖南岸溇港“束水攻沙”水利设施示意图(右图 )。</div> (1) 说明历史上影响太湖地区圩田开发的社会经济因素。(6 分)<br>(2) 指出右图中所示水流出现的季节(冬季或夏季),并描述设施中南宽北窄的桥洞在该季节起到的作用。<br> (1)人口过渡膨胀导致耕地不足/人多地少,耕地不足; (2 分)劳动力丰富,利于圩田的修筑; (2 分)“苏湖熟,天下足”/ 农产品的大量需求激发了人们开垦圩田的热情 (2 分)<br>(2)夏季(2 分)。该季节属排涝季节,水流由南往北汇入太湖,桥墩把水流束向河道中央抬升水位(2 分);由南向北桥洞越来越窄,流度加大,侵蚀搬运加强(2 分);将淤积湖口的泥沙冲向太湖(2 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