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音频如下:</p> <p class="ql-block">【古时的统治者开始发出谋虑计划和颁布法令政策的时候,能够先时广泛地征求德行高尚人士的体检,来辅助自己,这仅是个人的善行,只能做到小有声誉而已,还不足以耸动群众的听闻.如果能"卑躬屈己"礼贤下士,亲近疏远的人,这虽然能够耸动群众听闻,但还是不足以感动群众,"教化"人民.如果天子诸侯士大夫要以自己的"佳言善行"感化民众,使之养成一种美好的风俗习惯,就非要重视立最设教不可】</p> <p class="ql-block">【玉质虽美,不经雕琢,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人有天赋,但不经学习,就不能明白至道.所以古代帝王治理国家统治人民,没有不把设立学校使人人都能入学受教,当作首要任务."尚书"中的"兑命篇"说:"人君应当始终念念不忘以教育为本."】</p> <p class="ql-block">【说明,"教学并重"和"教与学相互发生作用"的道理.同时,指出学生的学习,虽然必须依赖于教师的引导,但教师的作用仅仅占了一半,必须靠学生自己的努力和思考.教师虽然以教人为主,但遇到困难的时候还需要补修学业以求精进,所以教师也是教人学习各占其半.这种"教学相长"和教学各半的原理是极可宝贵的见解,值得重视.学生如果完全依赖教师课堂的教授,不肯自己运用思考,努力钻研;教师如果抱着故步自封的态度,自以为是,不肯在去进修以求的新知识;那么,他们都犯了教学上的大病,与教学相长的原则是不相符的】</p> <p class="ql-block">【阐明中国古代学制完备,考核简单.从入学开始,到最终结业,学业成绩都是根据循序渐进,逐步加深,前后连贯,各得其分的精神而规定.同时注意到联系群众,亲爱师长,在最后阶段必须作到通达事理,能够运用其所学,和坚定毅志不违其所学.这种考察成绩的标准和步骤,完备而合理,值得重视.】</p> <p class="ql-block">【说明大学的教法,特别指出正课和课外并重.正课是学生必修功课,课外活动大部分处于学生的自愿,为他们所感兴趣而参加的一种作业.这种作业或各项游艺活动,其实与正课有密切关系,能够丰富学生某些方面的知识和补充正课的不足,如果能够相互配合加强联系,既可辅助正课,又可利用其对课外作业的兴趣带动正课的学习.我国古代教学已经能够注意到正课课业与课外作业并重和彼此结合的原则,使学生能够顺利学习心安理得,内则深信自求自得的好处,外则争取师友的相助,以达到学成的目的,即使今后离开学校,也不会违反平时所学.这种教法实有今天可取之处.】</p> <p class="ql-block">【指出当时教学所以失败的原因,施教者的弊病,在使用注入的方法,只注重记诵书本上的文字,不顾及学生的能力培养.这样既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发展.结果造成学生痛恨学习,仇视师长,只感到学习痛苦而不觉学习有趣,即使勉强毕业,也必致全部遗忘.教学不能成功完全是教师违背教法所致.这样深刻的批评,不但切合当时的教学情况,也切中现时的教学现状】.</p> <p class="ql-block">【这节从正面提出教育教学原则.第一原则"禁于未发",这种方法积极而易行;第二原则"当其可",说明适时而教,及时而教,则学生易学而无难;第三原则"不陵节而施",说明教学必须按照年龄特征,教学内容的深度难度不能超越学生能力;第四原则"相观而善",指出同学之间要共同学习,相互切磋,相互仿效.这些原则与近现代教育教学原理几无二致,相比之下,今天的教学应为之汗颜.】</p> <p class="ql-block">【继续上节,从反面阐述上述四项原则的重要.前面所说教学成功的原因有四,后面所说失败原因有六,是说明从"发然后禁"到"孤陋而寡闻"的四点,都属于教师教学无方和学生的"独学无友",只要学生能够勤勉奋发还可能有所成就.如果交友不良,"群居终日,言不及义",那么教育无望必然要失败.把前后两节合并而论,可看出教育的成败,教师与学生都有责任.上节说教学成功原因教师有三,学生有一;后节说教学失败原因,师生各半】</p> <p class="ql-block">【指出必须知道上述教学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才能为人师.而且特别强调:君子之教,重在"喻"--即诱导启发.首先,要引导学生主动去学,切勿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其次,重在鼓励学生前进,不必勉强推动;最后,注重启发学生使他们自行思索,切勿热衷灌输注入.按照这样的方法教学就可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乐于学习而不感到困难,并能自觉思考,深入钻研.这些见解都有现实意义.】</p> <p class="ql-block">【说明"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教学时不可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时易犯的四种过失,并且这些过失因人而异.作为教师必须充分知道学生个人不同的心理状况,才能发展他们的长处而补救他们的缺失.平时教学必须按学生能力施教,内容分量的多寡,深浅和难易都要适合各人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作为教师既能知道学生的求学有难易的不同,就可知道他们的天资有美恶的区别.既能知道他们学习有难易,天资有美恶,就应当依照他们的程度深浅和智力高下,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因势利导,广为晓喻.惟有这样才可以为人师.能为人师,也就能为地方官吏或一国首长,担负起教导人民的责任.所以教师的教人,就是要教人以"治国""平天下"的为君之道,因此对教师不可不审慎选择.古书说:"虞夏商周各代,惟以慎选师资为重要任务."就是这个道理】</p> <p class="ql-block">【继上说明既然教师地位重要,统治者自然应该尊敬教师以示尊师重道.在上的人既能尊师重道,则求学的人自然必有感动而专心致力与学业.】</p> <p class="ql-block">【说明教师发问和答问的重要原则,应先易后难,由浅入深,作喻"如攻坚木","如撞钟".如不遵守这些原则,就会导致"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的结果.这些提问和答问的原则仍是今天教学实践中十分宝贵的参考】</p> <p class="ql-block">【此处说明做教师的必要条件.首先,教师必须有充分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对教材的精神实质,要能透彻明了.如果教师仅仅准备了一些临时应付学生发问的材料,而自己的所知只限于一些局部片面的零碎东西,那么一旦学生发问涉及广泛,就不可能一一回答,怎么能取得学生信仰呢这样的人就不足以为人师,这种批评严正而深刻.其次,说明教师如何提问和答问的方法,这些方法也是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p> <p class="ql-block">【这里说明加强练习的重要性,以及练习的原则.学习中不仅获得的知识,而且要获得与知识相适应的技能和技巧,才可以应用,这些技能和技巧的获得,非经平时的练习不可.练习需遵循两个原则:第一,是练习须从简单入手,才能由浅入深,不致畏难而中止;第二,练习必须有恒,天天练,时时练,自然能达到熟练的地步.教师如果能掌握了这些原则来进行教学,学生自然能够从易到难,从浅到深,最终必能熟练,也就不会感到困难以至半途而废,必然会愉快的坚决的从事于所学.这种练习的原则,也可供今天的教学参考.】</p> <p class="ql-block">【这节说明学生求学的方法,要通过同类事物的比较,来达到因理推论触类旁通的目的.也就是要求学生,从具体事物中,把已知的部分和未知的部分所存在的联系和相互间的关系,比较类推,求得明确的概念.这种推理的方法是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从已有判断的事物中作出新的判断结论.这种学习方法,是在教学中最有价值的一种知识的应用.用"鼓""水""学""师"对"五声""五色""五官""五服"所发生的关系和作用,来说明学习中因理推论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有大德的人,其才能不限于一官;有大道的人,未必量才器使;有大信的人,不待誓约而能信守;天有四时变化,寒来暑往,未尝齐一.这是说明"不官""不器""不约""不齐"都要以"大德""大道""大信""大时"为本,也说明为学只要务,必须注意于本.作为全篇总结,说明求学的目的,在于"务本",就是《论语》上"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意思.所以教人必先学至道,而务本是最终目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