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哥的岳父岳母就是我嫂子的爸妈,按说和我一点关系都没有,这么几十年来,我只见过一回嫂子的妈妈。嫂子和我是同齡人,我哥比她大5岁,她俩结缘,只能说是我哥近水楼台先得月吧。嫂子从部队转业后,分到了工厂里,大哥成了她的师傅。就是这样,他俩从此有了一生未了的姻缘。</p><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一代人,姊妹多,每个人都是既要照顾家庭,又要努力工作,根本就没有时间闲聊个什么天。甚至姊妹间一年能见个几面都不一定呢。所以,大哥的这些事情多少年来都不太知道详细。都是近年退休了之后,才从他写的文章里清楚一二。他平时不多话,都是从他的文章中才能感知他的情感起伏。</p><p class="ql-block">起初,他写文章的时候自己去向杂志报刊投稿,后来,人家慢慢办公无纸化,不要手写稿了,他自己又不会用电脑,于是,每一次他写的稿子,都要让我帮他打印好,再发出或是从邮件箱中发出。所以,这几年,他的每一篇稿子的底稿反倒都是留在我这里了,而且他写的什么我也算是第一读者了。</p><p class="ql-block">知道他岳父母都是老革命,也曾见过他写岳母的一篇文章,写岳父的文章这还是第一次看到并知道。原来,大哥的岳父还是一位有着曲折经历人生波澜起伏的老红军呢。不由让我肃然起敬。他的这篇文章想发出去,让更多的读者看到,但现在投稿仿佛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很多编辑部只留一个邮件箱,连电话号码都没有了。所以,很难预测稿件的命运。我喜欢做美篇,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图文并貌,方便保存。所以,我就先做了美篇,一旦稿件刊用,我就可以把美篇也发出来了,若不可刊用,我也可以发给朋友亲戚,方便他们浏览。以下便是大哥的正文。</p> <p>岳父寇惠民55岁像</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岳父的长征,岳母的抗战</b></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队伍中,曾有这样一支部队,他能征善战,战功卓著,却又饱受非议,直至战至全军覆没,这支部队就是红五军团。而我的岳父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1976年底我第一次见到我岳父时。是在河南省军区第二干休所他住房的客厅里。岳父一身戎装的坐在藤椅上,手握烟斗,红色的帽徽领章映衬着他的威严。他那时已不能讲话,所有对他的了解只能从岳母和一些史料中得知。</p><p class="ql-block">岳父寇惠民1911年出生于河南省太康县常营乡寇家村,七岁上学,后入开封嵩阳中学。1931年考入冯玉祥的国民军26路军军士队,同年12月14日该部在共产党员赵博生的策动下在江西宁都起义。一万七千余人加入红军,组成了红五军团。董振堂任军团长,李卓然任政委。加入红军后,岳父先后担任班长,排长。连长,五军团参谋。参加了第四、五次反围剿战斗,1932年3月。在江西黎石镇战斗中负伤。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被迫作战略转移。也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p> <p class="ql-block">岳父所在的红五军团在长征途中一直担当着艰辛危险的后卫任务。突破四道封锁线,血染湘江;遵义东南布防,拱卫遵义会议召开,皎平渡坚守九日九夜。确保全军飞渡金沙江;顽强阻击。掩护主力跨过大渡河,尤其在湘江战役中打得最顽强。著名作家叶永烈在《血染湘江》一书中曾对湘江之战有过描述,从中能反映出湘江之战的惨烈。现摘抄如下:湘江之战成为红军有史以来最惨重的败仗。主力红军由出发时的八万六千多人锐减到不足四万,在此战中打得最苦最惨的莫过于红五军团的红34师。师长陈树湘率全师一千多人做全军的后卫,最后红34师全师只剩94人。在一名杨团长的带领下躲入深山打游击,后大部死亡。师长陈树湘腹部中弹,在昏迷中被俘。在押往省会长沙的路上,躺在担架上的陈树湘从腹部的伤口处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扯断了。敌人把陈树湘的头颅割下来挂在了长沙小吴门的城墙上,29年前,陈树湘出生在长沙小吴门的瓦屋街,站在小吴门的城墙上可以看见他家那木板做的房门。木门后的家里有他卧病在床的老母亲!</p> <p>湘江战役之后,血的教训是大家充分认识了“左倾”错误对党和革命事业的危害。193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举行了扩大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批判了博古和李德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p><p>遵义会议后,岳父任红五军团侦察营长。在四渡赤水等战斗中,他机智勇敢。率部勇打猛冲,突破敌人封锁。在金沙江皎平渡战斗中。五军团指战员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仍然顽强战斗。坚守九天九夜。确保了全军渡过金沙江,受到中央军委通令表彰。1935年6月14日,中央红军经过千难万险。终于与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两军会师后,7月21日。中革军委决定红五军团改为第五军,军长仍是董振堂。代理政委曾日三。红四方面军混合编组,组成左右两路军,分两路向甘南进军。红五军被编为左路军,从此岳父所在的红五军由中央红军的一方面军而编为张国涛所把控的四方面军。会师后的红军分左右两路北上。谁料张国涛为了实现个人野心,擅自命令部队南下。接着又另立中央,当时红五军为左路军前卫,也被迫南下。错误的路线,致使南下部队遭受重创。部队由八万多人锐减至4万左右,最后被迫再次北上与中央红军会师。红五军也三过雪山草地。经历了艰难的行程。</p> <p>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于会宁地区实现大会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参考各方面军领导人的建议,决定执行宁夏战役计划,遵照中革军委命令,由四方面军西渡黄河,打通国际通道,创建新的根据地。1936年10月26日渡河开始。先由第三十军从虎豹口渡河,接着第五军,第九军也渡过黄河,国民党军队立即调集飞机对黄河渡口实施轰炸。同时从东、西、南三面快速调集部队向黄河两岸压来,四方面军的第四军。第三十一军没能渡过黄河。红四方面军被分隔在黄河东西两岸。渡过河的第五军,第九军,第三十军以及包括徐向前 在内的方面军指挥部共两万一千八百多人,1936年11月8日渡过黄河的部队奉中革军委命令组成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陈昌浩,副主席徐向前,西路军战斗序列为第五军军长董振堂,政委黄超(共两个师约三千余人),第九军军长孙玉清,政委陈海松(共三个师,约七千余人),第30军军长程世才,政委李先念(共两个师,约七千余人),总部直属其他部队约3000人。从此两万多红军官兵开始了万分艰苦的河西战斗。</p> <p>岳父所在的红五军作为先头部队在前开路。1936年12月30日一举攻克临泽县城。随后由军长董振堂率39团、45团、骑兵团和军部机关约两千人又攻占了甘肃西北咽喉重地高台县。占领高台县后随即建立了苏维埃政府,扩充部队,准备长期驻守。甘肃青海是马步青、马步芳两兄弟的地盘。对于马步芳来说,既怕红军在河西建立永久根据地。推翻其家族统治,同时又唯恐蒋介石嫡系部队借追击红军之名进入甘青地界,侵占他的老窝。所以马步芳决定调集所有部队与红军决战。用自己的力量消灭红军,不给蒋介石渗透的口实。马步芳用八倍与红五军的骑兵轮番攻击。红五军激战九天九夜后,再无兵补充。无食,无弹下除少数突围外全军覆没。在《董振堂》一书中,关于军长董振堂之死,有这样一段,摘抄如下:红五军连日厮杀。兵力锐减,弹药更是消耗殆尽,所剩无几。傍晚,就在董振堂准备下令突围时。军政委黄超派人化装从临泽送来一封信。其大意是,高台是打通国际路线的重要军事据点,必须死守。董振堂召开营以上干部会,宣读了黄超来信。董军长表情严肃,态度坚决的要求大家"誓与高台共存亡!"</p> <p>1937年1月20日晨,敌人在隆隆炮火的掩护下,架起云梯,头顶铁锅大叫着爬上城墙。红五军机关干部,女战士,马夫全部都上了城墙,没有子弹就上刺刀。抡木棍,甩石头。没有手榴弹就将滚开的水朝爬城的敌人头上泼。轻伤员用手抓,用牙咬,重伤员抱住敌人滚下城头。董军长带着二三十人登上东门指挥大家沿着城墙往东北方向冲,一颗子弹飞来,军长身子一晃从城墙上摔到城外墙角。警卫员和作战科长寇惠民几个人沿着城墙滑了下去。警卫员扶起军长的头,把衣服解开一看。子弹从左胸穿过,鲜血直流,军长睁开眼睛,用微弱的声音说:"我不行了。别顾我了,不走就冲不出去了。"敌人进城后,大肆烧杀。持续七天之久,敌人将董振堂军长、杨克明主任的头割下来。摆在条凳上,照相后送交青海马步芳验明。</p> <p>岳父突围出去后,流落在张掖县城。在冯亚光所著的《西路军河西浴血》一书中有关岳父的段落是这样写的:"1937年6月初,一天武杰(原三十军八十九师参谋在鼓楼附近碰见一位手拿十字线架的卖线人,是曾一同工作过的通讯股长寇惠民,和寇惠民一起的还有好几位熟悉的干部。以卖杂货,麻糖,花红维持生活,作为掩护。他们也成立了党支部团政委伍心政是书记。这些人后来都回到延安"。从1936年11月至1937年3月。西路军在马步芳骑兵及民团的重重包围中。弹尽粮绝,血战到几乎全军覆没,在冯亚光《西路军生死档案》一书中披露,除400人在李先念的率领下,由陈云,滕代远接应到达新疆外,其余七千多人阵亡。九千多人被俘(其中五千六百多人残遭杀害)。两千多人流落西北各地,两千多人辗转回到家乡,四千多人经营救回到延安,岳父寇惠民是回到延安的人员之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978年9月 岳父病危, 全家从各地赶回。有了一次大合影。前排寇平原(左二)徐珞(左三)寇玉平(左四),后排寇松泰(左一),寇建军(左二),寇陆萍(左三),寇国庆(左四),寇曦(左五),寇中原(左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980年8月5日,在岳父寇惠民的追悼会上。前来送别的老战友均为老红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980年8月5日,在岳父寇惠民的追悼会上。从右至左依次为寇玉萍,徐珞,寇松泰,寇平原,寇国庆,寇中原,寇陆萍,寇曦,寇建军。</b></p> <p class="ql-block">关于四方面军西渡黄河创建根据地的行动。长期都认为是执行张国涛的退却逃跑路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中央,特别是邓小平,陈云同志的关怀下,经过调查研究,作出了这支部队西渡黄河与转战河西走廊是执行中央军委命令的结论。这一实事求是的历史结论是对浴血奋战的西路军和众多牺牲的英雄儿女的莫大告慰!</p><p class="ql-block">岳父回到延安后不久入中央军委参训队学习。毕业后任三八五旅700团参谋长。1942年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作战科长。1943年随抗日第四支队到河南禹县任豫西抗日军政干校校长,为部队培养了大批干部。1945年任中原军区十五旅参谋长。1947年任豫西五分区参谋长。率部进入伏牛山剿匪。建国后,岳父在河南省军区司令部任作战处。副处长。1965年因病离职休养。1980年7月30日在郑州解放军153医院病故。终年69岁。</p> <p>岳母徐珞60岁像。</p> <p>岳母名叫徐珞。1917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平原县城。原在解放军155医院任儿科主任。1955年,我军第一次授衔时被授予少校军衔。岳母1937年底,她和几个同学辗转到延安。先后在延安抗日民族大学,延安医科大学学习深造,毕业后分配在三八五旅任医生。她以担架,药箱,手术刀为武器,以卫生所手术台为阵地,出色地完成了战地救护任务。岳母生性好强,遇到难事总是自己扛。不愿给组织添麻烦。1945年,岳母在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门诊当医生时,他的两个孩子身染重病,当时大的刚三岁。得了副伤寒,高烧不退,瘦的皮包骨;小的才五个月,患中毒性消化不良。由于敌人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药品和食品都相当匮乏。为了给孩子治病增加营养,岳母就把身上的毛衣拿到边区合作社卖了,换了点儿钱,给孩子买了点儿糖和油。此事被组织科长李贞(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的唯一女将军)得知,报告给了联防军司令员贺龙。贺龙把岳母叫过去,严肃地说:”事情我都知道了。你也不要再编瞎话了。"他慈祥的面容中流露出嗔怪”同志呀,不是我批评你,孩子小。又有病,如果你身体垮了,我怎么向在前方打仗的寇惠民交代呢?"便让组织科买一只奶羊送给岳母,每个月给两个孩子配发两斤白糖。并叮嘱她"毛衣已经卖了,你领些羊毛纺成线。再织一件,可不能再冻着啊"岳母激动的泪水情不自禁的溢出了眼眶。</p> <p class="ql-block">岳母一生生育了八个子女,为了不影响工作。她把孩子都放在幼儿园,学校,十天半月也难见一面。八个子女中,除排行老二的寇平原因考上湖南医学院上大学外,其余都先后在部队当兵服过役。新中国成立后,岳母在河南省军区子弟学校。解放军155医院任职,始终忘我的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人才。1965年,岳父因病离职休养,组织上为了照顾岳父,批准岳母也离职休养。说是休养,其实她一天也没闲着,她带着岳父辗转到北京。南京,武汉,广州等各大医院治病,20世纪70年代末,岳父病情加重,全身瘫痪,儿女们都在外地当兵。他一个人无微不至的照顾岳父,直到他去世。</p><p class="ql-block">20.17年2月4日。是岳母的百岁寿辰。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分别发来贺信,其中写道,尊敬的徐诺老首长。今天是您的百岁华诞,谨向您和您的家人表示热烈祝贺!并致以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您是党和人民的功臣,是人民解放军中少有的百岁老寿星。您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谱救了不平凡的业绩。创造了生命的奇迹。</p><p class="ql-block">如今,岳母已届104岁高龄,可能已创全军女军人最长寿的记录。</p><p class="ql-block">电话。13598860602</p><p class="ql-block">作者李申</p> <p>2017年2月4日是岳母徐珞的百岁生日。</p> <p class="ql-block">孙辈辈们在为老人祝贺102岁生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