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div>2021年初,我校实验班邀请到了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书画院院士——莫清鼎先生到我校,为实验班的孩子们做了一堂精彩的《汉字与书法》讲座。<br></div></div> 莫先生从世界三大古文字体系讲起,简述了汉字的起源和演变,重点讲述了汉字书写的艺术创造和汉字书法的各类重点知识。<br><br>书法是以字为载体的书写艺术,离开了字,书法就无从谈起。<div><br>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流传有序的文字体系,承载着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div><br>汉字的形成经历过一段相当长的孕育,创生和发展时期。文字学家认为,考古发现的陶文符号与汉字的早期形态有密切关系。中国先民早期在陶罐等器物上刻画记符的习惯,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美感意识,抽象的符号萌生出诸多汉字的艺术特征,例如对称、平行,均匀等方法,使汉字形体显得协调美观,反映了汉民族观察和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体现了汉民族的造型意识。<br></div></div> 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出土文物中,文字的载体多种多样,甲骨、青铜器、石碑、简牍、缣(jian)帛(bo)、玺(xi)印货币、陶器瓦当、玉石符节、权量等都是铸刻或书写文字的材料,也是研究汉字演变发展的重要史料。 汉字的造字方法——“六书”<div><br>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br></div> 在汉字演变发展过程中,以书法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呈现,每种书体以不同的用笔和结字各成系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和美。篆书圆匀,隶书波磔,行书流动,草书飞舞,楷书严整,各显其美。篆书、隶书、楷书“详而静”,装饰性强;行草书“简而动”,抒情性强。 毛笔柔软、富有弹性的物理属性,塑造着千变万化的笔画形态。纵观历代书法巨擘留下的书法名作,都将笔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书写姿势<div><br>握笔——五指执笔法<br>擫:贴住<br>押:捉住<br>钩:钩住<br>格:挡住<br>抵:托住<br>身体——坐姿 站姿 <br></div> 永字八法<div><br>相传为东晋王羲之或隋代智永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书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弩、趯、策、掠、啄、磔」八画。</div><div><br>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br>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br>竖为弩(用力也)<br>钩为趯 (跳貌,与跃同)<br>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br>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br>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br>捺为磔(磔音哲,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br></div> 莫先生的讲座精彩,实验班的孩子们和老师们的表现也很精彩 莫清鼎艺术简介<div><br>莫清鼎,毕业于湖南大学,系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书画院院士,北京人和书画院院士。自幼酷爱书法艺术。</div><div><br>首先从唐代颜、柳楷书入手,又习魏晋二王,师法宋元苏轼、赵孟頫,清代王铎、八大山人、于右任以及近代的余任天等名家,所书之作隽秀富有灵气,行云流水,法度谨严,意趣盎然。</div><div><br>作品多次参展,2015年在意大利首届中国书画节,药师山书画院第二届书画展中展出。此外,作品被海南省图书馆、陆军某部、边防、海警部队,海南大学,澄迈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以及多家企业收藏,入编《当代楹联家大观》等。<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