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留住记忆、锁住乡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 重温保定老八景、纵览保定新十景</span></p> <p>重温老八景,尽洒靴城神韵;</p><p>纵览新十景,彰显古城情怀!</p> <p>前言</p><p>第一部分 重温保定老八景</p><p>一、记忆中的老八景</p><p>二、老八景简介</p><p>三、老八景的历史演变</p><p>第二部分 保定新十景</p><p>一、综述</p><p>二、新十景简介</p> <p>保定的地标——大旗杆</p> <p>保定的地标——京畿之门</p> <p>保定的地标——金台旭日</p> <p>前言</p><p>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统一天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今河北的中、北部为上谷郡,保定居于其中,则保定别称为上谷。又因为其整个城池形似足靴,故又有“靴城”之称。</p><p> 保定是传说中尧帝的故乡,是历史上燕国、中山国、后燕的立都之地;诞生了荆轲、刘备、赵匡胤、祖冲之、郦道元等一大批历史名人。</p><p> 保定建城始于宋代,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都元帅張柔主持重建保州城池,重新划市井,定民居,建衙署,筑寺庙,造园林,修筑土城墙,疏浚护城河,引一亩泉水入城,奠定了保定城的基础。清康熙八年(1669年)直隸巡抚驻保定,始为直隸省省会。</p><p> 保定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辖区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革命纪念地和文物古迹众多并各具特色。</p><p> 保定市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9处。</p><p> 保定市1986年被国家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一部分 重温老八景</span></p> <p>一,记忆中的老八景</p><p>古城保定建城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八景之说首见于明万历版《保定府志》。明朝时习称保定为“上谷”,故择保定八景命名为《上谷八景》。</p><p>最早出现的八景是绘画,清代同治年间的《清苑县志》记载有“上谷八景图”,依次为:市阁凌霄、奎楼应宿、横翠朝晖、莲漪夏艳、东皋春雨、西刹秋涛、鸡水环清和郎峰耸秀。</p> <p>国画版的《上谷八景》图</p> <p>继而,又有一些目睹过老八景的热心人,凭着自己的记忆,对老八景进行了钢笔写实和编绘,成为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最后的见证,而为后人所保存。</p> <p>速写版的《上谷八景》图</p> <p>直到照相术产生后,更有一批热心人,千方百计的对已经消失大半的《上谷八景》进行了补拍,显然,由于年代久远,实物荡然无存,不得不采用一些图片代用,但毕竟为我们后人又留下来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p> <p>照片版的《上谷八景》图</p> <p>试想当年古保定的城市风貌——横翠楼所在之处,大慈阁高耸而立,奎星楼列于其右,莲花池春光旖旎,城外古寺钟声长鳴,行人举步之间莺歌燕舞,草青水碧,东城之外更是花红柳绿,一望无际,且不说登高远眺郎峰竞秀,也不说西城古刹松涛起伏,单说横翠楼下熙熙攘攘的人群来说,生活在如此美丽的城市之中就是一种幸福,是百姓对古城深深的厚爱。</p><p>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击元军,战败被俘,押解至京师,途经府河之泮、太行山下的保州(今保定市清苑区),看到府河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感慨物是人非,江山易主,不胜悲切,遂写了一首《过保定》:</p><p>沃野茫茫眼界宽,朔风吹雪晚生寒。</p><p>一泓鸡水城边过,万刃郎山马上看。</p><p>拱极门连云渺渺,香花亭废草漫漫。</p><p>通衢谁建凌虚阁,留与后人作伟观。</p><p>一首诗里,四处保定美景,府河的水,高耸入云的狼牙山,巍巍的北城门,冠冕全城的大慈阁。就让我们来品味一下保定的老八景吧。</p> <p>二、老八景简介</p> <p>1,市阁凌霄</p><p>(一) 清 郭 燝</p><p>全身丈六敞经筵,阁建前朝战伐年。</p><p>举手便扪七宝阙,到头只让九重天。</p><p>树间白动鸡泉转,海上青浮日观悬。</p><p>真是登临低万象,西来山色尽苍然。</p><p>(二) 清 陈 正</p><p>高阁凌空敞梵筵,丹题碧瓦忆当年。</p><p>云开夕影含只树,气接星辰动远天。</p><p><br></p> <p class="ql-block">大慈阁,原名“大悲阁”,为真觉禅寺的主体建筑,由蒙古汗国将领張柔初建于宋金时代。金末毁于战乱,元初重建,历代重修。</p><p class="ql-block">该阁高31米,地处城内至高点,更显雄伟壮观,数十里外遥见层阁凌霄,登临其上,古城街市遍览,太行群峰尽收。昔人有“燕市珠楼树梢看,祗图金阁碧云端”之诗句。列“上谷八景”之首,称“市阁凌霄”。</p><p class="ql-block">大慈阁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2,奎楼应宿</p><p> 清 时来敏</p><p>岑楼耸拔插苍穹,百雉回环跨郡雄。</p><p>气撼奎星晃碧落,光联泮藻漾晴空。</p><p>连云甲第兴多士,大笔文章属钜公。</p><p>自是地灵争献秀,却教人杰出其中。</p> <p>奎即奎星,宿是星区。奎星是中国天文黄道二十八宿中白虎七宿第一个星宿之名。神话传说奎星是主管文章和官运的神星,因此,在儒学门前建应奎楼,供奉奎星点斗的神像或文昌帝君牌位,以示奎星高照,功成名就之意。</p><p>奎楼应宿之景在保定建于明代。应奎楼为双檐、钻天顶式八角亭楼,台城城基四面各有一拱券门洞,供来往通行。此楼于50年代拓展裕华路时被拆除。</p> <p>3,横翠朝晖</p><p> 清 郭 棻</p><p>胜迹孤悬古泰州,楼名横翠意非浮。</p><p>晴连海日楼添翠,雨通朝烟翠拥楼。</p><p>郡国铜壶犹滴滴,将军丝管已悠悠。</p><p>香风直起来何处?知自莲花池上头。</p> <p>横翠楼即鼓楼,高约20米,横跨南大街。鼓楼下部是一座高8米,东西长18米,南北宽12米的台城,台城下南北开一券门,城上是高约12米,明三暗五的歇山式阁楼。突显其赫然高耸,巍峨之势。朗日清晨,朝阳东升,祥云层染,霞光辉映,鼓楼透彩,加以树影婆娑,翠绿摇曳,故有横翠朝晖之誉。此楼50年代扩宽南大街时拆除。</p> <p class="ql-block">4,莲漪夏艳</p><p class="ql-block"> 清 时来敏</p><p class="ql-block">一泓潋艳绝尘埃,夹岸亭台倒影来。</p><p class="ql-block">风动红装香细送,波摇锦缆铿初开。</p><p class="ql-block">宜晴宜雨堪临赏,轻暖轻寒足溯洄。</p><p class="ql-block">宴罢不知游上谷,几疑城市有蓬莱。</p> <p class="ql-block">古莲花池位于保定市区中心,始建于金、元之交的公元1227年,原名“雪香园”,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原为金末元初著名军事将领張柔的居所。它历经私人、官府、书院、行宫和公共园林的变迁,以其浓重的历史积淀,为中国十大园林之一。</p><p class="ql-block">古莲花池于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5,东皋春雨</p><p> 清 陈 正</p><p>细雨东郊润落花,田夫携手话桑麻。</p><p>高原已足春三泽,鸡水新添两岸沙。</p><p>嫩草如烟滋灌溉,长虹弄色隐云霞。</p><p>载歌喜雨因谁赐,笑指飞凫入酒家。</p> <p>东皋春雨,此景保定古城东关护城河东侧(今东风公园北部)的一片高地,春雨过后,万物复苏,百花盛开,杨柳吐绿,农夫扶犁而耕,构成一幅静中有动的田园风光画面。</p> <p>6,西刹秋涛</p><p> 清 时来敏</p><p>枫枫秋风林外骄,泉流一带涨河桥。</p><p>涛声相应梵声近,水色齐连天色遥。</p><p>荇藻漪漪随浪涌,蒹葭渺渺逐烟飘。</p><p>闲来买渡寻僧话,又听鳴钟送晚潮。</p> <p>西刹即西下关之灵雨寺,位于一亩泉河入府河之大闸北侧(今保定二中分校与十方商贸城),明万历年间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郑洛的私园,万历三十八年改建成灵雨寺。夏秋之际,河水暴涨,水漫大闸,浪涛澎湃而下,谓之西刹秋涛。</p><p>清乾隆十一年于此设行宫,清末以来为学校、机关驻地。</p> <p>7,鸡水环清</p><p> 明 石 磘</p><p>鸡距泉流绕郡城,萦回合抱又东倾。</p><p>湧珠泣学鲛人泪,彻鉴魂消牛渚清。</p><p>鹭影翩跹云里泛,橹声款乃镜中行。</p><p>渔歌互答多幽兴,且对沧浪濯我纓。</p> <p>鸡水即发源于满城夏庄的鸡距泉,因泉水冒出时呈鸡爪形,故名。环清指护城河。当年,环城的护城河和府河水流清澈,游鱼可数,垂柳夹岸,舟楫如织。</p><p>1951年拆除南城门以东城墙,填平护城河,建起联盟路。护城河自东门以下,拆东城墙建环城东路时改道东南,护城河不再成环流之势。</p> <p>8,郎峰耸秀</p><p> 清 时来敏</p><p>晴岚遥望郁苍茫,秀色青葱映夕阳。</p><p>叠献开屏三辅障,危峰攒剑九秋茫。</p><p>应嫌山履穿云乱,尤喜藤萝挂月长。</p><p>到处神仙皆可学,逢人何必说昭王。</p> <p>郎峰即郎山,其名源于西汉武帝,晚年重病,疑其左右为“诬蛊”所致,涉及皇后、太子、公主等亲属,太子刘据自杀,其子远遁该山,故名。因其五坨三十六峰,状似狼牙,又称狼牙山。其山势高险而秀丽,为易州十景之一“狼山竞秀”。郎山距保定50公里,晴朗之际,登高古城,遥见壁立丛峰,与沃野田耕及逶迤而来之鸡水相映相融,成为古城八景之一。</p><p><br></p> <p class="ql-block">三、老八景的历史演变</p><p class="ql-block">(一)、老八景现状</p><p class="ql-block">老八景中现在保存完好的有3个景点:市阁凌霄、莲漪夏艳、郎峰耸秀;</p><p class="ql-block">老八景中现在只存有遗址的有3个景点:东皋春雨、西刹秋涛、鸡水环清;</p><p class="ql-block">老八景中现在完全消失的有2个景点:奎楼应宿、横翠朝晖。</p><p class="ql-block">1、市阁凌霄——大慈阁</p><p class="ql-block">燕市珠楼树梢看,祗因金阁碧云端。</p><p class="ql-block">大慈阁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奎楼应宿——穿行楼</p><p class="ql-block">残墙今尚在,古楼已无存。</p><p class="ql-block">此楼50年代拓展裕华路时被拆除。</p><p class="ql-block">3、横楼朝晖——鼓楼</p><p class="ql-block">朝晖寻遍地,何处是楼台。</p><p class="ql-block">此楼50年代扩宽南大街时被拆除。</p><p class="ql-block">4、莲漪夏艳——古莲花池</p><p class="ql-block">一泓潋滟绝尘埃,夹岸亭台倒影来。</p><p class="ql-block">古莲花池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5、东皋春雨——遗址在现在的东风公园北部的一片高地。</p><p class="ql-block">几度春风几度雨,百花散尽暗香来。</p><p class="ql-block">6、西刹秋涛——遗址在现在的灵雨寺附近。</p><p class="ql-block">寻觅古城的小桥流水似江南。</p><p class="ql-block">7、鸡水环清——指环城的护城河。1951年拆除南城门以东的城墙,填平护城河,建起联盟路和环城东路,护城河自东门以东改道东南,自此,护城河不再成环流之势。</p><p class="ql-block">8、郎峰耸秀——狼牙山</p><p class="ql-block">麦浪摇川连碧日,松涛撼壑挽星辰。</p><p class="ql-block">“巍巍燕山高,潇潇易水寒。英雄五壮士,威震狼牙山。”1941年9月25日,五勇士为了掩护部队撤离,他们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狼牙山五壮士威名远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老八景中几个景点的相对位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二部分 保定新十景</span></p><p class="ql-block">一,綜述</p><p class="ql-block">保定建城于宋代,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于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p><p class="ql-block">早在明万历版《保定府志》中就有“择保定府内外八处风景,命名为《上谷八景》的”记载,到清同治年间的《清苑县志》中更有《上谷八景图》的记载,即:“市阁凌霄、奎楼应宿、横翠朝晖、莲漪夏艳、东皋春雨、西刹秋涛、鸡水环清、郎峰耸秀”。</p><p class="ql-block">《上谷八景》的美称世代相传,沉淀着古城人民对这座古城深深的爱意!</p><p class="ql-block">从那个时候至今又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人类历史经历了多次的历史变革,致使一些原有旳景观发生了很多难以避免的变化,甚至于消失;另一方面自然也会产生一些新的景观,进一步美化着我们的环境。</p><p class="ql-block">由于保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越、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他的身上曾经发生过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留下了特别丰富的历史文物。辖区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革命纪念地和文物古迹各具特色。目前,据正式报道保定市拥有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69处之多。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深远的革命意义。</p><p class="ql-block">但是,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发生在《上谷八景》的说法确定之后,譬如:《清西陵》发生在清朝,自然是在《上谷八景》之后了;再有,《满城汉墓》虽然远在西汉时期,但是它的发现却是在近代。《上谷八景》自然也就包括不了了。</p><p class="ql-block">因此,笔者认为我们也应该对现有的众多景点,安照其文物价值、历史上的作用及其在旅游事业上的地位,进行一些评比和遴选,仿照《上谷八景》的做法,排一排我们的新景点,提出我们自己的看法,比如:《保定新八景》、《保定新十景》、《保定新十二景》……这样,一则能让我们的景点更加清晰,更有条理,加深古城人民对古城的热爱;再则,通过评比和遴选也能更好的促进我们景点的建设和发展。</p><p class="ql-block">笔者认为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事情,但是,无疑这又是一项十分繁琐而复杂的工作,没有一个很有力的组织领导和措施保障是很难取得满意的结果。笔者乃一介草民且已日薄西山,有其心而无其力,在此仅仅是想起到一个“鼓与呼”的作用,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支持!同时提出我的《保定新十景》的想法,想让它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仅此而已!</p><p class="ql-block">这《保定新十景》的具体内容是:</p><p class="ql-block">1⃣️大慈阁—《上谷八景》保留下来的三个景点之一,“市阁凌霄”;</p><p class="ql-block">2⃣️清直隸总督署—“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p><p class="ql-block">3⃣️钟楼—又称《古鳴霜楼》;</p><p class="ql-block">4⃣️古莲花池—《上谷八景》保留下来的景点之二,“莲漪夏艳”;</p><p class="ql-block">5⃣️满城汉墓—(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西汉靖王刘胜及其夫人窦绾之墓;</p><p class="ql-block">6⃣️清西陵—(公元1616年~1911年),清皇家墓葬群,面积达800平方公里,这里安葬着雍正、咸丰、道光、光绪四位皇帝以及后妃、王公、公主等的14座陵寝;</p><p class="ql-block">7⃣️狼牙山—《上谷八景》保留下来的景点之三,“郎峰耸秀”;</p><p class="ql-block">8⃣️军校纪念馆—将军的摇篮;</p><p class="ql-block">9⃣️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中国政治家的摇篮;</p><p class="ql-block">🔟白洋淀—华北明珠。</p><p class="ql-block">这仅仅是我的个人看法,很粗糙,没有经过大家的遴选,更没有得到权威机构的认定,没有任何权威性。这些问题,大家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希望最终能取得一个大家共同认可的看法,交给历史,交给后人,也就了却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心愿!</p><p class="ql-block">愿我们保定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永远散发着她璀璨旳光芒和独特的文化魅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保定新十景之一:大慈阁;</p><p class="ql-block">保定新十景之二:清总督署;</p><p class="ql-block">保定新十景之三:保定钟楼;</p><p class="ql-block">保定新十景之四:古莲花池。</p> <p class="ql-block">保定新十景之五:满城汉墓;</p><p class="ql-block">保定新十景之六:清西陵;</p><p class="ql-block">保定新十景之七:狼牙山。</p> <p class="ql-block">保定新十景之八:军校纪念馆;</p><p class="ql-block">保定新十景之九: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p><p class="ql-block">保定新十景之十:白洋淀。</p> <p class="ql-block">二,新十景简介</p> <p class="ql-block">1、大慈阁</p><p class="ql-block">大慈阁是《上谷八景》保留下来的三个景点之一:“市阁凌霄”。</p> <p class="ql-block">大慈阁位于保定市裕华路北侧,始建于金朝(公元1227年),大慈阁以“市阁凌霄”之美誉列为“上谷八景”之首,成为古城保定之象征,故有《不到大慈阁,何曾到保定》之说。</p><p class="ql-block">大慈阁于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2、清直隸总督衙署——“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p> <p class="ql-block">直隸总督署位于保定市莲池区裕华路,是清朝直隸省的最高军政长官的办公处所,是我国唯一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省级衙署,具有浓郁的时代风采和丰富的历史内涵。</p><p class="ql-block">1988年1月,国务院核准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清直隸总督署始建于元、明,初为保定府衙,明永乐年间改做大宁都司署,清初又改做参将署。1730年(清雍正八年),经过大规模扩建后正式建立总督署。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帝,可谓清王朝历史缩影。曾驻此署的直隸总督共59人,66任,如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方观承等,直到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逊位才废止。民国年间是直系军阀曹锟的大本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是日本和国民政府所在地。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p> <p class="ql-block">直隸总督衙署坐北朝南,为小式硬山建筑,具有典型的北方衙署建筑风貌。其格局是严格按照清朝关于省级衙署的规制修建的。东、西宽134米,南、北长220米,总面积近3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整个衙署以两条南北更道想通隔,分中、东、西三路建筑。主体建筑在中路的中轴线上,主要有黑色三开间的大门,欢迎宾客的仪门,总督举行隆重贺典和重大政务活动的大堂,写有“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的公生明牌坊,官员办理各种文牍事物的吏、户、礼、兵、刑等科房,总督接见外地官员及复审案件的二堂,总督处理日常政务的官邸和总督及家眷生活居住的上房。这些主体建筑均有廊庞同耳房、厢房相通,,建筑错落有致,典雅优美。东、西两路还建有一些独体或一两进落院,设有刑名幕府和钱谷幕府,规制次于中路建筑,但廊庞彩画尚存。寅宾馆、吏舍、花园、箭道、马厩、厨房和杂役人员活动居住的地方,分别建在不同的位置。整个直隸总督署具有一定的建筑特色和观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3、钟楼</p> <p class="ql-block">保定钟楼,位于保定市裕华路,紧邻大慈阁,背后是新建的钟楼商厦。</p> <p class="ql-block">楼内藏钟,钟体通高2.55米,口径2米,唇厚17厘米,铸成于金大定廿一年(公元1181年)。据《中国名胜词典》介绍,该钟早于西安钟楼大钟203年,早于北京大钟寺大钟552年。</p><p class="ql-block">保定钟楼于2013年5月3日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古莲花池</p><p class="ql-block">古莲花池是《上谷八景》保留下来的三个景点之二:“莲漪夏艳”。</p><p class="ql-block">古莲花池于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古莲花池位于市中心,历史悠久,初建于唐上元年间。蒙古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年),张柔移镇青苑(今保定),画市井,定民居,建城郭,并役使大批自江南掳来的园林工匠,在此扩建园苑,引城西北鸡距泉和一亩泉之水,种藕养荷,构筑亭榭,广蓄走兽鱼鸟,名曰“雪香园”,为其私家园林。因荷花繁茂,故明代称为“莲花池”。总面积现存36亩,,其中池水面积近12亩。明万历年间改建为水鉴公署。后经明、清两代不断扩建和修葺,在清乾隆年间形成了著名的“莲池十二景”。以池中水心亭(临漪亭)为中心风景点,君子长生馆、藻咏厅、观澜亭、濯锦亭、高芬轩、响琴榭等建筑和景点环池而设,各存典故。亭榭楼台,布局严谨,登高环顾:水中芙蓉拥翠,荷花亭亭玉立,柳丝袅袅娜娜,小桥流水,湖光山色,是冀中平原上一颗古代园林明珠。园内设有莲池书院。古莲花池还以碑刻众多而著称,养唐、宋、元、明、清各代碑刻近百通。</p> <p class="ql-block">5、满城汉墓</p><p class="ql-block">满城汉墓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西南1.5公里的陵山上,1968年,解放军某部在此施工时偶然发现,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发掘,著名考古专家郭沫若先生莅临指导发掘工作。两墓规模宏大,举世罕见,结构仿汉代宫殿。出土文物一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4000多件。</p><p class="ql-block">1988年1月,满城汉墓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满城汉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二月,刘胜薨,窦绾葬于西汉元鼎四年之后、太初元年之前,即前113~前104年之间。</p><p class="ql-block">满城汉墓属于横穴式的“崖墓”,均采用以山为陵的营建方式,墓道及墓室凿山而成,呈弧形。</p><p class="ql-block">满城汉墓是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在中国考古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西汉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汉武帝刘彻的庶兄,他在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被封为中山王,死于武帝元鼎四年(前113)二月,统治长达42年。中山国位于太行山东麓,大致包括今易水以南、滹沱河以北的地区,首府设在今河北省定州市。西汉中山国有十代王,刘胜是第一代王。</p> <p class="ql-block">刘胜墓和窦绾墓平面布局上大同小异,全墓分为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6个部分,墓室中分别修建了木结构瓦房和石板房,形成了一座功能齐备的豪华地下宫殿。</p> <p class="ql-block">墓内除了华丽的陈设和棺椁外,发掘中还出土各类文物1万多种,其中仅金银器、玉石器、铜器、铁器等精品便有4000多件,各类铜灯19件,尤以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最为珍贵。</p><p class="ql-block">刘胜、窦绾两套完整的金缕玉衣,是全国考古工作中首次发现。</p><p class="ql-block">刘胜金缕玉衣全长1.88米,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窦绾玉衣全长1.72米,用玉片2160片,金丝约600克。</p> <p class="ql-block">6、清西陵</p><p class="ql-block">清西陵位于保定市易县城西14公里的永宁山下,距北京120公里。这里有帝陵4座:泰陵(雍正)、昌陵(嘉庆)、慕陵(道光)、崇陵(光緒);还有后陵3座;王公、公主、嫔妃园寝7座;共14座葬76人。</p> <p class="ql-block">清西陵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的陵址本来是选正清东陵九凤朝阳山上。但他看了选陵大臣画的陵区图后,认为自己的陵区放在东陵太不突出,选陵大臣颇察皇上心事,于是四处寻找新陵址,最后认为易县太宁山下(太平峪)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会合之所,龙穴沙石,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认为“山脉水清,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于是决定在此建陵。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间隔分葬于遵化和易县,形成东、西两大陵区,以其地理位置称易县为西陵。</p> <p class="ql-block">雍正皇帝的泰陵是清西陵的中心,位于永宁山的主峰下,雍正八年(1730年)开始修建,规模最大,气魄超群。各陵均为清朝宫式建筑,严格遵守封建等级制度,后陵小于帝陵,园寝又小于后陵。</p> <p class="ql-block">清西陵始建于1730年,完工于1915年,期间185年,相继建成了皇帝陵4座、皇后陵3座、妃园寝3座,以及王爷园寝2座、公主园寝1座、阿哥园寝1座,共计14座陵寝。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緒4位皇帝、9位皇后、57位妃嫔、2位王爷、2位公主、6位阿哥,共计80人。形成了以14座陵寝为主,行宫、永福寺、营房、衙署为辅83公里的广袤陵区,是现存规模宏大,保存最完整,陵寝建筑类型最齐全的古代皇家陵墓群。</p><p class="ql-block">清西陵1961年被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7、狼牙山</p><p>狼牙山是《上谷八景》保留下来的三个景点之三:“郎峰耸秀”。</p> <p class="ql-block">狼牙山坐落在易县西部的太行山东麓,距县城45公里,因其奇峰林立,峥嵘险峻,状若狼牙而得名。</p><p class="ql-block">狼牙山由五坨三十六峰组成,主峰莲花瓣海拔1105米,西、北两面峭壁千仞,东、西两面略微低缓,各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主峰。登高远眺,可见千峰万岭如大海中的波涛,起伏跌宕。近望西侧,石林耸立,自然天成,大小莲花峰如出水芙蓉,傲然怒放,涧峡云雾飘渺,神奇莫测。</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抗击日伪军的八路军5位英雄,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p><p class="ql-block">1941年9月25日,日伪军围攻我狼牙山地区,为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担负掩护任务。他们坚定沉着,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一直坚持战斗到日落,最后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水腰树枝挂住,幸免于难。</p><p class="ql-block">马宝玉等5位战士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当时,当地革命政府在棋盘坨峰顶修建了“狼牙山三烈士碑”,1959年重建,更名为“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聂荣臻为纪念塔题词:“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p> <p class="ql-block">缅怀狼牙山五壮士</p><p class="ql-block ql-block">登上烽火台,遥望狼牙山。</p><p class="ql-block ql-block ql-block">铁血五壮士,喊杀犹震天。</p> <p class="ql-block">8、军校纪念馆——将军的摇篮。</p><p class="ql-block">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旧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东风东路,简称保定军校。</p><p class="ql-block">保定军校创办于1912年,停办于1923年。其前身是1902年开办的保定北洋陆军行营将弈学堂、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军官学堂,1912年始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它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成立最早、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学制最正规的军事学府。</p> <p class="ql-block">学校的最初负责人是冯国璋,当时称总办(即校长),1906年改由段祺瑞接任。其后,军事专家蒋百里、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任皖军总指挥的曲同丰等都先后担任过校长。</p> <p class="ql-block">保定解放后,军校旧址成为河北省农场,后改为保定畜牧场。1993年7月军校旧址成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995年在军校旧址上建起了保定军校纪念馆。纪念馆占地12亩,包括军校大门、东西耳房、东西配房、东西厢房、尚武堂(校长室)及部分校舍,主要建筑均仿照原军校式样,为青砖灰瓦建筑。军校检阅台也进行了修复,基本恢复原来的历史面貌。</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旧址被国务院批准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从1902年开办到1923年停办。若从民国元年(1912年)算起,保定军校共办过九期,毕业生有6000余人。若从武备学堂算起,保定军校共培养了11000多名军事领导人才,后来成为将军的就有1600多人,这些人遍布于当时的军界和政界,在中国近代的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蒋介石、白崇禧、叶挺、张自忠、傅作义、李濟深、张治中、唐生智、陈铭枢、蒋光鼐等中国现代史上的著名人物,获有“将军摇篮”的美誉。</p> <p>9、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政治家的摇篮。</p><p>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旧趾。</p><p>保定育德中学。</p><p>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最巨大的功绩是为中国共产党准备了一批最有能力的干部。在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革命家中,有一大批是从参加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起,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的。有些人在以后的革命岁月里,成长为党和国家杰出的领导人,如: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李富春、李维汉等。</p> <p>保定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发祥地。</p><p>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领导者李石曾先生是保定市高阳县人。</p><p>原保定育德中学率先附设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p><p>鉴于有关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文物史料多已收集到保定,中共中央决定在保定建立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1992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1994年,河北省委、省政府批准纪念馆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前,该馆正在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布里留法工艺学校位于保定市高阳县布里村,始建于1917年8月,1920年停办。创办者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发起人之一李石曾(高阳籍人)和老同盟会会员段子均(高阳县布里村人)。</p><p>布里工艺学校先后共招收学生200多名,其中赴法成行的73人,培养了颜昌硕、向警予、马致远、何长工、王守仁、唐灵运等一大批杰出人物,在伟大的勤工俭学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p><p>布里工艺学校办的是初级班,早期共产党人蔡和森曾在这里学习,并兼任国文教员。</p> <p>育德中学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从1917年8月到1921年,先后招生4班,毕业生213人,其中育德中学本校学生多;第二班湖南学生最多,后来成为领导干部的有李维汉、李富春以及张昆第、贺果等是此班学生;刘少奇是第三班学生,第四班1921年毕业,因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法受挫,未能赴法。四个班中,河北籍91人,湖南籍84人,赴法勤工俭学学生共115人。</p> <p>育德中学位于保定市莲池区金台驿53号。1907年由中国同盟会保定支部主盟人陈幼云联合12名同盟会会员创建。</p><p>该校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二七铁路工人大罢工、五卅运动中一直是保定革命活动中心。1983年重新修缮,并在东侧建有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p> <p>10、白洋淀—— 华北明珠</p> <p class="ql-block">白洋淀自古以来就以物产丰富、风景秀丽闻名于世。春秋战国时期淀区分属于燕、赵统辖,所以淀区有“燕南赵北”之说。地质研究表明,白洋淀景区之前是海,然后变成湖泊,最后形成陆地,所以形成了不同于内陆湖泊或者是人工水库一样的水系。它不是连在一起的一片汪洋,而是由多条河流将各个淀泊连在一起,从而形成河淀相连,芦荡莲塘星罗棋布,一个个淀泊既相互分割又相互联结的布局。</p><p class="ql-block">白洋淀位于太行山东麓,是永定河冲击扇与潴沱河冲击扇夹持的低洼地区,是华北地区常年积水的较大湖泊,河流自西向东,由南向北构成扇形河网,汇流一处,形成天然洼地。淀内主要由白洋淀、马棚淀、烧车淀、藻苲淀等大小不等的143个淀泊和3700多条壕沟组成。构成了淀中有淀,沟壕相连,园田和水面相间分布的特殊地貌。</p><p class="ql-block">白洋淀是著名的红色旅游景区,这里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有孙犁的《白洋淀纪事》、《荷花淀》、穆青的《雁翎队》等优秀作品。</p><p class="ql-block">2017年,白洋淀大部分划雄安新区管辖,成为雄安新区发展的重要生态水体。</p> <p class="ql-block">正文到此结束。</p><p class="ql-block">说明:本文所用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全部取自于网络,在此向所有的作者一并表示感谢!</p>