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世纪70年代,三线建设 是国家按地理位置设定的战略大布局,中国以沿海为一线,中部为二线,后方为三线。</p> <p class="ql-block">1970年八月,陕西宝鸡,咸阳,渭南,西安等地的25800名中学生,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三线建设要抓紧”的伟大指示,按照部队管理组成了百余个学兵连,参加修建襄渝铁路的建设,奉献了近三年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岁月,那时学兵们与铁道兵和当地民兵一起,几乎参与了修筑铁路的所有工种。</p> <p class="ql-block">他们是在中华民族遭受外敌入侵的威胁时刻,义无反顾地走上三线建设的工地,爱国衷肠和青春热血使他们超越生理的极限,战胜了饥饿寒冷,水土不服等等困难,创造了人类罕见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在他们创造惊天动地的业绩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几乎每个人都有遇险的精力,每个人都留下不同程度的伤残或疾病,其中,114人献出年轻的生命。他们死的惨烈和悲壮,他们的生命永远定格在绿色的18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72年底张丕民、陈忠、文澍伟参军,在48团机关工作。被部队推荐,省委组织部考察选为干部8人:邓振华 朱小丛 肖联民 李志红 吉广陈 校迎宪 苏金亮 刘洪。</span></p> <p class="ql-block">三线学兵也由此锻造出了特有的“三线学兵精神”,在中国青运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span style="font-size: 18px;">虽经50年岁月的磨砺,</span>无论学兵们身处何方,都不会忘记这种精神,对于每一位参加过襄渝铁路建设的三线学兵来说,心灵深处都有着无限的“三线"情节,那是流淌于血液中的符号,那是终身难以忘怀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三线学兵他们是:</p><p class="ql-block">一段尘封已久的悲壮故事;</p><p class="ql-block">一支空前绝后的特殊队伍;</p><p class="ql-block">一条致富西部的钢铁大道;</p><p class="ql-block">一种经久不衰的奉献精神。</p> <p class="ql-block">他们是中国西部建设的开拓者,他们所建造的襄渝铁路在今天西部大开发中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们所凝聚的力量成为西部大开发中宝贵的精神财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