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沧桑 今非昔比

星斗

<p class="ql-block"> 归航不是大江船,</p><p class="ql-block"> 竹筏载回海味鲜。</p><p class="ql-block"> 舟子夜来问煮酒,</p><p class="ql-block"> 轻烟散向吊楼边。</p><p class="ql-block"> 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是横石潭著名乡坤、通山县当年唯一的原国大代表陈兆骅先生以横石吊脚楼为题写的一首诗。</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形象地描写了旧时横石陆路交通不便,仅靠“火烧棑”运出当地盛产的火纸、竹笋、茶油、蜂蜜等土特产品,都是从这些码头下河岀发,经富有、大畈、阳新水运出山,再乘船上汉口,下九江,再将山里人需要的海产品、洋火(火柴)、洋油(煤油)、盐巴、布料等生活用品从长江富池口装排逆流而上,从这些码头上岸,流向千家万户。再现了横石潭河畔“吊脚楼”文化的繁荣景象。</p> <p class="ql-block">  陈兆骅(1903~1975)字体泉,横石潭前街人,是“祥泰号”巨商陈创成(1855~1903)的孙子,英仁之子,在孙字辈排行老三。因家道殷实,自小就受到良好教育,加之其人聪惠,才华横溢,其创作咏叹故乡风情的“横石八景”在地方上流传数十年仍脍炙人口。</p> <p class="ql-block">  从大桥头伴河西行,叫前街和上街头。</p><p class="ql-block"> 前街是旧社会老横石的象征。从武圣庙至大礼堂码头,这条二三百米的沿河古街只有三米多宽,清一色的鹅卵石铺就。所有伴河的房子均为木结构吊脚楼。</p><p class="ql-block"> 站在老大桥朝西看这悬在大河面上的古色古香吊脚楼与漂在水面上嬉戏的鸭群画面,景色十分迷人,根本不亚于湘西凤凰古城。</p><p class="ql-block"> 沿河分别有六个青石台阶构成的下河码头。</p><p class="ql-block"> 码头是老横石的交通要塞。而前街定是横石古埠中最为繁华的一条商业街。本文开篇古诗所描写的情景则再现了当年码头文化的一个侧面。</p><p class="ql-block"> 而码头的功能远不止这些。当年的横石河水清澈见底,河面宽阔,有几处水深数米,各种鱼儿根本不怕人,在河里自由漫游。每天早晨男人们乘着朝阳纷纷下河挑水,热天夕阳西下前,港下就成了男人们游泳的天堂。就连省城分配进山支边,在供销社上班的大美女肖微大姐穿着时髦的三点式也下河教我学游泳。</p><p class="ql-block"> 女人们则提着竹篮,哼着小曲来到吊楼下洗菜、洗衣,互相传递着花边新闻。这是她们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谈笑、打闹间显示出码头文化的多功能作用。特别是屈子码头更加逗人喜欢,一些街上的嫂子们老喜欢跑到这个码头凑热闹,评头论足,相互转达自己新知熟悉的新闻。</p> <p class="ql-block"> 近日无事,步行走老街,在昔日最繁华的前街屈子码头拍了几张照片,心里很难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站在荒凉的老码头展望四周,但见杂草丛生,垃圾成堆,浑浊的河面上很少见到鸭子戏水,肥鱼畅游,清澈的河水一年难见几天。</p><p class="ql-block"> 上游的工业废水直排河道,挖沙人为利益驱使,从官堰直到高湖沿途用挖掘机取沙不止,浑浊的泥水直泄横石。</p><p class="ql-block"> 码头依旧在,洗衣无几人,再么热的夏天也莫谈再现港下游泳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  老百姓怨声载道,我也无能为力。熟悉的码头,熟悉的场景,曾为石潭乡人留下诸多美好的记忆!!!现在我只能借此《码头沧桑 今非昔比》的美篇公之于众,以飨读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附注:文中第1、3两张图片系夏勋南先生原创。第2张图片由陈日升提供。其它均为本人用手机拍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年元月于石潭河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透过镜头感受横石系列之十九)</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