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山西好风光”之②云冈石窟

善 军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558年前(公元460年),高僧昙曜奉召来到北魏京都平城(今大同),成为帝师,昙曜奏请魏献文帝拓跋弘批准,在京城西的武周山开窟五所,镌建具帝王象征的佛像,由此拉开了云冈开窟的序幕。此后在北魏鼎时期和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都有开凿,前后历时60余年。</span></h1><p><br></p> <h1>  最早开窟的高僧昙曜。他主持开凿的五个石窟,被称为“昙曜五窟”,现在的编号16一20窟,其中你在历史书封面上见到的,就是20窟的露天大佛。</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由于南北朝分裂状态,各政权你方唱罢我登场,令人眼花缭乱,再加上汉人正统、中原正统观念影响,许多人对这个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魏王朝了解不多,顶多中学课本学过孝文帝改革。其实北魏共历20帝、享国148年,在统一北方、民族触合、推动佛教发展、均田改赋、推进艺术发展方面承上启下,贡献良多。那时咱山东就是北魏地盘,书法史上独特的魏碑体就形成于斯。</span></h1><p><br></p> <h1>  学生时期就知道云冈石窟,真正零距离观察这处列入世界遗产的国宝,还是受到极大的震撼!<br> 与其他三大石窟相比,我个人觉得:敦煌莫高窟的砾岩不适合雕凿,那里的佛像是塑的,莫高窟最吸引人的是壁画和经卷;洛阳龙门石窟石质近于云冈,稍晚且延续时间长,都有很大的佛像,还有皇家气象,但许多保存不好;天水麦积山石窟都开在几十米高的山崖绝壁上,风景也好,可佛像都是泥塑彩绘的。云冈石窟则以壮观的石刻闻名。</h1><h3><br></h3>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云冈石窟的石刻之所以有名,在于它的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丰富多彩的内容.这里五万多尊雕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厘米,形态、神采都很动人.有些石佛,透过他们薄薄的罗纱可见其优美身段;有些飞天、乐伎明显地流露出波斯的色彩.</span></h1><p><br></p> <h1>  此寺建造时间应当不长,与长清的同名,也叫灵岩寺。</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门额上提写的“活在当下”是禅宗的知名禅语。放下过去之烦恼,舍弃未来之忧思,以全副精神担当眼前,不避不逃,坦然面对人生。</span></h1><p><br></p> <h1>古道车辙</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第五窟正中坐佛通高17米,是整个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这尊佛像的脚上可容12人站立,大佛的周围有小佛围绕,甚为壮观。</span></h1><p><br></p> <h1>偶见壁画,十分精美。</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塔柱下面叫层大龛,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迎多宝对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像。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南、两三壁以及明窗两侧,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span></h1><p><br></p> <h1>瞧这门窗、廊柱,用材、做工那叫讲究、大气!</h1> <h1>像不像西方人?</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五六窟前四层木制楼阁系清初顺治年间重修。</span></h1><p><br></p> <h1>这棵树不算年轻了</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云冈石窟最著名的露天大佛:第20窟释迦坐像,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释迦坐像,高13.7米,胸部以上石质坚硬,保存完好,两肩宽厚,面形丰圆,薄唇高鼻,神情肃穆。背光的火焰纹和坐佛、飞天等浮雕十分华美,把主佛衬托得雄浑大气,是云冈石窟中的代表作品。造像已基本上采用了当时流行的"秀骨清像"式的中原风格,佛、菩萨的表情神态,比以前更生动活泼,富有人间生活气息,飞天的形象更加潇洒飘逸,这一切正是佛教艺术中国化、世俗化的结果。</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推测:依照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的形象雕刻的。</span></h1><h1><br></h1><p><br></p> <h1>  大佛全身比例适称,造型手法简练概括,他宽阔的身躯给人以稳健之感,微微前倾的身躯和棱角分明的嘴角,仿佛在向众生宣讲着佛教的真话,细细的弯眉和微启的双目,使人感到慈祥为怀的气度,他不仅是云冈石刻中的杰作,即在全国来说,也是佛像艺术中的精品。</h1> <h1>  我在考虑,开凿时是在一个封闭狭小的空间中,既无法远距离观测,也不容易监察评判,后来石窟塌了一半,却是如此耐看,如此经得起千百年推敲,怎么做到的?服!</h1><h1> 如果石窟一千年前塌厉害了,佛像就难保了。如果前半截石窟不塌,佛像就难露全容,也难成标志性雕像,咱到跟前照张相也就不可能了。唉∽∽世事难料!</h1><p><br></p> <h1>石破天惊</h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谢谢关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