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华山,古称“西岳”,雅称“太华山”,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渭南华阴市,南接秦岭,北瞰黄渭,扼守着大西北进出中原的门户,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华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和“华夏”皆因华山而得名。</p><p class="ql-block">D7 :华阴市--华山—宿西安</p> 华山是由一块完整硕大的花岗岩石体构成的,它的历史衍化可追溯到1.2 亿年前,据《山海经》记载:“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 对于华山最初的印象来自“智取华山”的电影,那时不仅钦佩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和机智,那断崖千尺、形如刀劈的华山险峻也早早就刻入脑海里。华山也因金庸老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而更加出名。 历史上,黄帝、尧、舜曾华山巡游;秦始皇、汉武帝、武则天、唐玄宗等十数位帝王也曾到华山进行过大规模祭祀活动。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咏华山的诗歌、碑记和游记不下千余篇,摩岩石刻多达上千处。<br> 华山还是道教胜地,为“第四洞天”,有陈抟、郝大通、贺元希最为著名的道教高人。 <h3>由于北峰索道在检修,<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我们此次的登山路线是:西峰索道上--西峰--南峰--东峰--中峰--西峰索道下。</span>因时间关系,此次没来得及登游北峰,只盼在来年再登这坐峰,目睹它的秀丽 。</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 <h3>西峰索道(太华索道)全长4211m,落差894m,18分钟直达西峰。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条采取崖壁开凿硐室站房、起伏式走向、设中间站的单线循环脱挂式索道。</h3><h3></h3> 壮观的太华索道楼,下面跟我登上索道,一睹华山之容。<br> 西峰索道中转站 从这里坐西峰索道上山,相当的刺激,穿越在崇山峻岭之间,山势峻峭,壁立千仞,群峰挺秀,尽收眼底,让人不知道是该品味其惊险刺激还是该欣赏这曾经无人能及的奇石美景。缆车中看到的华山让我更近一步的体验到它魅力所在。华山的山石在历史与自然的冲涮和沉积中,完美的雕琢出它雄浑大气的一面。眼前的一切,真正让我感叹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含义。 坐在封闭式的缆车箱体里,不知上下翻越了几座山峰,之前隔着玻璃看到的色彩相对单一,后来渐渐地感到脚下的山景怡人,于是情不自禁地站起来细看,在这陡峭的岩壁上依希看到了一条上山的步行道,它就隐藏在山林之间。 出了索道站步行20分钟左右,就到达西峰了。 西峰是华山主峰之一,天险牛脊梁,两面都是悬崖,只有中间开凿的羊肠小道可以通行。 在华山诸多故事中,流传最为广泛的神话故事有“巨灵劈山”、“沉香劈山救母”、“吹萧引凤”等。 翠云宫为西峰上的主要建筑,也是山上唯一保存完整的一所建筑。它为两层四合院形式,前殿作为旅社。后殿供有三圣母像。西峰顶翠云宫前有巨石状如莲花,故又名莲花峰,莲花峰下的莲花洞传说就是《宝莲灯》中沉香劈山救出三圣母的地方。洞内周壁原塑有造型生动的三十六天尊神像,为原在洞中修行的道士王遇真所造。洞周石壁题刻琳琅满目。<br> <h3>“斧劈石”石身有一条0.66米宽的裂缝,关于这条裂缝也有一个感人的传说,玉皇大帝的小女儿圣母与被玉帝打下凡世的金单玺相爱之后,结为夫妻。二郎神杨戬大骂其妹三圣母私配凡夫,违反天条,于是将三圣母压在华山西峰顶的巨石下方,之后三圣母生下一个儿子,取名沉香,沉香长大成人得知真相后,来到华山,战胜杨戬,将压在母亲身上的巨石劈开救出母亲,全家得以全聚。这就是“劈山救母”神话发生的地方。</h3> 东殿是解放前“智取华山”时,伪保安六旅旅长韩子佩逃上华山后,以西峰为指挥部,他本人和主要人员就住在东殿的房间里,现在还有他住过的大床及用品。 西峰有山脊与南峰相连,脊长300余米,石色苍黛,形态好像一条屈缩的巨龙,人称为屈岭,也称小苍龙岭,是华山著名的险道之一。 登上西峰极目远眺,四周群山起伏,云雾缭绕,舍身崖下深不可测,置身于这仙山美景中,万种俗念,一扫而空。<br> <br>举目环视,群山起伏,莽莽苍苍,尽收眼底,使人真正领略华山博大气势,享受如临天界,如履浮云的神奇情趣。 上去的时候因看不到山脊两边的悬崖绝壁并没有太多的感触,下了西峰往南峰上行的途中回头远眺身后的西峰,才越发觉得它高骏挺拔。 蓝色的天,白色的云,淡淡的雾,绿色的树,灰白色的山体,陡峭悬崖峭壁,直插云霄的连绵山峰…… 苍龙岭是华山著名险道之一,其如履薄刃,绝壑千尺的地势使得很多游客胆战心惊,韩愈大哭投书求助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相传韩愈登华山,游罢三峰,下至苍龙岭,见道路狭窄,如履薄刃,两边绝壑千尺,两腿发软,寸步难移,坐在岭上大哭,给家里人写书诀别,并投书求救。华阴县令闻讯,派人把韩愈抬下山。 <div><br></div> 在明代,山西武乡有个叫赵文备的人,百岁时游华山,闻韩愈投书之事,放声大笑,并崖刻“ 晋武乡赵文备先生百岁笑韩处”。<br> 南峰又名落雁峰,它的顶峰就是华山的极顶海拔2154.9米。宋朝诗人寇准曾写下绝句: 咏华山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br> 落雁峰名称的来由,传说是因为回归大雁常在这里落下歇息。峰顶最高处就是华山极顶,登山人都以能攀上绝顶而引以为豪。历代的文人们往往在这里豪情大发,赋诗挥毫,不一而足,因此留给后世诗文记述颇多。峰顶摩崖题刻更是琳琅满目,俯拾皆是。 南峰是华山最高主峰,也是五岳最高峰,古人尊称它是“华山元首”。登上南峰绝顶,顿感天近咫尺,星斗可摘。 站在绝顶之上,脑袋瞬间一片空濛,大有飘飘欲仙展翅凌云飞腾之感。 南峰上还有明代建造的金天宫,又名白帝祠,供奉的是华山神少昊。远远望去,金碧辉煌,走近再看,富丽堂皇,犹如梦中的殿堂,奢华精湛,据说文革时期焚毁,后来重建。 数不清的金锁红绸带是游客们留下各种美好的愿望———愿天下人幸福安康。 南天门,一个带有神话色彩的名字,这可是去长空栈道的必经之路。 经南天门就到长空栈道,栈道入口处赫赫然刻着四个大字:悬崖勒马,提醒着一些内心不足的人。长空栈道是华山险道的险中之险,并非登山必由之路,我胆小,站在升表台处看看就行了。 <h3>华山长空栈道有700余年的历史,是华山派第一代宗师元代高道贺志真为远离尘世静修成仙,在万仞绝壁上镶嵌石钉搭木椽而筑。古往今来,历险探胜者络绎不绝,其中不乏文士名流,多有记述传世。</h3> 读金庸武侠小说,方知天下武林聚会华山的传奇。华山论剑,谁主沉浮!儿女情长,刀光剑影。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恩怨。 东峰海拔2096.2米,是华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东得名。峰顶有一平台,居高临险,视野开阔,是著名的观日出的地方,人称朝阳台,东峰也因之被称为朝阳峰。 上东峰的路感觉直入云霄,古时称登东峰道路艰险,《三才图会》记述说:山岗如削出的一面坡,高数十丈,上面仅凿了几个足窝,两边又无树枝藤蔓可以攀援,登峰的人只有爬在岗石上,脚手并用才能到达峰巅。今已开辟并拓宽几条登峰台阶路。 鹞子翻身,位于东峰,是通往下棋亭的必由之路,为华山著名的险道之一。其路凿于东峰的倒坎悬崖上,下视唯见寒索垂于凌空,不见路径。其路凿于上凸下凹的倒坎悬崖上,游人走在上面,必须挽住绳索,面向绝壁左右翻转身体才可通过。 <br>下棋亭位于华山东峰之侧,远眺下棋亭,四周孤峭,群山环抱,三面凌空,犹如仙境。与东峰仅有著名险道"鹞子翻身"相连。下棋亭,这就是传说中的赵匡胤与陈抟下棋的地方。亭中有一石桌,桌上有当年赵匡胤与陈抟下棋时的残局。 不知不觉便来到了金锁关,金锁关是通往华岳山峰的咽喉要道。道家言,华岳山峰为仙都,登山者过关门,抵中污,圣洁在心,欲念不生,故有“过了金锁关,另是一重天”之说。金锁关原门楼为明末道士胡真海所筑,后毁,现在的关门为1985年重建。<br> 石阶两侧的铁索上挂满了游人们寄予各种美好愿望的铜锁,重重叠叠,红绳彩线迎风摇曳,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引凤亭,传说,箫史、弄玉到了华山中峰,夜夜把笙箫声送入太空。他们的笙箫声常引来凤凰落于石上一起合鸣。弄玉、箫史不辞而别离开秦宫后,穆公和皇后十分思念女儿,便派人追至中峰,可是怎么也寻不到,原来他们已飞升去了仙界。穆公便让人在明星崖下建祠纪念。从此,人们把中峰叫"玉女峰"。后来,人们又在引凤亭上修建了"引凤亭"。 中峰峰上林木葱茏,环境清幽,奇花异草多不知名,穿行其中,香浥禁袖。 佩服这些长在悬崖绝壁上的树木,虽然生存条件恶劣,但它们依然顽强地生长着看那棵苍松,长得倔强峥嵘,正直向上,大气凛然,显得可敬可贵。 来华山值得一提的就是华山松,它原产于中国,因集中产于陕西的华山而得名。华山松虽不能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黄山迎客松相提并论,但崖壁上各种工草隶篆的题刻也为之增色不少。与华山松合了个影,陕西省天气预报的背景上就是这棵松树。<br> 西峰索道的出口是一个东西贯通的山洞,洞口两旁的楹联是毛主席诗词中“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峯。”的绝句。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p> 随着太阳落下,天色逐渐转暗,我们的华山之行也即将圆满结束,在西峰乘缆车下山,再见了——华山! 下山后驱车返回西安!欲知详情,请看《陕西行(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