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梁厝历史文化街区,位于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占地34.24公顷。街区环靠燕山、水绕聚落、江山掩映、田园秀美,自古文风鼎盛、名人辈出、历史悠久,被誉为福州城区最美村落、福州艺术门户,是福州文化新地标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梁厝历史文化街区,保留了大量梁氏祖宅、民居,数量多、分布广、年代跨度大,是反映血缘社会传统聚落的典型样本。</span><b>福州地铁1号线延长线全线通车,更方便游客欣赏到梁厝田园风光的同时,聆听这座千年古村落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梁厝村原名燕山村,因背靠燕山而得名,燕山因山形似燕而得名。燕山虽小,但山水形胜颇具特色,这里山川秀丽,景色宜人。昔日的梁厝,江畔潮起潮落、白帆点点,村内河浦交错、阡陌纵横,乡间蝉鸣蛙声、松涛竹啸,一派优美、宁静、祥和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梁厝绵延至今,已逾千年。梁氏后人在这方宝地,亦耕亦读续文脉。这里文风鼎盛,是理学传家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从宋至清共走出27名进士,历史上出现福州一带“无梁不开榜”的盛况。清代两江总督梁章钜家族和中国近代科技翻译家梁鸣谦家族两脉人丁兴旺,“一村两院士”“夫妻双教授”被传为佳话。</p> <p class="ql-block">梁厝历史文化街区结合梁厝村现状,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展现“梁厝特色新八景”:古祠澄波、村田映画、榕荫溪韵、奎星揽胜、旧誉新市、甘井巷深、龙瑞叠翠、梁厝古今。福街、双福广场、迎福广场、福塘、福林、福田和福橘将成为梁厝的地标和符号。</p> <p class="ql-block">梁厝村内现有唐、元、清等古建筑30多处其中,千年古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龙瑞寺始建于唐天复元年(公元901年)比鼓山涌泉寺还要早7年。龙瑞寺原来还有国宝级的文物——陶制双塔为宋元丰五年(1082年)所立原本矗立在龙瑞寺大院的东西两边因为每座塔身还有1038尊佛像浮雕又被称为“千佛塔”。1972年有关部将“双塔”移到鼓山涌泉寺的天王殿前如今已成为涌泉寺的宝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省级文保单位的梁氏宗祠始建于南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大儒朱熹与挚友梁汝嘉到燕山游览,见此地山川秀美,十分适合读书,就在此开设书斋,朱熹还亲书“贻燕堂”作为堂号。元朝时扩建,现为街区标志性建筑,也是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祠堂面向闽江,外墙如屏如嶂,两侧飞檐翼然,几块旗杆石,昭示着家族曾经的荣耀,正门上嵌着“永盛梁氏宗祠”鎏金楷书。在大门的两侧墙上还塑有一对陶象,每只个头约三米,象身上镶嵌着百余个小瓷酒杯,是梁氏族人每家每户贡献一个酒杯而成的,让人过目难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远远望去,宗祠墙上一对嵌贴瓷盏圣象栩栩如生,格外显眼。待近处看,只见圣象脚踏八宝,背驮插着画戟的花瓶、玉磬,神情庄严而又不失灵动。两头大象栩栩如生,“象”与“祥”字谐音,象驮插戟(吉),寓意“吉祥”,象驮宝瓶(平),象背上有马鞍(安),象征“平安”,合起来叫“平安吉祥”。宗祠前的双福广场全部由厚重的石板铺设,上面还有两个巨大的“福”字地雕。</span></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梁厝还走出了两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的梁敬魁,以及中国第一任导弹总设计师、中国战术导弹重要奠基人、航天工程技术专家梁守槃,“一村两院士”被传为佳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交通信息:乘地铁1号线梁厝站A口出站,横跨东西950米公路,东边为海峡文化艺术中心,游客向西北步行100米或乘公交车67路直达历史文化街区梁厝站。</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